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偏偏朱八八接待本使臣的時候多嘴問了一句“爾國風俗如何”自認華夏正統的
本使臣當場梗著脖子賦詩一首:”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甕儲清酒,金刀膾素鱗。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
。”傲慢之意溢於言表,朱皇帝惡其不恭,絕其貢獻,
本地方大名的貿易船因沒有大明國書也屢次被拒。合法貿易斷了,倭寇更不會少了。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遣使赴,給
本國王“良懷”國書,意思很明白,再不聽話,揍你丫的。
而懷良親王回奏國書則堪稱經典:“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幹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
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一封國書不卑不亢,有禮有節,一句“相逢賀蘭山前,聊以搏戲”就用典兩處,可見本人對漢學之浸潤,大明立國未久,朱元璋不能冒著重蹈忽必烈覆轍的風險,最終嚥了這口氣,還怕
本這狗熊脾氣再把自己子孫給惹
了。
於是將本列為永不征伐之國。
“滄溟之中有奇甸,人風俗禮奇尚扇,卷舒非矩亦非規,列陣健兒首投獻。國王無道民為賊,擾害生靈神鬼怨,觀天坐井亦何知,斷髮斑衣以為便。
浮辭嘗雲弁服多,捕賊觀來王無辯。王無辯,折褲籠松誠難驗。君臣跣足語蛙鳴,肆志跳梁於天憲,今知一揮掌握中,異倭奴必此變。”這是朱元璋所做的《倭扇行》,可以看出洪武皇帝心中對
本的憤懣鄙夷與不甘。
其實按著這個劇情發展,待得朱棣上臺本的好
子就該到頭了,朱小四可不是乖寶寶,他老爹
海,鄭和船隊六下西洋。
洪武皇帝定都南京,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安南也是朱元璋欽定的不徵之夷,他直接把安南給併成了大明行省,連他老爹傳給孫子的皇位他都能奪過來,本要作死,可以試試看。
可歷史又開了個玩笑,本的局勢也發了生變化,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在位,一統南朝,此後的
本天皇都是北朝一脈,不過南北二朝誰是正統一直是
本民間爭論的話題。
直到明治維新,軍國主義抬頭,因楠木正成的軍神形象深入人心,天皇宣佈南朝為皇室正統,就這樣把自己祖宗和子孫後代都打上了叛逆標籤,這邏輯思維,除了本人也是沒誰了,且說這位足利義滿,也就是《聰明的一休》裡那位搞笑將軍。
其實這位將軍除了在動畫片裡成天琢磨找茬想砍了一休這事是真的外,其他都是製作方杜撰了,足利將軍是位實“幹”型的人才,幹遍了後圓融天皇的女人,也深知明間貿易的重要
,所以還在建文帝的時候便努力改善
中關係,嚴
邊民入寇明朝,對明朝自稱“
本國王臣源”為表示誠意曾經捕捉了二十多名倭寇首領獻給永樂皇帝,朱棣展示大國氣度“命治以彼國之法”於是這二十多個倒黴蛋在寧波海灘上被活活蒸死,這樣的低姿態,朱小四自然是喜歡,冊封“
本國王源道義”並且賜以一枚龜形金印,明
關係進入了
月期。待足利義滿死後,四代將軍足利義持覺得這樣朝貢稱臣太跌份兒,斷了朝貢貿易,可這天下大勢豈是
止得了的,迫於壓力六代將軍足利義教又重開了朝貢貿易,按此下去室町幕府本可以一路順風順水的走下去,誰知公元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了。
戰爭本以將軍繼嗣為導火索,按照支持者的不同分為東西二軍,可打著打著雙方都把大義名分拋到了腦後,往新仇舊恨湧上心頭。反正你只要加入了東軍,那麼你的仇人肯定加入西軍,打著討逆的旗號前來征伐,反之亦然。
就這樣連番廝殺,大半個本都捲入了這場戰亂。這場耗時十年的戰亂,一無秩序二無理
,世間罕見。
昔繁華京都,變修羅殺場,不但百姓遭殃,連皇室公卿,甚至幕府也難逃此劫。幾乎所有守護、守護代、地方豪族全都加入了廝殺。十數家守護雖然名義上保持中立。
但趁此機會充實軍備、擴張領地,也逐漸從舊的守護大名,轉變為新時代的戰國大名,而如越後長尾氏、信濃村上氏、肥前有馬氏等守護代或地方豪強,更是從此開始了他們下克上的歷程,本戰國風雲就此拉開…***北條秀時說到此處,唏噓不已,滿是
慨。
丁壽與馬昊對視一眼,沒想到那個彈丸小國現在那麼個亂象,丁壽問道:“追殺你的是什麼人?”
“他們是小田原城主伊勢盛時之子伊勢氏綱及其家臣,所為者是三神器及我北條家的名號而已。”北條秀時憤憤說道。
“本三神器為歷代天皇所持聖物,持之才為正統,分別是”天叢雲劍“、”八咫鏡“及”八尺瓊勾玉“,南北二朝歸一後,南朝將三神器
於北朝後小松天皇,後小松天皇不滿足利氏專權,借其子一休宗純探視之際,將神器
於其保管…”
“等會兒,你剛才說的是一休?!”丁壽被雷得外焦裡。
“不錯,”北條秀時點頭道“一休禪師名諱宗純,乃禪宗高僧,其母出身藤原氏,因心向南朝,被足利義滿趕出皇宮,於宮外所生,足利義滿幾次加害未成,後小松天皇在位時常傳召入宮,不想大人也曾聽聞禪師聲名。”丁壽手扶著額頭,無力地揮揮手“沒事,你繼續說吧。”
“如今伊勢神宮內供奉的三神器具為贗品,幕府武士四處暗訪真品,家祖時行公乃高時公之子,曾在關東舉兵討伐足利氏,一休宗純禪師坐化之際便將三神器於敝人保管。”北條秀時說到此,用力一捶
榻,憤懣道。
“不想被伊勢盛時這小人偵知,伊勢新九郎盛時出身卑賤,以今川家臣身份以下克上,殺死堀越公方政知之子茶茶丸,竊據伊豆國,又得隴望蜀,興無仁義之戰,入侵相模,佔有小田原城,並妄想取代上杉氏制霸關東,他急將三神器
還幕府,換取名正言順的守護大名身份,並想冒充我北條苗裔,以取得大義之名。”丁壽不以為然的哂笑道:“北條氏滅亡近二百年,還有什麼大義可借。”
“大人此言差矣,”北條秀時漲紅著臉道:“北條家出身平氏,乃正宗皇室血脈,於武家心中已深蒂固,何不能成為大義。”原來
本天皇號稱萬世一系,子子孫孫多不勝數,大明朝這才多少年,宗藩歲俸已成了沉重負擔,
本皇室自然也支應不過來(涸舉國之力恩養百萬旗人的大清是個特例),於是從嵯峨天皇開始就有將身份較低的皇子賜姓“源”氏,後面天皇有樣學樣,賜桓武天皇孫子“平”氏,再然後清和天皇后裔的清和源氏、宇多天皇后裔的宇多源氏、村上天皇后裔的村上源氏等紛紛出現。身份雖說降低了,血統在
本人眼裡同樣高貴,戰國梟雄伊勢盛時就曾對人說:“昔年源平二氏共立朝廷。
保元、平治之亂,源氏衰弱,平氏掌權。治承、養和年間,源氏重新抬頭。源氏三代而亡,平的北條氏代之治理天下。北條氏傳了九代而滅,源的足利氏取得了勝利。由此可見,武家政權是天命由源平二氏輪執掌的。
而鎌倉的持氏殿下去世後,關東實權掌握在上杉氏手中,上杉出於藤原氏,他們有什麼資格成為武家領袖?!”因此,滿懷制霸關東雄圖的伊勢盛時極為需要將北條秀時納入麾下,為其冒領背書。
聽著北條秀時講完,馬昊略一沉,道:“那包袱裡的東西可就是你說的三神器?”
“不錯,本六十六國無在下容身之地,因此偷渡來明,因敝國髡髮之俗,遂喬裝僧侶棲身阿育王寺,不想追兵尾隨而至,終為其所擒,幸得幾位大人搭救,在下沒齒難忘。”北條秀時
涕零道。安撫北條秀時幾句,二人走了出來,馬昊面
凝重道:“此事比預想的干係更大,恐要上達天聽,由朝議裁決。”丁壽點點頭,道:“無論如何,那三神器和這北條秀時萬不能有了閃失。”
“大人放心,這是下官分內之事,定會安排妥當。”馬昊接口道。
***柴房之內,五花大綁的加藤不住掙扎,伊勢氏綱則閉目不言。忽聽柴扉響動,他才睜開了眼睛,見那名大明官員負手立在他身前。馬昊凝視著伊勢氏綱,肅聲道:“那個人醒了。”伊勢氏綱沒有絲毫驚訝,只輕哦了一聲。馬昊聲音頓了一下,又繼續道:“本官奇怪,無論人和東西你們都已到手,為何不及早離去,卻在此遷延?”伊勢氏綱輕笑道:“據說此間老闆娘有船可助人出海,也許吾等有求於人呢。”馬昊呵呵一樂,搖了搖手指道:“第一,這蓬萊客棧其實片板亦無,這消息不過是引走投無路的大盜巨寇自投羅網的誘餌而已,本官可不認為這消息能傳至扶桑。第二,你等在此也有兩
,深居簡出,卻從不提出海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