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鉤弋夫人姓趙氏,河間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昭帝立時,年五歲耳。
衛太子廢后,未復立太子。而燕王旦上書,原歸國入宿衛。武帝怒,立斬其使者於北闕。
上居甘泉宮,召畫工圖畫周公負成王也。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立少子也。後數
,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雲陽宮。時暴風揚塵,百姓
傷。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識其處。
其後帝閒居,問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對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亂自恣,莫能
也。女不聞呂后
?”故諸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豈可謂非賢聖哉!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固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諡為“武”豈虛哉!
禮貴夫婦,易敘乾坤。配陽成化,比月居尊。河洲降淑,天曜垂軒。德著任、姒,慶娀、嫄。逮我炎歷,斯道克存。呂權大寶,竇喜玄言。自茲已降,立嬖以恩。內無常主,後嗣不繁。
譯文自古以來,受天命的開國帝王和繼承正統遵守先帝法度的國君,不只是內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於有外戚的幫助。夏代的興起是因為有塗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於末喜。殷代的興起是由於有娀(sōng,松)氏的女子,商紂王的被殺是因為寵愛妲(dá,達)已。周代的興起是由於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為他和褒姒的的yín亂。所以《易經》以《乾》《坤》兩卦為基本,《詩經》以《關雎》開篇,《書經》讚美堯把女兒下嫁給舜,《秋》譏諷娶
不親自去
接。夫婦之間的關係,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倫常關係。禮的應用,只有婚姻最為謹慎。樂聲協調四時就和順,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變化的統領怎能不慎重呢?人能弘揚人倫之道,可是對天命卻無可奈何。確實啊,配偶的親愛之情,國君不能從大臣那裡得到,父親也不能從兒子那裡得到,何況是更卑下的人呢!夫婦歡合之後,有的不能繁育子孫;能繁育子孫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歸宿。這難道不是天命嗎?孔子很少談天命,大概是由於很難說清吧。不能曉陰陽的變化,怎能懂得人
和天命的道理呢?
太史公說:秦以前的情況還很簡略,那些詳情沒能記載下來。漢朝建立,呂娥姁(xū,須)成為漢高祖的正宮皇后,兒子是太子。到了晚年,容顏衰老就不受寵愛了。而戚夫人得寵,他的兒子如意幾乎取代太子地位有好幾次。到高祖去世後,呂后滅了戚氏,殺死趙王如意,而高祖後宮的妃子只有不受寵愛被疏遠的人才能平安無事。
呂后的長女是宣平侯張敖的子,張敖的女兒是惠帝的皇后。呂太后由於親上加親的緣故,用種種辦法想讓她生子,可是始終沒有生子,只得從後宮抱來別人的兒子謊稱是她的兒子。到孝惠帝去世以後,天下剛剛安定不久,繼承皇位的人還沒有明確。於是就提高外家的地位,封呂氏兄弟為王以作為輔佐,並讓呂祿的女兒做少帝的皇后,想把
基連結得更牢固,然而毫無益處。
呂后去世,與高祖合葬在長陵。呂祿、呂產等人害怕被誅殺,就陰謀作亂。大臣征討他們,上天引導著漢家的皇統,終於消滅了呂氏。只有孝惠皇后被安置住在北宮。大臣把代王來即位,這就是孝文帝,由他供奉漢家的宗廟。這難道不是天命嗎?不是天命誰能擔當這樣的使命呢?
薄太后,父親是吳他人,姓薄氏,秦朝時與原魏王宗族的女子魏媼私通,生了薄姬,薄姬的父親死在山陰,於是就葬在那裡。
到諸侯反抗秦朝的時候,魏豹自立為魏王,魏就把她的女兒送入魏王宮中。魏媼到許姆那裡去看相,讓他給薄姬相面,許姆說她應當生天子。那時項羽正與漢王劉邦在滎陽相持天下,天下歸誰還沒有一定。魏豹起初是與漢王一同攻打楚王,等到聽了許姆的話,心裡獨自高興,便背叛漢帝,先是中立,接著又與楚王聯合。漢王派曹參等進攻並浮虜了魏王豹,把他據有的圭地改為郡,把薄姬送入織造府。魏王豹死後,有一次漢王進入織造府,看到薄姬美貌,下詔把她收進後宮,一年多也沒有得到寵幸。當初薄姬年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很親密,三人立下誓約說:“誰先富貴不要把別人忘了。”後來管夫人、趙子兒都先後得到漢王寵幸。有一次漢王坐在河南宮的成皋臺上,這兩位美人談起當初與薄姬的誓約而相互戲笑。漢王聽到後,問她們緣故,兩人把實情都告訴了漢王。漢王心中有些傷,可憐薄姬,這天就召見她並與她同宿。薄姬說:“昨天夜裡妾夢見蒼龍盤據在我的腹上。”高祖說:“這是顯貴的徵兆,我來為你成全了吧。”一次同宿就生了男孩,這就是代王。此後薄姬就很少見到高祖了。
高祖去世後,對那些為高祖侍寢而得寵幸的妃子如戚夫人等人,呂太后非常氣憤,就把她們都囚起來,不準出宮。而薄姬由於極少見高祖的緣故,得以出宮,跟隨兒子到代國,成為代王太后。太后的弟弟薄昭也跟隨到代國。
代王在位十七年,呂后去世。大臣商議立新君,都痛恨外戚呂氏勢力強盛,都稱讚薄氏仁德善良,所以回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薄太后改稱號為皇太后,她的弟弟薄昭被封為軹(zhǐ,止)侯。
薄太后的母親已在這以前死去,葬在櫟(yùe,月)陽北邊。這時才追尊薄太后的父親為靈文侯,在會稽郡設置在三百戶的園邑,長丞以下的人被派去侍奉看守陵墓,宗廟供奉祭品及祀典都依照規定的禮制進行。在櫟陽北邊也設置了靈文侯夫人陵園,所有禮儀都和靈文侯陵園一樣。薄太后認為母家是魏王的後代,她的父母早逝,魏氏家族中有人侍奉薄太后很盡力,於是下令恢復魏氏家族地位,分別按照親疏程度接受賞賜。薄氏家族中有一人被封侯。
薄太后比文帝去世晚兩年,在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去世,葬在南陵。由於呂后在長陵與高祖合葬,所以她特為自己單獨起建陵墓,靠近孝文帝的霸陵。
竇太后,趙國清河觀津人。呂太后的時候竇姬由良家女子選入宮中服侍太后。後來太后把一宮女遣送出宮賜給各諸侯王,每王五人,竇姬就在這批宮女之中。竇姬家在清河,想到趙國離家較近,就請求主管遣送的宦官:“一定把我的名冊放在去趙國的隊伍裡。”宦官把這件事忘了,錯把她的名冊放到去代國的隊伍中了。名冊上奏,詔令說可以,應該啟程了。竇姬痛哭涕,理怨那個宦官,不想去,強制她走,她才肯動身。到了代國,代王偏偏只寵愛竇姬,生下女兒叫嫖(piāo,飄),後來又生了兩個男孩。
代王王后生了四個男孩子。在代王尚未入朝立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等到代王立為皇帝,王后所生的四個男孩子也接連病死。孝文帝即位幾個月之後,公卿大臣請求立太子,竇姬的長子年齡最大,被立為太子。竇姬也被立為皇后,女兒劉嫖為長公主。第二年,立小兒子劉武為代王,不久又遷徙到梁國,這就是梁孝王。
竇皇后的雙親早已去世,葬在觀津。這時薄太后就下詔有關官員,追尊竇皇后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下令清河設置二百戶的園邑,由長丞侍奉看守,一切都按靈文園的做法。
竇皇后的哥哥竇長君,弟弟叫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四五歲的時候,家境貧窮,被人掠去後出賣,他家中不知他被賣在何處。又轉賣了十幾家,賣到宜陽。他為主人進山燒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覺,山崖崩塌,把睡在下邊的人全都壓死了,只有少君脫險,沒有被壓死。他自己算了一卦,斷定他幾天之內要被封侯,於是就從主人家去了長安。聽說竇皇后是剛被封立的,她的家鄉在觀津,姓竇氏。廣國離家時年齡雖小,也還知道縣名和自家的姓,又曾和姐姐一起採桑,從樹上掉下來,把這些事做為證據,上書陳述自己的經歷。竇皇后把這件事告訴文帝,廣國即被召見,問他,他詳細說明了情況,果然不錯。又問他還能用什麼來驗證,他回答說:“姐姐離開我西去的時候,和我在驛站宿舍裡訣別,姐姐討來米湯給我洗頭,又要來食物給我吃,然後才離去。”於是竇後就拉住弟弟痛哭起來,涕淚縱橫下。左右侍從也都趴伏在地上哭泣,一起為皇后助哀。於是賞賜他很多田地、房屋和金錢,又分封與皇后同祖的竇氏兄弟,讓他們遷居到長安。
絳侯周、將軍灌嬰等人說:“我們這些人不死,可是命都懸在竇氏兄弟二人的手裡。這兩個人出身低微,不能不給他們挑選師傅和賓客,否則,又會再次效法呂氏陰謀叛亂。”於是就挑選年長有德、品行端正的士人和他倆在一起。竇長君、少君從此成為謙遜禮讓的君子,不敢倚仗他們的尊貴對人驕橫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