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8月14,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獲獎一台價值100多萬元的大眾越野車,獎掖他為登封旅遊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釋永信喜笑顏開的接受了這一獎勵。僧人得獎,倒真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釋永信領獎後,發表獲獎
言説:我很樂於接受,明年希望得更大的獎。看來釋永信是個很熱心紅塵事務的僧人,據説他每年有超過1/6的時間在國外飛,和上
社會打
道,去過的國家現在連自己也數不清。《洛杉磯時報》不久前刊登一篇題為《功夫僧人趕時髦》的文章,將他描繪為一位融中國佛教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為一體的成功宗教人士。想必釋永信為少林寺掙了不少的錢財。
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後,建立了佛教,從那時起,具足了佛、法、僧三寶。所謂僧,便是出家弟子的團體——僧伽,他們在學修上和生活上互相切磋、互相幫助,並擔負起“住持佛法”的責任。一般來説,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就是説世間的苦、因、滅、道四聖諦的。佛教的寺廟就是為教徒們提供了一個遠離塵世、靜心修身的場所。
據佛的制度,一個比丘應當過着清淨而儉約的生活,嚴格遵守不殺、不盜、不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飲酒及非時食、不塗香裝飾、不自歌舞也不觀聽歌舞、不坐卧高廣牀位、不接受金銀象馬等財物,不做買賣,不算命看相,不詐示神奇,不
閉、掠奪和威嚇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
六時中,除一定時間睡眠、託缽、飲食、灑掃、挑水外,其餘時間都應當
勤地用在學修方面。嚴格的僧侶制度,儘管經歷了千百年的改良和變革,但大體還為廣大僧眾所遵循,於是,在佛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諸多的高僧大佛,這不僅是佛門的榮耀,也是人類的榮耀。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僧人們漸漸
離了受苦受難的生活,大可不必用磨礪身體的方法去磨練意志,但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淡泊名利、遠離塵囂的傳統一直是僧人生活有別於其他人羣的地方,為紅塵中的凡夫俗子所敬仰,也在某些層面上對普通大眾有一定的
神引領作用,這恐怕也是佛教能夠香火相續之所在。
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千百年來有盛有衰,傳至釋永信一代,能夠香火旺盛,既是當代少林眾弟子努力的結果,也有其歷史的必然,絕非某一人之力量可為,若無前代高僧大佛苦心修行,創造出博大深的禪宗文化,
引四方香客對佛學禪宗
妙大義的探究,有誰會不辭勞苦的朝拜一個深山寺院?又何來少林寺今
之輝煌?這恐怕應該叫“因果相續”吧?作為新一代少林方丈,能把重振山門視為己任,實在是少林禪寺之幸事。禪宗講究一個“定”字,就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
,謂之參禪。作為禪宗祖庭之一代方丈,當在發展佛教思想、弘揚禪宗教義上做些文章,才算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如果方丈心有所鶩,忙碌於紅塵之中,一味追名逐利,因為塑了幾尊金身、掙了幾許廟產而沾沾自喜,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若想在這個“定”字上有所建樹,恐怕也是很難的。佛教是一門學問,它要求信徒勤于思考和篤定修行,如果沒有思想和經典產生,山門修的再高,禪房築的再美,錢財積的再多,土地圈的再廣,對佛教的發揚光大又有什麼意義呢?佛教的振興,就是佛教文化的振興,佛教文化的振興,就是要有得道高僧的產生。有道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仙者何也?恐怕應該是得道之高人吧?
釋永信獲獎後,社會各界一片譁然,倒不是汽車價值的高低,而是此種行為,與我們神世界的僧人形象相去甚遠,在一般人心目中,僧人多是無求無慾、慈悲為懷、身心清淨、與世無爭的,是普通民眾的
神依託。如此的反差,民眾當然要詫異了。面對置疑,釋永信説:“僧人也是公民,有貢獻也應該有獎勵。”口氣很是有些理直氣壯,完全是一副不輸於人的架勢。但是,方丈忘了,既然穿上袈裟,就是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就有別於普通公民,就要受到佛門戒律的約束。猶如警察穿上警服、軍人穿上軍裝,普通百姓對他們的要求就不一樣了。僧人就是僧人,
研經文、普度眾生才是他們的第一要務,如果貪戀紅塵,就有愧於喧囂塵世中
神淨土的地位。釋永信方丈把少林寺當作一份產業來經營,帶着少林武僧到各地演出,活
一個塵世中的牟利商人的模樣,堂堂千年古剎的方丈,難道將來就以善於賺錢名垂史冊嗎?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佛門的幸事?大千世界、紅塵滾滾,人世間
烈的競爭,勝者欣喜若狂、敗者哀怨低泣,佛家所謂的普度眾生就是在德行上為他們樹立模範;教導他們,勸善止惡;為他們講説佛法;安
病苦,必要時參加社會災難的救濟;慈悲柔和,促進眾生的福利;為凡夫俗子們解除煩惱。如果僧人也積極參與
烈的社會競爭中去,與芸芸眾生一爭高低,又何談普渡眾生呢?
有一篇文章採取了中庸的態度,頗有些佛家的味道,錄此:先有公民,後有僧人。僧人只不過是一羣選擇了“特殊”的生活方式的公民人羣而已。就像許多俱樂部有湊熱鬧的、玩票的和真正專心的一樣,僧人羣體也是如此。
有人心不在佛,披了袈裟我們也認得出,不過是凡夫俗子罷了;有人一心向佛,他們有能力真正進入佛教文化的境界,虔誠地為世界求索所謂“苦因滅道四聖諦”的“解苦厄之法”被人們稱為高僧和大師;還有的人在向佛與棄佛之間搖擺和遊移,能否融入那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釋(永信)歸釋,佛歸佛,如果佛影響不了釋,那麼釋也註定影響不了佛。當然,如果佛能塑釋,那麼釋也能塑佛。既然釋永信方丈拿出了公民社會和法治話語,那麼社會就以同樣的語言跟他們對話好了。
2006-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