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姚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原文泰山之陽,汶(wèn)水西;其陰,濟水東。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觀峯,在長城南十五里。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dèng),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li)道元所謂環水也。餘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霧冰滑,磴(dèng)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照城郭,汶水、徂徠(cúlái)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觀亭,待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chū)蒱(pú),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須臾成五采。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觀以西峯,或得或否,絳皓(jiànghào)駁,而皆若僂(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多平方,少圜(yuán)。少雜樹,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註釋①泰山:在山東泰安北,古稱岱宗,又稱東嶽,為五嶽之長。本文融考證於辭章,佈局嚴,描寫生動,行文潔淨明快,為描寫泰山景觀的名篇。

②陽:山南為陽;其:代詞,它,指泰山③汶水:今稱大汶河,源於山東萊蕪東北之原山,向西南,匯入東平湖。

④濟水:源於河南濟源縣西之王屋山,經山東。清代末年,濟水河道為黃河所佔。

⑤陽穀:指山南的谷水。

⑥古長城:戰國時齊國修築的長城,西起平陰,經泰山北岡,東至諸城。

觀峯:泰山頂峯,觀出之勝地。

⑧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但十二月初一,已是公元1775年。

⑨乘:趁,這裏有“冒着”的意思。

⑩齊河、長清:山東兩縣名,在泰安西北。

(11)限:門檻,這裏指像一道門檻的城牆。

(12)丁未:丁末年(十二月二十八)。

(13)朱孝純:字子穎,號海愚,山東歷城人,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姚鼐摯友。

(14)四十五里:古時估測泰山從下至頂四十多里,但實測約二十餘裏。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