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原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①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
,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
割五城,明
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②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③”此言得之。齊人未嘗賂秦,終④繼五國遷(31)滅,何哉?與⑤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⑥喪,齊亦不免⑦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⑧不賂秦。是故(32)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33)速⑨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⑩,李牧連卻之⑾。洎⑿牧以讒⒀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⒁盡之際,可謂智力⒂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⒃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⒄,當(tang)(34)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⒅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⒆秦之心禮⒇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21)也。悲夫!有如此之勢(22),而(23)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削月割,以趨於亡(24)。為(25)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26)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27)秦,而猶有可以(28)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29)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國下矣。
“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魏世家》和《戰國策魏策》。4。終:最後。5。與:親附、親近。6。既:已經。7。免:倖免。8。義:形容詞作名詞,堅持正義。9。速:招致。10。再:兩次。11。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12。洎:及,等到。13。讒:小人的壞話。14。殆:快要。15。智力:智謀和力量。16。使:假如。17。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天數。理,命運。18。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19。事:侍奉。20。禮:禮待。名為動。21。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下:下。名為動。咽:咽喉。22。勢:形勢。2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24。
削月割,以趨於亡:
,每天,名為狀。月,每月,名為狀。以,而。25。為:治理26。劫:脅迫,挾制。27。勢弱於秦。於:比。28。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可以:可以憑藉。29。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憑着。30。故事:舊例。31。遷:改變32。是故:因此33。始:才34。當:如果
,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明天起牀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慾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説:“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説的很正確。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着五國滅亡了,為什麼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
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倖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後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後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
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乾淨的時候,可以説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着,那麼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嚥下去。真可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於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優勢。如果憑藉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結構助詞,的)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孫視之不甚惜(代詞,土地)5、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的)6、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前一個“之”指奉秦之物,後一個“之”指賂秦各國。都是代詞。)7、此言得之(代詞,指代上面的道理)而:1、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因果承接)2、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轉折)3、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就,承接關係)4、二敗而三勝(遞進)然則:既然這樣,那麼。然後:這樣以後。兵:1、非兵不利(名詞,兵器、武器)2、而秦兵又至矣(名詞,軍隊)3、斯用兵之效也(名詞,戰爭)暴:1、暴霜
(動詞,曝
)2、暴秦之慾無厭(形容詞,兇暴,殘酷)事:1、以地事秦(動詞,侍奉)2、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名詞,舊事)猶:1、猶抱薪救火(動詞,像,好象)2、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副詞,仍然,還)始:1、始有遠略(名詞,起初)2、始速禍焉(副詞,才)向:1、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副詞,假使,如果)2、併力西向(動詞,朝着,對着)
今義:和9、速:古義:招致今義:速度10、不行:古義;到```地方去今義:不可以
小草那樣。形容毫不在意。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下。名為動。
削月割,以趨於亡。
、月:每天、每月。名作狀。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詞作動詞。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終,堅持到底。形容詞作動詞不能獨完:完好保全;形容詞作動詞。至於顛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狀,按理來説。始速禍焉。速:形容詞作動詞,招致。
通曝冒着
本原因是秦國經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關係,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同時,秦滅六國,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走向統一的大勢,有其歷史的必然
。本文屬於史論,但並不是進行史學的分析,也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鑑今,選擇一個角度,抓住一個問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論證,以闡明自己對現實政治的主張。因此我們分析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準確、全面地評價了歷史事實,而應着眼於其強烈的現實針對
。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依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文末巧妙地聯繫北宋現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人深省。
、深刻
。
“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來形象地説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嚥”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文章的字裏行間飽含着作者的
情。不僅有“嗚呼”
“悲夫”等情強烈的嗟嘆,就是在夾敍夾議的文字中,也
溢着作者的情
,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讚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痛惜、
憤,都溢於言表,有着強烈的
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
人。再加上對偶、對比、比喻、引用、設問等修辭方式的運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歐陽修語),不僅章法嚴謹,而且富於變化,承轉靈活,縱橫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勁,具有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的作品,體現了議論文論證嚴謹的特點。因為頭緒清楚,變化較少,通過提要鈎玄,逐段逐層梳理歸納,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脈絡和主要思想內容。在文章結構上便於學習。但另一方面,蘇洵的《六國論》把六國滅亡的原因歸結於“賂秦”儘管文章在論證上、語氣上給人勢如破竹的
覺,但今天看來顯然失之偏頗。因為從本質上講,六國滅亡是由於不思改革進取,不採取富國強兵之策,從而陷入落後捱打的境地,被歷史所淘汰。當然也有戰略、策略(包括“賂秦”)等方面的種種具體原因。單從某種視角看到了某些事實,便以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這是人類很容易陷入的誤區。(節選自《應用寫作》2006年第5期《事實論證——雄辯與僭越》)
發天下人的進取心,使宋王朝振興。由於蘇洵比較瞭解社會實際,又善於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古為鑑,因此,他的政論文中儘管不免有迂闊偏頗之論,但不少觀點還是切中時弊的。曾鞏説蘇洵“頗喜言兵”蘇洵的《權書》10篇、《幾策》中的《審敵》篇、《衡論》中的《御將》和《兵制》篇,還有《上韓樞密書》、《制敵》和《上皇帝書》,都論述了軍事問題。在著名的《六國論》中,他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審敵》更進一步揭
這種賄敵政策的實質是殘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復武舉、信用才將等主張。《權書》系統地研究戰略戰術問題。在《項籍》中,他指出項籍不能乘勝直搗咸陽的戰略錯誤。他還強調避實擊虛、以強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決戰、突擊取勝等戰略戰術原則。蘇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優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強暴,藐視敵人,寫得有氣勢。《張益州畫像記》記敍張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蹟,塑造了一個寬政愛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記》借物抒懷,讚美一種巍然自立、剛直不阿的
神。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説服力。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
“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託喻”
“煩能不亂,肆能不”(《蘇明允哀詞》),這些説法都是比較中肯的。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於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温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鍊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説》,以風水相
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即是一例。蘇洵論文,見解亦多
闢。他反對浮豔怪澀的時文,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
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
“言必中當世之過”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寫法。他特別善於從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和藝術特,例如《上歐陽內翰第一書》對孟子、韓愈和歐陽修文章的評論就很
當。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質樸蒼勁。宋人葉夢得評其詩、“
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石林詩話》)。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於散文。蘇洵著作,宋代以多種版本免費,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佑集》15卷。(郭預衡)
據;二是作者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藉以明確作者撰寫此文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在我國曆史上,戰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就是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後的國家,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盛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
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後,積極向東方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並不鞏固。秦國採取“遠
近攻”的軍事戰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
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並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隨之相繼滅亡。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蘇洵不從其他方面去論證,而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是為其針砭現實服務的。北宋建國以後,鑑於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
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為了防範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鬥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北宋建國後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行不限制兼併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社會矛盾尖鋭。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
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説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蘇洵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採取妥協苟安的外
政策。
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國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一,符合人們的願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蘇洵對此並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認這一點:“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説過:“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宋朝建國後,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以至滅亡的教訓,採取了“虛外實內”的政策,削弱邊關的實力,調集重兵駐守京城。結果造成了邊關的空虛。遼國乘虛而入,屢犯邊疆。宋太宗繼位後,曾兩次派兵擊遼,均遭失敗。後宋太宗兩次進攻幽州,企圖奪回幽雲十六州,又遭敗績。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大兵壓境,直
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陽),威脅汴京開封。於是,宋與遼簽定了“澶淵之盟”答應向遼輸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到了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遼再次要挾,宋只得增加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來要,又是賜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人民的血汗就在這種納賜之中,付之東
。蘇洵對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縱橫恣肆,痛陳利弊,對當權者進行規勸,希望其改弦易轍,增強國力,與敵鬥爭。蘇洵的議論雖不無可商榷處,但總的立論是正確的,並且不幸為蘇洵所言中:就在蘇洵死後六十年,終於發生了“靖康之變”(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國的覆轍,為後起的金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客死異國他鄉。《六國論》除去在立論上具有借題發揮、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外,在論證的嚴密
、語言的生動
上也堪稱典範。第一段的邏輯
是非常嚴密的。作者開篇亮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開宗明義,直截了當,使讀者一眼就抓住了論者的中心。然後,作者解釋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就指出了賄賂的危害,言簡意賅,要言不煩。再後,作者設問:“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答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就使得文章邏輯嚴密,無懈可擊。最後一句總結全段:“故曰弊在賂秦也。”這一段起到了“綱”的作用,後面的二、三兩段實際上是圍繞第一段展開的。本文的語言生動有力。議論
的句子簡捷有力,敍述
的句子生動
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
,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
割五城,明
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些敍述語言本身帶有主觀
情,還有描述的特點。作者還運用引用、對比、比喻等手法,使語言靈活多樣,增強了表達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飭有度,特別是四字句佔了一定比例,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富有節奏
。歐陽修評價蘇洵的文章説:“吾閲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猶有所未足,今見子(蘇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確如此,蘇洵此文,奔騰上下,縱橫出入,氣勢猶如江河決口。他見識深遠,眼光犀利,議論
闢透徹,足警世人。無怪乎本文近千年來盛傳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