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金陵傳來的消息無疑給此次東瀛之戰的勝利抹上一層陰影。
應該説,王燃既然敢在國內局勢如此不明朗的情況下親率大兵東渡東瀛練兵,心中自然是有幾分定策。
當時的南明雖然着上去羣狼環伺,北方的滿清、陝西湖廣界的李自成、四川的張獻忠、武昌的左夢庚等勢力都對南明虎視耽耽.各鎮軍閥也未能齊心協力…但卻應該算是明朝這十幾年來和平形勢最好的時期。
此時的李自成已不復當年百萬大軍攻入北京、死崇賴的萬丈豪情,自兵敗山海關後便一路敗退,勉強立足於陝西邊界,對南明已經形不成太大的威脅。
張獻忠兵佔四川后倒是開始做起土皇帝,雖有“蜀道之難”但他的子也並不好過,同樣是四面皆敵,他雖是奉了李自成的“大順”年號,雙方也是彼此提防,而且據金陵也遠,他對南明的威脅應當是最小的。
武昌的左夢庚比起他的父親左良玉差的太遠,純屬眼高手低、中無定見之人。一會兒
起了一個新皇帝跟金陵叫板,一會兒跟清廷暗通款曲,再一會卻又來和金陵講條件。手下號稱百萬卻硬是衝不過黃得功十萬大軍的防線。左夢庚雖然離金陵最近,威脅卻也不大。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李自成、張獻忠還是左夢庚,在王燃收復河南及山東大部、解金陵之圍、斬殺清軍猛將巴哈納及漢孫之懈,並立起“漢
榜”之後,這些勢力都不敢再輕易地挑起“內鬥”而清軍雖然強橫,但並不具備同時對南明及李自成同時發起攻擊的實力。只能採取一個一個併
的策略,而滿清統帥多爾袞選取的第一個目標是李自成,這無疑給了南明
息地機會。在王燃原本時空的歷史中,南明君臣是抓住這段時間一邊縱情聲
,一邊暢想通過求和以及“聯虜平寇”效仿南宋或南北朝來個劃江而治,結果自然是正中滿清下懷。在滅了李自成不到半年,金陵也告玩完。
當然。這一切在王燃到來之後得到了改變,針對敵強我弱的態勢,王燃採取的策略是可以稱之為“援寇抗虜”
…
明面上不主動挑起大規模的爭鬥以避免引起滿清矛頭的轉向,王燃可不確定南明被攻擊時。李自成等勢力會“援明抗虜”
…
暗中卻密令駐守河南地李巖部予以武器、情報等方面的支持,甚至還包括必要情況下地兵力牽制。
在這種安排下。李自成對滿清而言就象是一支打不死的蟑螂、揭不去的膏藥,每次看着就要耙他徹底廢了的時候,總有些變故發生,恨地清軍統帥牙癢癢的…有時明知是南明搗地鬼。但也設辦法,誰叫自己不具備兩線同時作戰的實力呢。而且李自成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現在放棄實在可惜,俗話説的好“斬草不除,
風吹又生”因此滿清絕大部分地
力都用在了李自成一面,再加上王燃刻意表現出來“南方防守戰略”一副無心北進、鞏固南方的態勢,滿清一時之間也不會對金陵動手。
王燃對影響金陵明廷的外部勢力分析顯然是到位的,不管是在南巡期間還是在東瀛練兵之時、南明外部的總體環境一直保持着一種動態的平衡。這也是王燃“總體戰略”或可稱之為“三級跳戰略”順利邁出第一步地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南明的內部也可以説到了歷史的最好點。
自揚州十、金陵之圍後,南明朝廷內部“投降”甚至“議和”的聲音幾乎都聽不到了,當年主和派的領軍人物要麼被貶、被撒,象錢謙益就被搞到了金陵軍校教語文…要麼夾着尾巴做人,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象馬士英不僅變得謙虛謹慎,更在許多場合屢屢向王燃一派表示親近。
可以説,在對滿清的“主戰”方面,南明上下都取得了一致,有分歧的只是如何“戰”
…
有的主張挾新勝之威,集全國之力發動北伐,象劉宗周等清基本都是這個意見。有的則主張暫時休養生息,以南方為基地,在國力恢復後再圖北舉,南方將領一般都持這種意見,王燃給人的印象也明顯屬於這一派。
可不管王燃到底屬於哪一派,在王燃看來,這種“戰法”層面上的爭執僅僅是人民內部矛盾…只要兵權在自己手裏,誰也翻不起什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