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人們在大年初一的時候聚集在南莞的社火台上舉行盛大的篝火朝聖儀式,以往每年的大年初一,都會舉辦一次。
華夏自古便有“禮儀之邦”之稱呼,這在沿海地區的漁民文化當中更有體現。
漁民靠海吃飯,一切均是天賜,因而漁民在平常的大事節裏,都不忘祭祀天、地。hn莞又“五禮”直説,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這開年大祭的第一祭由孫木林主持,他是村裏與神靈接觸最近的人,當束髮盤髻,戴一頂扁平的混元帽,額頭綁着南華巾,頂髻用那黃龍玉簪別住,好一副神仙模樣。
孫木林站在社火台的最高處,手灑朝聖水,洗滌南莞污穢,高聲禱告:“第一祭,祭天神!”南莞人民,不管男女老少,聽到偶統統都得面對大海跪下來。
他們朝拜的形式非常古怪,需要將手抬高過耳,叉於腦後,雙膝跪地而腳尖卻需要離地。
天神即是昊天上帝,也是月星辰。
人人口中唸咒,為天神祈福,為自己請願,獻上最虔誠的嘉禮。
緊接着是神。
人們送上嘉禮之後,須由主持者帶頭,向朝拜之神的排位行大禮,意為將受祭者的神靈來,使其依附在牌位上接受祭祀。
於此同時,嗩吶,笙,鈸,木魚,鑼,小鼓,碰鐘合奏響起,是劉永傑帶着琴人甄星宇鼓辦起來的一支“樂隊”琴瑟蕭蕭,古風和鳴,算得上是情景相配。
第二祭是祭地神。
第三祭是祭海神,分別朝拜南海觀音、南海龍王、南海土地爺以及南海的其他神靈。
列位的神仙當中也有南海龍王三太子。
敖蒲覺得很有意思,因為他可從來沒有朝拜過自己,他向自己跪拜乞求自己保佑自己這一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祭祀完畢後,需將來的受祭者神靈再送走,跟
神的時候一樣,祭祀者孫木林在樂舞中行禮完成送神。
朝聖儀式的最後,是將去年陳來福在南海沙灘上撿到的那顆珍珠奉上神壇,正式與南莞其他的神仙同起同坐,列在社火台第二排的最左邊,地位僅僅在南海觀音、南海龍王、南海土地爺之後,是新生代神靈中的榜首。
與它一同列入社火神座的還有後面發現的其他七顆珍珠。
即便南海人們知道它們不過是工業社會發展時候無意中發明出來的玻璃彈子而已,但是這幾顆珍珠,是陪伴南莞人民經歷過風雨的,它們也將陪伴南莞人民,面對更多未來的考驗和苦楚,保佑着南莞人民瀝血前行。
敖蒲見到這顆珍珠竟然列位在自己的前面,略驚訝,可是當他見識到這顆美麗的珍珠的時候,他便釋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