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鈺斜靠在椅背上,這個姿勢已經保持了很久,以至於韓世忠,尚同良等大臣等得有些急躁了。可王上不發話,他們又不好輕易開口,只得正襟危坐,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心。表面上波瀾不驚,心裡都各自在猜想著王上今天會不會拍板決定。
陽光漸漸照進廳裡,王鈺卻如老僧入定一般,眼神漠然的瞧向外面的庭院。大概是被陽光照得有些頭暈,孟昭忍不住了,身形微微一動,似乎要起身說話。
“定了吧。”王鈺突然嘆了口氣說道。廳中先是一愣,而後大臣們不約而同的站起身來,你看我,我看你,臉上均出欣喜之
。
“今天本王就寫個摺子遞上去,明天早朝正式宣佈。中書省擬一個詳細章程上來,最好再提出備選地點,朝廷用最快的速度把這件事情敲定,希望可以在年底之前完成遷都。”王鈺一旦下定決心,辦起事情來就是雷厲風行。
“王上,備選地點其實不用議吧?北方的城市中,只有一個地點適合作為國家的首都。”吳用說到此處,看了看王鈺的反應,見王上正以諮詢的神情看著自己,遂補充了一句“就是幽州。”幽州,為古時候九州之一,隋唐時期北方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周朝時,周武王滅殷,封召公於幽州故地,號為燕。所以這個地方又常被叫作“幽燕之地”戰國時,燕國與其他六國並列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天下,在幽州設立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這也是“北平”這個名字的來由。
到了宋朝時期,幽州為幽雲十六州之一。成為遼國的領土,是遼國五京中的“南京”王鈺出使遼國,以租借形式取回幽州主權。在這裡設立了幽雲都管衙門,經營多年,經濟較為發達。幽州的各項配套設施相對來說。比較完備,民族成分單一,又是軍事重鎮,遷都到這裡應該說是很合適地。
所以,當下大臣們聽到吳用這個建議,都表示贊同。但王鈺卻搖了搖頭:“議還是要議的,兼聽則明嘛,不能搞一言堂。要讓方方面面的意見都提出來。這事就這麼定了。”這一下大臣們就納悶了,這還需要議嗎?板上釘釘的事,拿給誰議?死忠於趙家那幫人嗎?他們說話能起任何作用嗎?惟獨吳用與尚同良對視一眼,明白王上地用意。要動手,就得師出有名。你不跳出來反對,我們拿什麼藉口扳倒你?王上是要在遷都之前。把那些牛鬼蛇神,一網打盡,免得遷了新都來麻煩。
當。王鈺以攝政王身份上奏兩宮皇太后以及天子趙允同,名義上是奏請遷都,實際上只是向皇室通報一下,因為他已經決定了。隨後,朝中重臣紛紛上奏,附議王鈺。兩宮太后以及趙見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都
大限已到,惶惶不可終
。聰明如趙,也想不出來任何對策。殊不知,一場主要針對他的政治風暴,已經在醞釀之中。
第二早朝,王鈺正式宣佈,為了穩定北方局勢,鞏固這些年來拓展疆域的成果,大宋中央朝廷決議遷都,將此事提上了議事
程。
隨後,尚同良等人提出了各種方案。有人提議遷到太原,有人提議遷到青州,最聳人聽聞地莫過於還有人提出遷到原金國舊都上京。這時候,陸游提出一個方案,建議沿用原來遼金兩朝的“五京制”平衡各地之間的利益關係,以表示中央對各地都一視同仁。
他在奏章中提出,汴京仍舊為東京,以江南地江寧府為南京,以幽州為北京,以四川成都為西京,以湖北的江陵府為中京。
此議題一經拋出,文武百官均匪夷所思。倒不是說這個五京制不合適,而是陸游這道奏章來得太突然,簡直就是神來之筆。
可沒等大臣們從震驚中醒悟過來,以吳用為代表的一班王上親信大臣,都表示了贊同。在朝為官,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懂風向,不要跟錯方向,吳用等人一帶頭,滿朝文武紛紛跟進。
吳用是王鈺的心腹,他太瞭解王鈺了。當陸游拋出這個議題的時候,他就察覺到,這是王上的授意。不要小看這個動作,王上是既要遷都,又要顧及到汴京官員軍民人等的情緒。這裡作了一百多年地都城,突然一下子廢棄了,汴京的老百姓,以及趙宋的遺老們接受不了。所以,名義上仍舊以汴京為東京,其實不過是安安
這些人。至於成都,江陵,江寧這三個地方,都是地方重鎮,朝廷作這樣的決定,表現出這樣的姿態,其實無非就是傳達這樣一個訊息,我王鈺重視你們。
就如同前些子,王鈺定下兩條政策,減稅和辦學一樣。滿朝文武都一頭霧水,不明白王上在搞什麼。其實,這就是給天下人許出一個承諾,用王鈺自己地話說,就是給你們開出一張支票。但這張支票能不能兌現,就得看我處在什麼位置。
如果我得勢了,我說的話自然是算數地。我怎麼才能得勢?當然是你們要支持我啊,不然我就是孤家寡人,什麼也辦不了。其也是一種收買人心的舉措,在登基稱帝之前,營造聲朝廷裡摸爬打滾十多年,這種政治作,或者說炒作,已經十分純
了。
“好吧,既然陸游提出來了,大家也都表示贊同,五京制也列為選項之一。列位臣工,還有什麼意見嗎?”王鈺朗聲說道。
堂下一片沉默,該說的話都說完了,要是沒事,大概就到了捲簾退朝地時候了。
這時候,有一個人急得不行,那就是福王趙。眼看著,王鈺置趙家的意見於不顧,執意遷都。甚至有製造即成事實的苗頭,可那幫支持趙家的大臣就是遲遲不出面,由不得他不著急。
見沒有人說話,退朝地時候該到了。他也就顧不得許多,重重咳嗽了兩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