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河圖、洛書開發秘奧,八卦、九疇錯綜微,極而至於大衍、皇極之用,上古聖賢猶且重之,今之常人豈可以為六藝之末而輕忽!”
“數學之用,普天之下,公私之間,不可一而缺者也!”王文素擲地有聲,混不顧面對的是當朝緹帥。
“尚彬,休得無禮。”程澧臉蒼白,自家老爺的
子他太清楚了,當前
風滿面,轉眼間便翻臉無情,這傢伙不是找死麼。丁壽略微驚訝,隨即不怒反笑,笑聲越大,程澧心懸得越高,待到了嗓子眼眼看就要蹦出來時,笑聲忽止。
“好好好,今人有此眼界,確是不俗,宗大兄好眼力,老程,你這位朋友有點意思,不錯不錯。”程澧長吁一口氣,一顆心總算回到原位,抹了把頭上冷汗“謝老爺誇獎。”
“宗大信上說你在寫書,工資匱乏,難以出版,這都是小事,缺多少銀子去和程澧說,著書立說麼,咱怎麼也要幫上一把。”丁壽回榻上坐下,翹著腿悠閒自得地說道。
“謝大人援手。”多年夙願即將得償,王文素難掩動之情“小人書只編了二十餘卷,還未大成,只是有個不情之請,煩勞大人。”見丁壽示意他說,王文素有些忐忑道:“小人斗膽請大人為拙作作序。”話一出口,王文素便期盼地盯著丁壽,一本書火不火,全看有誰來推,歷史上王文素求告無門,正德八年才央了一位舉人作序,反響寥寥,嘉靖三年書成之時,慘到自己提筆寫序,無力雕版印刷,只以手寫傳世。
最後更湮沒在十全老人那場毀書浩劫裡。聽了王文素的央求,丁壽有些犯難,作序?他肚子裡那幾兩乾貨自個兒清楚得很,寫出來保準貽笑大方,這丟人現眼的事二爺可不幹,看著丁壽連連搖頭,王文素大失所望,訕訕道:“是小人孟了,得隴望蜀,不識進退,伏請大人見諒。”
“沒那回事。”丁壽擺了擺手“本官雖有個御賜功名,卻不是科舉正途,對你的書助益不大,回頭我請焦閣老動筆吧。”
“焦…焦閣老?!”由當朝閣老寫序,王文素想都不敢想,身子發軟,舌頭有些打結。丁壽卻會錯了意,撓了撓頭,有點不好意思“焦老在文壇名聲是淺薄了些,這樣,我再拉著李閣老一同署名,反正李閣老到處給人題字。也不差這一次…”
“撲通”一聲,王文素昏了過去…***在程澧一陣掐人中口的急救下,王文素悠悠醒轉,看著眼前一臉憂
的二人,王文素赧顏道:“在下一時失態,煩勞二位了。”
“尚彬,你可是有何隱疾,直說無妨,府內有太醫院名醫坐診,庫房也不乏珍稀藥材,保你無恙。”丁壽憂心忡忡,這哥們別有什麼傳染病,府上這麼多女人,萬一哪個倒黴過了病氣,再湊巧和二爺發生些“深入溝通”不是把自己給坑了麼。
王文素聽了丁壽關切問話,熱淚滾滾,哽咽道:“小人何德何能,得大人如此垂青,士為知己者死,小人願憑此殘軀,供大人驅使,若違此言,天人公憤!”丁壽本就不把誓言當回事。
只是一再確認王文素是不是身體有恙,當最後確定王先生只是一時動過度後,才算鬆了口氣。
“老王啊,你就這點出息!”既然人家賭咒發誓投效了,丁壽也就不再客氣見外。王文素臉上有些發燒“是,小人眼界淺,沒見過什麼世面,教大人見笑了。”
“說了半天,你那書叫什麼名字?”丁壽從果盤中拿了個桃子,一上一下地拋個不停。
“說來慚愧,小人妄想集採古今算學之長,故取名《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書尚未完稿,暫稱《算學寶鑑》…”
“《算學寶鑑》?!”丁壽不由愣了,一時忘了去接從空中落下的桃子,結果攜著重力加速度的那顆大黃桃,正中二爺襠下要害。
“喲,爺,怎麼了這是?”程澧一個箭步衝過去,扶住跳腳亂蹦的丁二。
怎麼了?早說王文素這個名字耳,一直沒想起來,原來是寫《算學寶鑑》的這位呀!丁壽記憶裡前世看過一篇文章,便是介紹《算學寶鑑》的。
和現代人想的古人不重視數學不同,數學早就是周禮“六藝”之一,古代數學更是文明璀璨,成就頗多,《易經》、《河圖》、《洛書》、《山海經》、《周髀算經》等先秦著作今人也無法完全理解。
先秦時的《周髀算經》中,有關於如何計算地球到太陽距離以及計算地球周長的方法和記錄,記載了勾股定理,象的說明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平方和等於斜邊平方和。
而且還給出了完整的證明過程,比之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要早數百年,其他至於二進制、十進制、球座標系、影幾何、割圓術、地動學等知識均有記述,而所謂的
耳曼人,當時還在原始森林裡光著
股打獵玩呢。
犬戎攻滅西周,大量典籍損失,只有殘篇碎語,經秋戰國西漢等數代整理,才得面世,在東漢初年出現的《九章算術》,主要是應用數學,教大家如何計算土地的面積等等,同時也對勾股定理作了進一步的發展。
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為《九章算術》作注,把《九章算術》裡面的算法進行象化總結,建立了一套從概念到定理的系統化的數學理論,這是中國數學思想史上的一次大飛躍。
南朝祖沖之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
算到小數第七位,直到16世紀。
這一紀錄才被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可人家祖沖之不僅是算了個圓周率,他的《綴術》理論十分深奧,計算相當密,對立體幾何和三次方程求解正
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這些都是處在當時世界最領先地位的數學研究。隋唐雖把祖沖之的《綴術》列入官方數學教材,但“祖沖之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故廢而不理。”《綴術》最後失傳了,一直過了六百年,到了南宋後期,中國的數學研究才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以秦九韶和元初朱世傑為代表的數學家,提出了多元高次方程組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研究了高階等差級數的計算,證明了影定理和絃冪定理等等。崖山之後,高峰再斷。現代許多學者認為明代是古代數學的沉寂和倒退期,例如前代的增乘開方和天元術在明代失傳等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