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齊家兄弟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東家。”而齊二哥是個靦腆的子,叫了一聲之後就不言語了。

“你們這樣,更是讓我心下不安了!我覺得我都沒有臉見你們了。”瑤函紅著臉低著頭,像是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

“東家,話不能這麼說。我爹要是沒有您的欣賞和支持,也許這後半輩子就在街上賣陽麵了。那些想要琢磨的東西,不讓他動手,說實話,那比讓他死了還難受呢!而東家你,自我爹到了園子之後,到底費了您多少銀子和心血,這數都數不過來…”齊丹誠懇道。

“齊大哥,不好這麼比的。齊伯是我僱傭的員工,他試菜,也是為了我隨心園的生意。所以無論是花多少銀子還是費了多少材料,都是我隨心園應該的!而我要不是因為齊伯能為我帶來更大更多的收益,我也不會由著他這麼做。所以,這不過是我看上了他的手藝。要說有什麼,也是我在利用他的本事替我賺錢。”瑤函淡淡道。

“東家,話不是這麼說的。看上我爹手藝的人多了去了,可是能由著我爹的脾氣,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能讓他由著自己的子做的原意做的事的,您是唯一的一個。所以,我爹不僅僅把您當成東家,還把您看成是伯樂。”齊丹執拗的脾氣又上來了。

“是,我是伯樂。可是,有讓千里馬替自己死的伯樂嗎?我,我實在是對不起齊伯,對不起你們兄弟啊!”瑤函眼圈一紅,眼淚就要掉下來了。

“東家,別哭!”齊紅扎著手,一下子就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

“東家,話不是這麼說的。我爹是死了,可不是替您死的。您不知道,他…”齊丹眼圈也紅了,可是忍了忍,把心中的酸澀消散了,這才繼續道,“其實我爹的身子那段時間就不是很好。除了三樓傾心和醉心的菜,他都不怎麼下廚了。”

“是啊。”齊紅也跟著點點頭。

“什麼?那為什麼…”瑤函愣了一下,既然這樣,怎麼菱兒從來沒跟她提起過呢?

“我爹不願意別人知道,就一直沒說。而且,我們哥兒倆的手藝漸漸也練出來了,所以別人只是認為我爹在刻意的鍛鍊我們倆,也不知道他是…,所以,您也別怪菱兒姑娘。她也是不知情的。”齊丹道。

“是這樣啊?唉,還是我不查的結果。如果早就知道的話,我早就讓齊伯回去好好的頤養天年了,在著帶著每天煙熏火燎的…唉,都是我的不好。”瑤函心酸道。

“東家,話不是這麼說的。您要是當時讓我爹回家,那還不如讓他直接死了好。他是沒力氣做菜了,不然就是死也得死在灶臺上。”齊丹微微笑了一下。

瑤函默然。這個骨子裡帶著廚子驕傲的老頭子,這樣的事瑤函相信他能做的出來。按齊伯的話,將軍要死在戰場上,而他這個廚子,最差也得死在廚房裡才能算是合格的廚子。

“那天,爹被叫走的時候就跟我們哥倆說過了。要是他真有個什麼,讓我們告訴東家。東家,您要是下輩子還開酒樓,他齊彥就再給你掌一輩子大勺!”齊丹擲地有聲的說道。

瑤函的眼淚沒有忍住,也不需要忍住,點點滴滴的掉了下來,每一滴淚裡都記述著他們之間的過往。齊伯,真的是個難得的好人!為了有這樣的廚子,為了有這樣的“千里馬”她這個“伯樂”甘願為之一哭。

“東家,別哭。”齊紅再次扭捏著勸道。

“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記得我留下了能保全隨心園所有人的動向,是齊伯沒有呈上去,還是…”瑤函淚眼朦朧的說道。

“不是。東家留下了什麼東西嗎?這個爹倒是沒跟我們說過。不過,我爹確實是自裁的。他,他了金子!”齊丹喃喃道。

瑤函震驚了。這得是下了多大的狠心,才能金而亡啊!

“其實,剛開始東家不見了之後,皇上就把我爹叫去問過話了,然後又好好的給放了回來,就連隨心園都沒有關門,還是在開張。可是,不幾天的功夫,皇上就又把我爹叫走了,而這次我爹前腳剛走,後腳就有官爺來封咱們的園子。而當天晚上,我爹就…”齊丹道。

“對不起!對不起!”瑤函對著齊丹和齊紅,深深的鞠躬下去。她現在除了對不起,不知道該說什麼了。雖然齊伯真的是自殺的,和她沒有半點關係。而且她留下的東西絕對能保住這些人。可是瑤函還是覺得愧疚。要不是齊伯覺得他死了,皇上才會放過這些人的話,她想,齊伯是不會死的。而如果當初她能把這些事不瞞著齊伯,都跟他原原本本的說了,也把給他的東西再好好的囑咐一下,跟他說明白了那是個什麼東西,有什麼用處。也許,齊伯就不會死了。

“噗通”齊丹和齊紅一起跪了下來。

齊紅漲著臉,緊緊的攥著拳頭,一副急的不得了,卻不知道怎麼辦的樣子。而齊丹卻梗著脖子道,“東家,到底發什麼什麼,我們哥倆兒雖然不知道,可是我們也清楚,我爹他是自己自盡的,和別人沒有任何關係。而我爹這麼做,顯然是為了東家,現在東家知道了我爹的一番苦心,就不應該再這樣傷心難過了。這要是讓我爹知道了,他就是在下面,也走的不安啊!東家!”瑤函慢慢直起來,看著一個執拗一個靦腆的兩兄弟,心裡滿滿的暖暖的。好像隨心園中最美味的飯菜已經裝進了心中,溫暖了她的身心之外,還留下了滿口的醇香與揮之不去的悠長餘味。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