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衡山列傳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元光六年,衡山王入朝,其謁者衛慶有方術,上書事天子,王怒,故劾慶死罪,彊榜服之。衡山內史以為非是,卻其獄。王使人上書告內史,內史治,言王不直。王又數侵奪人田,壞人冢以為田。有司請逮治衡山王。天子不許,為置吏二百石以上。衡山王以此恚,與奚慈、張廣昌謀,求能為兵法候星氣者,夜從容王密謀反事。

王后乘舒死,立徐來為王后。厥姬俱幸。兩人相妒,厥姬乃惡王后徐來於太子曰:“徐來使婢蠱道殺太子母。”太子心怨徐來。徐來兄至衡山,太子與飲,以刃刺傷王后兄。王后怨怒,數毀惡太子於王。太子女弟無採,嫁棄歸,與奴,又與客。太子數讓無採,無採怒,不與太子通。王后聞之,即善遇無採。無採及中兄孝少失母,附王后,王后以計愛之,與共毀太子,王以故數擊笞太子。元朔四年中,人有賊傷王后假母者,王疑太子使人傷之,笞太子。后王病,太子時稱病不侍。孝、王后、無採惡太子:“太子實不病,自言病,有喜。”王大怒,廢太子,立其弟孝。王后知王決廢太子,又並廢孝。王后有侍者,善舞,王幸之,王后令侍者與孝亂以汙之,並廢兄弟而立其子廣代太子。太子知之,念後數惡己無已時,與亂以止其口。王后飲,太子前為壽,因據王后股,求與王后臥。王后怒,以告王。王乃召,縛而笞之。太子知王常廢己立其弟孝,乃謂王曰:“孝與王御者,無採與奴,王彊食,請上書。”即倍王去。王使人止之,莫能,乃自駕追捕太子。太子妄惡言,王械繫太子宮中。孝益親倖。王奇孝材能,乃佩之王印,號曰將軍,令居外宅,多給金錢,招致賓客。賓客來者,微知淮南、衡山有逆計,夜從容勸之。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救赫、陳喜作輣車鏃矢,刻天子璽,將相軍吏印。王夜求壯士如周丘等,數稱引吳楚反時計畫,以約束。衡山王非敢效淮南王求即天子位,畏淮南起並其國,以為淮南已西,發兵定江淮之間而有之,望如是。

元朔五年秋,衡山王當朝,過淮南,淮南王乃昆弟語,除前卻,約束反具。衡山王即上書謝病,上賜書不朝。

元朔六年中,衡山王使人上書請廢太子,立孝為太子。聞,即使所善白嬴之長安上書,言孝作輣車鏃矢,與王御者以敗孝。白嬴至長安,未及上書,吏捕嬴,以淮南事系。王聞使白嬴上書,恐言國陰事,即上書反告太子所為不道棄市罪事。事下沛郡治。元年冬,有司公卿下沛郡求捕所與淮南謀反者未得,得陳喜于衡山王子孝家。吏劾孝首匿喜。孝以為陳喜雅數與王計謀反,恐其發之,聞律先自告除其罪,又疑太子使白嬴上書發其事,即先自告,告所與謀反者救赫、陳喜等。廷尉治驗,公卿請逮捕衡山王治之。天子曰:“勿捕。”遣中尉安、大行息即問王,王具以情實對。吏皆圍王宮而守之。中尉大行還,以聞,公卿請遣宗正、大行與沛郡雜治王。王聞,即自剄殺。孝先自告反,除其罪;坐與王御婢,棄市。王后徐來亦坐蠱殺前王后乘舒,及太子坐王告不孝,皆棄市。諸與衡山王謀反者皆族。國除為衡山郡。

太史公曰:詩之所謂“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信哉是言也。淮南、衡山親為骨,疆土千里,列為諸侯,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而專挾僻之計,謀為畔逆,仍父子再亡國,各不終其身,為天下笑。此非獨王過也,亦其俗薄,臣下漸靡使然也。夫荊楚僄勇輕悍,好作亂,乃自古記之矣。

淮南多橫,舉事非正。天子寬仁,其過不更。轞車致禍,鬥粟成詠。王安好學,女陵作詗。兄弟不和,傾國殞命。

譯文淮南厲王劉長,是漢高祖的小兒子。他母親是過去趙王張敖的妃嬪。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從東垣(ynán,原)縣經過趙國,趙王把厲王的母親獻給他。她受到皇上寵幸,懷下身孕。從此趙王張敖不敢讓她住在宮內,為她另建外宮居住。次年趙相貫高等人在柏人縣謀弒高祖的事情被朝廷發覺,趙王也一併被捕獲罪,他的母親、兄弟和妃嬪悉遭拘捕,囚入河內郡官府。厲王母親在囚中對獄吏說:“我受到皇上寵幸,已有身孕。”獄吏如實稟報,皇上正因趙王的事氣惱,沒有理會厲王母親的申訴。厲王母親的弟弟趙兼拜託闢陽侯審食其(yiji,亦基)告知呂后,呂后妒嫉,不肯向皇上進言求情,闢陽侯便不再盡力相勸。厲王母親生下王后,心中怨恨而自殺。獄吏抱著厲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後悔莫及,下令呂后收養他,並在真定縣安葬了厲王的母親。真定是厲王母親的故鄉,她的祖輩就居住在那裡。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qíng,晴)布謀反,皇上遂立兒子劉長為淮南王,讓他掌管昔黥布領屬的四郡封地。皇上親自率軍出征,剿滅了黥布,於是厲王即淮南王位。

厲王自幼喪母,一直依附呂后長大,因此孝惠帝和呂后當政時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禍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闢陽侯而不敢發作。

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視與皇上關係最親,驕橫不遜,一再違法亂紀。皇上念及手足親情,時常寬容赦免他的過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國入朝,態度甚為傲慢。他跟隨皇上到御苑打獵,和皇上同乘一輛車駕,還常常稱呼皇上為“大哥”厲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奮力舉起重鼎,於是前往闢陽侯府上求見。闢陽侯出來見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鐵椎(chuí,垂)捶擊闢陽侯,又命隨從魏敬殺死了他。事後厲王馳馬奔至宮中,向皇上袒身謝罪道:我母親本不該因趙國謀反事獲罪,那時闢陽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呂后的幫助,但他不力爭,這是第一樁罪;趙王如意母子無罪,呂后蓄意殺害他們,而闢陽侯不盡力勸阻,這是第二樁罪;呂后封呂家親戚為王,意危奪劉氏天下,闢陽侯不身抗爭,這是第三樁罪。我為天下人殺死危害社稷的*臣闢陽侯,為母親報了仇,特來朝中跪伏請罪。”皇上哀憫厲王的心願,出於手足親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這一時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懼怕厲王,因此厲王返國後越發驕縱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宮中皆號令警戒清道,還稱自己發佈的命令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聲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厲王讓無官爵的男子組成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議,策劃用四十輛大貨車在谷口縣謀反起事,並派出使者前往閩越、匈奴各處聯絡。朝廷發覺此事,治罪謀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來到長安。

“丞相臣張包、典客臣馮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賀、備盜賊中尉臣福冒死罪啟奏:淮南王劉長廢棄先帝文法,不服從天子詔令,起居從事不遵法度,自制天子所乘張黃緞傘蓋的車駕,出入模仿天子聲威,擅為法令,不實行漢家王法。他擅自委任官吏,讓手下的郎中任國相,網羅收納各郡縣和諸侯國的人以及負罪逃亡者,把他們藏匿起來安置住處,安頓家人,賜給錢財、物資、爵位、俸祿和田宅,有的人爵位竟封至關內侯,享受二千石的優寵。淮南王給予他們不應得到的這一切,是想圖謀不軌。大夫但與有罪失官的開章等七十人,夥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謀反,意危害宗廟社稷。他們讓開章去密報劉長,商議使人聯絡閩越和匈奴發兵響應。開章赴淮南見到劉長,劉長多次與他晤談宴飲,還為他成家娶,供給二千石的薪俸。開章教人報告大夫但,諸事已與淮南王談妥。國相也遣使向但通報。朝中官吏發覺此事後,派長安縣縣尉奇等前去拘捕開章。劉長藏人不,和原中尉(jiān,尖)忌密議,殺死開章滅口。他們置辦棺槨(guǒ,果)、喪衣、包被,葬開章於肥陵邑,而欺騙辦案的官員說‘不知道開章在哪裡’。後來又偽造墳冢(zhǒng,腫),在墳上樹立標記,說‘開章屍首埋在這裡’。劉長還親自殺過無罪者一人;命令官吏論罪殺死無辜者六人;藏匿逃亡在外的死刑犯,並抓捕未逃亡的犯人為他們頂罪;他任意加人罪名,使受害者無處申冤,被判罪四年勞役以上,如此者十四人;又擅自赦免罪人,免除死罪者十八人。服四年勞役以下者五十八人;還賜爵關內侯以下者九十四人。前些時劉長患重病,陛下為他憂煩,遣使臣賜贈信函、棗脯。劉長不想接受賜贈,便不肯接見使臣。住在廬江郡內的南海民造反,淮南郡的官兵奉旨征討。陛下體恤淮南民貧苦,派使臣賜贈劉長布五千匹,令轉發出征官兵中的辛勞窮苦之人。劉長不想接受,謊稱‘軍中無勞苦者’。南海人王織上書向皇帝敬獻玉璧,忌燒了信,不予上奏。朝中官員請求傳喚忌論罪,劉長拒不下令,謊稱‘忌有病’。國相又請求劉長准許自己,劉長大怒,說‘你想背叛我去投*漢廷’,遂判處死罪。臣等請求陛下將劉長依法治罪。”皇上下詔說:“我不忍心依法制裁淮南王,列侯與二千石官商議吧。”

“臣倉、臣敬、臣逸、臣福、臣賀冒死罪啟奏:臣等已與列侯和二千石官吏臣嬰等四十三人論議,大家都說‘劉長不遵從法度,不聽從天子詔命,竟然暗中網羅黨徒和謀反者,厚待負罪逃亡之人,是想圖謀不軌’。臣等議決應當依法制裁劉長。”皇上批示說:“我不忍心依法懲處淮南王,赦免他的死罪,廢掉他的王位吧。”

“臣倉等冒死罪啟奏:劉長犯有大死之罪,陛下不忍心依法懲治,施恩赦免,廢其王位。臣等請求將劉長遣往蜀郡嚴道縣邛(qióng,窮)崍山郵亭,令其妾媵(ying,映)有生養子女者隨行同居,由縣署為他們興建屋舍,供給糧食、柴草、蔬菜、食鹽、豆豉、炊具食具和席蓐(rù,人)。臣等冒死罪請求,將此事佈告天下。”皇上頒旨說:“準請供給劉長每五斤,酒二斗。命令昔受過寵幸的妃嬪十人隨往蜀郡同住。其他皆準奏。”朝廷盡殺劉長的同謀者,於是命淮南王啟程,一路用輜(zi,資)車囚載,令沿途各縣遞解人蜀。當時袁盎權諫皇上說:“皇上一向驕寵淮南王,不為他安排嚴正的太傅和國相去勸導,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說淮南王情剛烈,現在暴地摧折他,臣很擔憂他會突然在途中身染風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殺弟的惡名如何是好!”皇上說:“我只是讓他嚐嚐苦頭罷了,就會讓他回來的。”沿途各縣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開囚車的封門,於是淮南王對僕人說:“誰說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裡還能勇猛!我因為驕縱聽不到自己的過失終於陷入這種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鬱悶!”於是絕食身亡。囚車行至雍縣,縣令打開封門,把劉長的死訊上報天子。皇上哭得很傷心,對袁盎說:“我不聽你的勸告,終至淮南王身死。”袁盎說:“事已無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寬解。”皇上說:“怎麼辦好呢?”袁盎回答:“只要斬丞相、御史來向天下人謝罪就行了。”於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問各縣押送淮南王而不予開封進食者,一律棄市問斬。然後按照列侯的禮儀在雍縣安葬了淮南王,並安置三十戶人家守冢祭祀。

孝文帝八年(前172),皇上憐憫淮南王,淮南王有兒子四人,年齡都是七、八歲,於是封其子劉安為陵侯,其子劉為安陽侯,其子劉賜為陽周侯,其子劉良為東城侯。

孝文帝十二年(前168),有百姓作歌歌唱淮南厲王的遭遇說:“一尺麻布,尚可縫;一斗穀子,尚可舂(chōng,衝)。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皇上聽到後,就嘆息說:“堯舜放逐自己的家人,周公殺死管叔蔡叔,天下人稱讚他們賢明。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能不因私情而損害王朝的利益。天下人難道認為我是貪圖淮南王的封地嗎?”於是徙(xǐ,洗)封城陽王劉喜去統領淮南王的故國,而諡(shi,是)封已故淮南王為厲王,並按諸侯儀制為他建造了陵園。

孝文帝十六年(前164),皇上遷淮南王劉喜復返城陽故地。皇上哀憐淮南厲王因廢棄王法圖謀不軌,而自惹禍患失國早死,便封立他的三個兒子:陵侯劉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劉為衡山王,陽周侯劉賜為廬江王,他們都重獲厲王時封地,三分共享。東城侯劉良此前已死,沒有後代。

孝景帝三年(前154),吳楚七國舉兵反叛,吳國使者到淮南聯絡,淮南王意發兵響應。淮南國相說:“大王如果非要發兵響應吳王,臣願為統軍將領。”淮南王就把軍隊給了他。淮南國相得到兵權後,指揮軍隊據城防守叛軍,不聽淮南王的命令而為朝廷效勞;朝廷也派出曲城侯蠱捷率軍援救淮南:淮南國因此得以保全。吳國使者來到廬江,廬江王不肯響應,而派人與越國聯絡。吳國使者往衡山,衡山王效忠朝廷,堅守城池毫無二心。

孝景帝四年(前153),吳楚叛軍已被破敗,衡山王入朝,皇上認為他忠貞守信,便勞他說:“南方之地低窪溼。”改任衡山王掌管濟水以北的地區,以此作為褒獎。他去世後便賜封為貞王。廬江王的封地鄰近越國,屢次派遣使臣與之結,因此被北遷為衡山王,統管長江以北地區。淮南王依然如故。

上一页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