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乾隆在位六十年,做太上皇三年,和珅應該是乾隆最得意的大臣,和珅為官二十多年,官至相位,盛極時身兼九個大臣。和珅由一個“少貧無籍”的普通官生,從乾隆三十七年,被挑選為皇帝轎旁的鑾衣衞,在其後的二十多年間,逐漸由一個小侍衞,一躍成為集軍、政、財、文大權於一身的所謂“寵任冠朝列”的朝廷重臣。尤其在太上皇乾隆訓政期間,更是出納帝命、統帥百僚、綜理朝政,儼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皇帝”和珅擔任官職之多,可以説是從清太祖努爾哈赤以來到宣統之前空前絕後的。嘉慶即位以後,首先拿和珅開刀,據説,和珅的家產有相當於清王朝15年國庫收入的總和,如此一個人物,恐怕應該算是一個鉅貪了。但是,拋開“成則英雄敗則寇”的舊觀念,和珅奮鬥歷程應該是個人奮鬥史上最成功的範例。
人們談起和珅,常常會提起他的出身,説他連個舉人都不是,竟然當上了殿試讀卷官、國子監祭酒、《四庫全書》正總裁。由此,我們真的懷疑乾隆帝是不是也和歷史上平庸的皇帝一樣,把職務賞給自己親近的人呢?我們可以認真分析一下,彼時和珅已經擔任過九個大臣,按説這一類職務對他已經不具有引力了,倒是有一個故事,可以説明一些問題,説是編撰《四庫全書》耗時數十載未能完成,後來由和珅任正總裁,他撥冗提綱,知人善用,終於在他手裏完成了這個浩大的工程。由此我們看到,和伸是很能辦事的。特別是在“康乾盛世”弘曆皇帝可不是好蒙的,但也不是教條的,只要你有本事,提拔了再説,不管你什麼出身。通過和珅事例可以看出,英明的乾隆帝把握了一個尺度,才為我用,不為出身所累。乾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氣量,不知道為大清王朝延攬下多少人才?也為康乾盛世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和珅的成功,既有他非凡的能力,更得益於遇上了乾隆這麼一位英明的皇帝。
和珅三歲喪母,九歲喪父,一個九歲的孩子承擔瞭如此的重大變故,卻沒有因此沉淪下去,很是難能可貴。特別是在鹹安宮官學求學期間,和珅表現了與一般八旗子弟不同的格特
,對漢人的經、史、子、集下了極大的功夫,據説對諸子百家的著作、漢賦唐詩倒背如
。這些東西別説是一個滿族的孩子,對一個漢族的孩子都是很難的。當然有人會説了,和珅如此勤奮,為何連個舉人都沒考上?我們不要忘了,和珅可是個滿族人,乾隆朝六十三年,就一個叫阿桂的滿人考中了進士,和珅未考上也就不足為怪了。正因為和珅有深厚的積累,當機遇出現時,他便很輕易把握住了。一次乾隆出遊,有人報告邊境有要犯逃
,乾隆龍顏大怒,説道:“虎兕出於押,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這是《論語》裏的一句話,在場臣工及侍衞戰戰兢兢,此話典出何處恐怕都沒
明白,更別説回答了。和珅環顧四周,從容上前,答曰:“典守者,不能辭其責耳。”乾隆循聲看去,見是一個小侍衞,相貌堂堂、不卑不亢,招來問了幾句,果然對答不俗,又點了《論語》中的一段,和珅不僅背了下來,還解釋的頭頭是道。由此,和珅進入了乾隆的視線,以至成了乾隆朝舉足輕重的人物。由此看來,和珅能引起乾隆的注意,完全是憑着其真才實學。
和珅進入乾隆的圈子,立刻顯示出其非凡的才能,不僅可以幫助乾隆處理政務,還通曉多民族語言,在平定邊疆叛亂時,能用藏、蒙、唯、漢等文字書寫諭旨,史書上記載,和珅為了博得乾隆的好,竟然學習乾隆的書法,後來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紫
城許多題字都是和珅代筆的。和珅如此投上所好,很有些小家子氣,但同時説明和珅是一個很能自律的人。須知練習書法決非一
之功,不下一番苦功很難學會某人筆意的,由此看來,和珅決非是一個
佞小人,他是以其超人的才能獲得了乾隆的信任,兩人都有惺惺相惜之
,成了忘年之
。和珅在朝期間,大肆斂財,恐怕與乾隆不無關係。所謂常在河邊走,豈能不濕鞋?乾隆作為一代聖君,其在位期間,已經有了非常嚴密的“密摺”制度,儘管和珅再厲害,乾隆也不可能不知道和珅聚斂財富,不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了。以至後來積重難返,和珅竟然富可敵國,乾隆還是不忍心殺和珅,應該是愛才之心導致“愛屋及烏”吧?這是一種可能。另一種可能,乾隆知道自己創造的太平盛世,兒子接班後不會有太大的作為,就把和珅作為絕好的禮物留給了兒子,不希望自己的繼承人是個平庸的皇帝位。我們不希望這樣的,如果真是這樣,乾隆就太陰險
詐了。或許,乾隆
本就不想殺和珅,希望他的愛卿能夠善始善終。嘉慶所以動了殺機,説不定受人蠱惑也不可知。
當然,和珅畢竟是個負面人物,出了一些對大清帝國具有破壞的壞主意,比如設立“議罪銀”制度,但這同樣與乾隆有關,乾隆要花錢,又無處可支,和珅不得已而為之。但其功過相比,還是可以扯平的。所以嘉慶皇帝一親政,只是賜其自縊了事,再也沒有繼續深究。倒是和珅的個人奮鬥史常常被人遺忘,其勤奮好學、善於思考以及嚴格的自律
神不被提起,很是有失公允的。和珅讀書甚廣,但不迂腐,並且能夠學以致用,也是很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