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韓愈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從今以後,我已經沒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還是回到老家去置辦幾頃地,度過我的餘年。教養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希望他們成才;撫養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等到她們出嫁,(我的心願)如此而已。

唉!話有説完的時候,而哀痛之情卻不能終止,你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悲哀啊!希望享用祭品吧!

(譯文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文研討一整體韓愈幼年喪父,靠兄嫂撫養成人。韓愈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情特別深厚。但成年以後,韓愈四處飄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正當韓愈官運好轉,有可能與十二郎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他的噩耗。韓愈悲痛絕,寫下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與敍事結合在一起,聯繫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覆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着自己悽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説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後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覆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濃厚的抒情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評論説:“情之至者,自然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蘇軾説:“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當然,這些説法未免帶有誇張的成分,但本文飽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真情,卻是確定無疑的。

全文開頭幾句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輟汝而就也”),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後敍兩人的三別三會,終於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從“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寫十二郎之死。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敍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從“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弔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二鑑賞要點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祭文偏重於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敍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採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説:“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使全文有聲嗚咽之態,無誇飾豔麗之辭,為後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闢新徑。清代古文家劉大説:“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2、情真摯,催人淚下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不在於稱頌死者,而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託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親情關係。作者和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隻”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並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痛。

3、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作者採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吐嗚咽,織着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宕,一氣呵成。這一切又都從肺腑中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課文課後練習解題指導一、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總體把握作者抒發的情。學生只要能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即可。至於段落劃分,不必強求一致。答案見“整體知”二、文章第五段文字共用了三個“”字,四個“也”字(“信也”

“夢也”

“傳之非其真也”

“何為而在吾側也”),表示不願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個“乎”字,表示雖不願相信而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五個“矣”字,則表示不得不信這一噩耗的無奈。

三、答案見“有關資料”教學建議一、這篇課文情真摯,抒情語句較多,有的甚至是泣血帶淚。其中有兩處最為突出。一是作者得到十二郎猝然病死的消息一段,連用三個“”字,三個“乎”字,三個“也”字,五個“矣”字,文辭抑揚頓挫,情跌宕起伏。二是“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一段,好像與十二郎當面談,自然親切,入情入理。誦讀時要注意作者情的起伏變化,讀出應有的情波瀾。

二、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聞汝喪(sàng)之七及長(zhang),不省(xǐng)所怙(hù)兄歿(mò)南方省(xǐng)墳墓歸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孰謂汝遽(jù)去吾萬乘(ng)之公相殞(yun)其生窆(bian)不臨其尚饗(xiang)三、本文是我國文學史上的抒情名篇,教學中宜主要採用誦讀法。除介紹一點背景知識外,先由教師範讀,然後引導學生飽含情地分段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點段落可讓學生反覆朗讀,教師加以適當的評點和板書,使學生真正進入到作品的審美意境中。

鑑賞祭文中的千年絕唱——韓愈《祭十二郎文》南宋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寫道:“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影響深遠的祭文名作,不管我們對文中的思想情作如何評價,誦之下,都不能不隨作者之祭而有眼澀之悲。

一、情真摯,催人淚下韓愈寫此文的目的不在於稱頌死者,而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託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親情關係。作者與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隻”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對人生無常之,並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境,深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二、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祭文原本偏重於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敍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親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採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説:“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全文有聲嗚咽之態,無誇飾豔麗之辭,為後世歐陽修〈〈隴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闢新徑。這種自由化的寫作形式,使作者如同與死者對話,邊訴邊泣,吐嗚咽,織着悔恨、悲痛、自責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語言樸素,行雲這篇祭文強烈的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染讀者,也得力於作者高超的語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調和平易曉暢的家常生活語言,長長短短,錯錯落落,奇偶駢散,參差駢散,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得不止;疑問、嘆、陳述等各種句式,反覆、重疊、排比、呼告等多種修辭手法,任意調遣,全依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與死者促膝談心的形式,呼“汝”喚“你”似乎死者也能聽到“我”的聲音,顯得異常自然而真切。這樣全文就形成了一種行雲水般的語言氣勢和令人如聞咳謦的情氛圍。文章就像一隻無形的手,緊緊擁抱住了它的讀者。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