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次早晨,沛公帶著一百多名騎兵來見項王,到了鴻門,向項羽謝罪說:“我和將軍併力攻秦,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然而我自己也沒有想到先入關攻破秦地,能在這裡又見到將軍。現在有小人之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王說:“這是你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何至於如此。”項王當天就留沛公一同飲酒。項王、項伯面朝東坐,亞父面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沛公面朝北坐,張良面朝西陪坐。范增向項王多次使眼
,再三舉起佩帶的玉玦向項王示意,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身出去找來項莊,對他說:“君王為人不狠,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乘機在座上襲擊沛公,殺死他。不然的話,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項莊便進去祝酒。祝酒完了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中沒有什麼可供娛樂的,請允許我舞劍助樂。”項王說:“好吧。”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身體掩蔽沛公,項莊得不到刺殺機會。這時張良來到軍門,看見了樊噲。樊噲說:“今天的事情怎麼樣了?”張良說:“極為危急。此刻項莊正在舞劍,他的用意時時在沛公身上。”樊噲說:“這可緊急了,請讓我進去,與沛公同生共死。”樊噲立即帶著劍,手擁盾牌,進入軍門。
乾守門的衛士打算阻攔,不讓他進去,樊噲側過他的盾牌撞擊,衛士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入了大帳,揭開帷帳,向西而立,圓睜怒目,看著項王,頭髮上指,眼眶破裂。項王按劍長跪說;“來客是幹什麼的?”張良說:“這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王說:“壯士!賞賜他一杯酒。”左右就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後起來,站著一飲而盡。項王說:“賞給他豬腿。”左右就給一隻生豬腿。樊噲覆盾於地,把豬腿放在盾上,拔出劍來切
吃。項王說:“壯士!能再喝酒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一杯酒哪裡值得推辭!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唯恐殺不盡,用刑唯恐刑不重,天下人都反叛他。楚懷王和將領們約定說‘先攻破秦地進入咸陽的做關中王’。現在沛公先攻破了秦地進入咸陽,絲毫利益不敢有所接近,封閉宮室,回軍霸上,等待大王到來。所以遣將守關,是為了防備別的盜賊和意外事件。如此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而聽信閒言細語,要殺有功的人。這是繼承了已經滅亡的秦朝的道路,以我私見,大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項王無辭以對,只說:“坐。”樊啥在張良旁邊坐下來。坐了不一會兒,沛公起來上廁所,乘機招呼樊噲出來。
沛公出去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沛公回來。沛公(對樊噲)說:“我們現在出去,沒有辭行,怎麼辦呢?”樊噲說:“做大事不顧忌細枝節,行大禮不講究小謙讓。如今人家為刀俎,我們為魚,還辭別什麼!”於是就不辭而去。(臨走時,)叫張良留下道謝。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沛公說:“我帶來一隻白壁,想獻給項王,一隻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生氣,不敢進獻。你替我獻給他們。”張良說:“遵命。”當時,項王的軍隊在鴻門,沛公的軍隊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丟下車騎,一人騎馬脫身而去,樊噲、夏侯嬰、靳疆、紀信等四人握劍持盾步行,從酈山下取道芷陽,抄行小路。沛公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而已。估計我到了軍中,你再進去。”沛公走後,張良估計抄小路已經到達軍中,就進去道謝說:“沛公經受不了杯盞,不能親自來辭行。謹使張良奉上白壁一隻,拜獻大王;玉斗一隻,拜送大將軍。”項玉說:“沛公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獨自脫身而去,已經回到軍中了。”項王接過王壁,放在坐席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劍一擊而碎,說:“唉!這小子不足以共謀大事。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沛公回到軍中,立刻殺了曹無傷。
過了幾天,項羽帶兵西進,屠毀咸陽,殺死了秦朝已經投降的國王子嬰,焚燒秦朝宮室,大火三個月不滅;蒐羅了秦朝的財寶和婦女,率軍東去。有人勸項王說:“關中阻山帶河,四面關,土地肥饒,可在這裡建都,以定霸業。”項王看見秦朝宮室都已燒燬,殘破不堪,又懷念故鄉,心
東歸,就說:“富貴了不回故鄉,如同衣繡夜行,有誰能知道!”勸項王的人說,“人們說楚國人是獼猴戴帽子,果然如此。”項王聽到了這話,烹殺了勸說他的那個人。
項王派人向楚懷王報告請示。楚懷王說:“按照約定辦。”項羽就尊楚懷王為義帝。項王想自己稱王,就先封諸侯將相為王。對他們說:“天下最初發難的時候,暫時擁立諸侯後裔為王,以便討伐秦朝。然而親自身穿鎧甲,手執兵器,率先起義,三年來風餐宿,消滅秦朝,平定天下的,都是各位將相和我項籍的力量。只有義帝沒有功勞,本來應該瓜分他的土地,封大家為王。”將領們都說:“好。”項王就分割天下,封將領們為侯王。
項王、范增疑心沛公將來佔有天下。(不想讓他稱王關中,)但既已和解,又怕違背原約,諸侯反叛,他們就暗中商量說:“巴、蜀道路險惡,秦朝被遷徙的罪人都居住蜀地。”於是就(揚言)說:“巴、蜀也是關中地區。”所以封沛公為漢王,稱王於巴、蜀、漢中,建都南鄭。而把關中分為三部分,封給秦朝降將為王,阻擋漢王,(防止他將來向東方出兵。)項王封章邯為雍王,稱王於咸陽以西,建都廢丘。長史司馬欣,從前做櫟陽獄掾,曾對項梁有過恩德;都尉董翳,最初勸說章邯降楚,所以封司馬欣為王,稱王於咸陽以東到黃河一帶,建都櫟陽;封董翳為翟王,稱王於上郡,建都高奴。徙封魏王豹為西魏王,稱王於河東,建都平陽。瑕丘申陽是張耳的寵臣,先攻下河南,在黃河岸邊
接楚軍,所以立申陽為河南王,建都雒陽。韓王成仍以舊都城為都,建都陽翟。趙將司馬印平定河內,屢立戰功,所以封司馬印為殷王,稱王於河內,建都朝歌。徒封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一向賢能,又隨從項王入關,所以封張耳為常山王,稱王於趙地,建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軍將領,常常勇冠全軍,所以封黥布為九江王,建都於六。鄱君吳芮率領百越兵協助諸侯軍,又隨從入關,所以封吳芮為衡山王,建都於邾。義帝的柱國共敖率兵攻打南郡,功勞很多,於是封共敖為臨江王,建都江陵。徙封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茶曾隨楚軍救趙,遂又跟從入關,所以封臧荼為燕王,建都於薊。徒封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曾隨從項王共同救趙,遂又跟著入關,所以立田都為齊王,建都臨淄。原來被秦朝滅亡的齊王建的孫子田安,正在項羽渡河救趙時,攻下濟水北邊幾座城邑,率領他的軍隊投降了項羽,所以封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博陽。田榮多次有負項梁,又不願率軍隨楚擊秦,因此沒有封王。成安君陳餘丟棄將印離去,沒有隨從入關,然而一向聽說他賢能,有功於趙,知道他在南皮,所以把環繞南皮的三個縣封給他。番君的將領梅捐戰功很多,所以封為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封有九郡,建都彭城。
漢元年四月,在項王硅麾之下諸侯罷兵散歸,各自回到封國。項王也出關回到封國,派人遷徙義帝,說:“古代做帝王的擁有千里見方的土地,必須住在上游。”於是就派遣使者把義帝遷往長沙郴縣。項王催促義帝快些動身,義帝群臣漸漸背叛了他,項王就暗中命令衡山王、臨江王把義帝擊殺在江中。韓王成沒有軍功,項王不讓他就國,一起到了彭城,廢去王號,改封為侯,不久又殺死了。臧荼到了封國,就驅逐韓廣去遼東,韓廣不服從,臧茶在無終擊殺了韓廣,兼併了他的封地。
田榮聽說項羽把齊王市徒封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十分氣憤,不願讓齊王去膠東,就據齊反叛,擊田都。田都逃往楚國。齊工市害怕項王,就潛往膠東就國。田榮大為生氣,派兵追擊,在即墨殺死了他。田榮便自立為齊王,向西進兵,擊殺了濟北王田安,兼併了三齊。田榮把將軍印授予彭越,讓他在梁地反楚。陳餘秘密派遣張同、夏說勸告齊王田榮說:“項羽為天下的主宰,(分封侯王)不公平。如今把原來的諸侯王都封在壞地方稱王,而他的群臣諸將都封在好地方稱王。(因為要)趕走原來的諸侯王,趙王就(只好)到北方居住代地,我以為這樣是不能答應的。聽說大王已經起兵,而且不接受不道義的命令,希望大王援助我一些兵馬,允許我用以攻打常山,恢復趙王的地位,願把趙國作為齊國的屏障。”齊王答應了,就遣兵赴趙。陳餘調動了三縣的全部士卒,與齊軍併力攻打常山,打垮了常山的軍隊。張耳逃走歸服了漢王。陳餘去代地
接原來的趙王歇返歸趙地。趙王就立陳餘為代王。
這時,漢王回軍平定了三秦。項羽聽說漢王已經兼併了關中,將要東進,齊、趙又反叛了他,非常憤怒。就以從前的吳令鄭昌為韓王,來阻擋漢軍。命令蕭公角等人攻擊彭越。彭越打敗了蕭公角等人。漢王派張良巡行招撫韓地,張良就給項王寫信說:“漢王(沒有如約稱王關中),有失職守,打算取得關中,實現了原來的約定就停止進軍,不敢繼續東進。”張良又把齊、梁的反叛文告送給項王,說:“齊想和趙併力滅楚。”楚軍因此無意西進,而向北攻打齊國。項王向九江王黥布徵調兵力。黥布稱病不往,派將領率兵幾千人前去。項王從此怨恨黥布。
漢二年冬,項羽北上到達城陽,田榮也率軍到此與項羽會戰。田榮兵敗,逃到平原,平原百姓殺死了他。楚軍北進,燒燬齊國房屋,夷平齊國城郭,坑殺田榮降卒,擄掠老弱婦女。在齊攻城略地,直至北海,到處燒殺掠奪。齊國人聯合起來反抗項羽。田榮的弟弟田橫收集齊國逃散的士卒,得到幾萬人,反於城陽。項王因此留下來,連續攻打幾次都沒有攻下城陽。
天,漢王統率五路諸侯的軍隊,共五十六萬人,東進伐楚。項王聽到這個消息,即令諸將攻打齊國,而自己帶領
兵三萬人南下,由魯越過胡陵。四月,漢軍都已進入彭城,搜掠財物珍寶和美女,天天設筵會飲,項王向西進發,到達蕭縣,早晨攻擊漢軍,向東進發,到達彭城,中午,把漢軍打得大敗。漢軍潰退,相繼逃入谷水、泗水,楚軍殺死了十多萬漢軍士卒。漢軍向南往山裡逃跑,楚軍又追擊到靈壁東面的睢水上。漢軍退卻,為楚軍所
,擁擠在一起,多被殺傷,漢軍十多萬人落入睢水,睢水為之不
。楚軍把漢王包圍了三層。這時大風從西北颳起,吹斷了樹木,掀毀了房屋,飛沙走石,天
昏昏沉沉,(狂風夾雜著沙石)向楚軍
面撲來。楚軍大亂,陣形潰散,漢王才得以和幾十個騎兵逃走。打算經過沛縣,接取家眷西行;楚軍也派人追往沛縣,掠取漢王家眷。家眷都已逃亡,沒有和漢王相見。漢王在路上遇到了孝惠、魯元,就用車拉著一塊兒走。楚軍騎兵追趕漢王,漢王著急了,把孝惠、魯元推下車去,膝公便下車把他們抱上來,這樣推下抱上了好幾次。滕公說:“事雖危急,不是可以把車趕得快一些!怎麼能丟棄他們!”漢王終於脫身而出。他尋找太公、呂后,沒有找到。審食其跟隨太公、呂后從小路潛行,尋找漢王,反而碰上了楚軍。楚軍就帶他們回到軍營,報告了項王,項王把他們拘留在軍營裡。
這時呂后的哥哥周呂侯為漢率兵駐紮在下邑,漢王抄小路來到周呂侯那裡,稍稍收集了一些逃散的士卒。到了滎陽,各路敗軍都會合在一起,蕭何也徵發關中沒有著籍的老弱全部來到滎陽,聲勢又振作起來。楚軍從彭城出發,常常乘勝追擊敗兵,與漢軍在滎陽南面的京、索之間戰,漢軍打敗了楚軍,楚軍因此不能越過滎陽西進。
項王解救彭城,追趕漢王到達滎陽,田橫乘機收復了齊國,立田榮子田廣為齊王。漢王在彭城戰敗,諸侯又都向楚背漢。漢軍駐紮在滎陽,修築了一條甬道,與黃河相連,以便運取敖倉的糧食。
漢三年,項王屢次侵奪漢軍的甬道,漢王糧食缺乏,恐慌起來,請求講和,劃分滎陽以西歸漢。項王想要答應他。歷陽侯范增說:“漢軍容易對付,現在放掉他們,不予以消滅,以後一定要懊悔。”項王就和范增加緊圍攻滎陽。漢王深為憂慮,就採用陳平的計策離間項王和范增。項王的使者來了,給他準備了牛、羊、了齊全的豐盛筵席,打算端上去。端飯菜的人一看使者,假裝驚愕他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沒想到反而是項王的使者。”把飯菜又端了下去,拿菜惡飯給項王的使者吃。使者回來報告了項王,項王就懷疑范增私通漢軍,漸漸剝奪他的權力。范增大怒,說:“天下的形勢,大局已定,君王好自為之。請賜還我的軀體,讓我成為一個普通的士卒。”項王答應了他。范增走了,還沒有到彭城,因背上長毒瘡死去了。
漢軍將領紀信勸漢王說:“形勢已經很危急了,請讓我假裝成大王替你去矇騙楚軍,大王可以乘機逃出城去。”於是漢王夜間從滎陽東門放出兩千名身穿鎧甲的婦女,楚軍四面圍擊。紀信乘坐黃屋車,左邊的車衡上豎立著大纛旗,(衛士大聲地)說:“城中糧食吃光了,漢王投降。”楚軍都高呼萬歲。漢王和幾十名騎兵從西門出城,奔向成皋。項王見到紀信,問他:“漢王在哪裡?”紀信說:“漢王已經出城了。”項王燒死了紀信。
漢王派御史大夫周苛、樅公、魏豹守衛滎陽。周苛、機公商量說:“魏豹這個叛國之王,很難和他共守城池。”就一起殺死了魏豹。楚軍攻下滎陽城,活捉了周苛。項王對周苛說:“做我的將領,我以你為上將軍,封三萬戶。”周苛罵著說:“你不趕快投降漢軍,漢軍就要俘虜你,你不是漢軍的對手。”項王大怒,烹死了周苛,並殺了樅公。
漢王逃出滎陽,南走宛、葉,收服了九江王黥布,一邊走一邊收集士卒,又進入成皋固守。漢四年,項王圍攻成皋。漢王逃走了,單身一人與滕公出了成皋北門,渡河奔向修武,到了張耳、韓信軍營。諸將陸續逃出成皋,追隨漢王。楚軍攻下成皋,想要向西進軍。漢王派兵在鞏縣阻擊,使楚軍不能西進。
這時,彭越渡河在東阿攻擊楚軍,殺死了楚將軍薛公。項王就親自東去攻打彭越。漢王得到淮阻侯的軍隊,打算渡河南下,鄭忠勸阻漢王,漢王就停留在河內築起營壘。派劉賈領兵協同彭越,燒掉楚軍的糧食。項王東進打敗了劉賈和彭越,彭越逃走了。漢王率軍渡河,又奪取了成皋,駐紮在廣武,取食敖倉。項王已經平定了東海,率軍回來,向西進發,與漢軍都在廣武駐紮,相持了好幾個月。
當時,彭越在梁地多次反擊楚軍,斷絕楚軍的糧食,項王很憂慮。他設置了一個高大的砧板,把太公放在上面,告訴漢王說:“現在不快快投降,我就烹殺太公。”漢王說:“我和你項羽都是北面稱臣,受命於懷王,說是‘結為兄弟’,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一定要烹殺你的老子,那麼希望你分給我一杯羹。”項王十分氣憤,打算殺死太公。項伯說:“天下大事還不能預料,而且打天下的人不顧念家眷,雖然殺了大公也沒有好處,只能增加禍患。”項王聽從了項伯的話。
楚、漢長期相持,未決勝負,年青力壯的苦幹行軍作戰,年老體弱的疲於水陸運輸。項王對漢王說:“幾年來天下擾攘不安。只是由於我們兩個人的緣故,願意與你挑戰,一決雌雄,不要使天下百姓空受痛苦。”漢王笑著拒絕說:“我寧願鬥智,不願鬥力。”項王叫壯士出去挑戰。漢軍有個善長騎馬箭的人叫樓煩,楚軍派壯士挑戰三次,樓煩都把壯士
死了。項王大怒,就親自披甲持戟出來挑戰。樓煩想要
他,項王怒目呵叱,樓煩(被嚇得)眼不敢正視,手不敢發箭,跑回營壘,不敢再出來。漢王派人暗中打聽,才知道挑戰的人原來是項王。漢王大為震驚。於是項王靠近漢王軍營,和他隔著廣武澗對話,漢王歷數項王的罪狀,項王非常氣憤,要求決戰。漢王沒有答應,項王埋伏的弓弩
中了漢王,漢王受傷跑回成皋。
項王聽說淮陰侯已經攻下河北,打垮了齊、趙軍隊,而且將要進攻楚軍,就派龍且前往擊。淮陰侯與龍旦
戰,騎兵將領灌嬰也出擊龍且,大破楚軍,殺死了龍且。韓信就自立為齊王。項王聽說龍且的軍隊垮了,大為恐慌,派遣盱臺人武涉去遊說淮陰侯。淮陰侯不肯聽從。這時,彭越又起來反楚,攻下樑地,斷絕楚軍的糧道。項王就對海
侯大司馬曹咎等人說:“小心守衛成皋,即使漢軍挑戰,千萬不要和它
戰,不要讓它東進就行了。我十五天一定殺掉彭越,平定梁地,再與將軍會合。”於是項王率軍東去,進軍過程中攻打陳留、外黃。
外黃沒有攻下。過了幾天,外黃投降了,項王很生氣,命令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到城東,準備坑殺他們,外黃令門客的兒子才十三歲,前去勸告項王說:“彭越用武力迫外黃百姓,外黃百姓很害怕,所以暫時投降,等待大王到來。大王到了,又都坑殺他們,難道百姓還有歸順之心嗎?從這兒往東,梁地十多個城邑都心懷恐懼,沒有肯投降的了。”項王贊成他的話,就赦免了外黃應當坑殺的那些人。從外黃往東直至睢陽,聽到這個消息,都爭先恐後地向項王投降。
漢軍果然屢次向楚軍挑戰,楚軍不出來應戰。漢軍派人在陣前辱罵楚軍,罵了五六天,大司馬十分氣憤,讓士卒渡過汜水,(擊漢軍。)士卒剛渡過一半,漢軍出擊,大敗楚軍,繳獲了楚國全部物資。大司馬曹咎、長史欣都自刎在汜水上。大司馬曹咎原來是蘄縣的獄掾,長史司馬欣原來是櫟陽的獄吏,兩人曾對項梁有過恩德,因此項王信任他們。當時,項王在睢陽,聽說海
侯的軍隊失敗了,就率軍返回。漢軍正在滎陽東面圍攻鍾離眛,項王一到,漢軍害怕楚軍,全部撤走到險阻地帶。
這時,漢軍兵多糧足,項王兵疲糧絕。漢王派遣陸賈勸說項王,請求釋放太公,項王沒有答應。漢王又派遣侯公前去勸說項王,項王就和漢約定,平分天下,劃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項王答應了侯公的要求,就把漢王的父母子送了回來。漢軍都高呼萬歲。漢王封侯公為平國君。侯公隱匿起來,不肯再見漢王。漢王說:“這個人是天下善辯之士,所到之處,可以使人國家覆滅,所以封號為平國君。”項王已經訂立和約,就解除了軍事對峙,率軍東歸。
漢王準備西歸,張良、陳平勸漢王說:“漢佔領了大半個天下,而諸侯都歸服了我們。楚軍兵疲糧盡,這是上天讓楚滅亡的時候,不如乘這個機會消滅它。現在放走項王不去攻打他,這就是所謂‘養虎自遺患’。”漢王同意了他們的建議。
漢五年,漢王追擊項王到了陽夏南面,軍隊駐紮下來,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約期會合進攻楚軍。到達固陵,而韓信、彭越的軍隊不來會合。楚軍攻擊漢軍,把漢軍打得大敗。漢王又進入營壘,挖深溝塹,自為固守。漢王對張子房說:“諸侯不遵守約定,怎麼辦呢?”張子房回答說:“楚軍即將崩潰,韓信、彭越沒有分到一塊封地,他們不來會合是很自然的。君王能和他們共分天下,眼下可以使他們立刻前來。如果不能這樣,局勢的發展很難預料。君王能從陳縣以東到海邊的地區,全部劃給韓信,睢陽以北到谷城,分給彭越,使他們各自為戰,那麼楚軍是容易打敗的。”漢王說:“好。”於是就派遣使者告訴韓信、彭越說:“合力攻打楚軍。楚軍崩潰後,從陳縣以東到海邊給予齊王,睢陽以北到谷城給予彭相國。”使者一到,韓信、彭越都回話說:“請讓我們立刻進兵。”韓信就從齊地出發,劉賈的軍隊從壽出發並行,屠毀了城父,到達垓下。大司馬周殷背叛了楚國,利用舒地的兵力屠毀了六縣,調動全部九江士卒,隨同劉賈、彭越都會集在垓下,來到項王陣前。
項王的軍隊築壘垓下,兵少糧盡,漢軍和各路諸侯軍隊把它重重包圍起來。夜晚聽到四面的漢軍都是唱的楚地歌曲,項王大為震驚他說:“漢軍已經全部佔領了楚國嗎?為什麼楚國人如此眾多啊?”項王就夜間起來,在帳幕裡飲酒。有一個名字叫虞的美人,得到項王的寵愛,常常帶在身邊。有一匹叫騅的駿馬,項王經常騎著它。於是項王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了好幾遍,美人跟著他一起唱。項王悲泣,淚下數行,左右侍從也都俯首哭泣,(悲痛得)不能抬頭仰視。
於是項王上馬(突圍),部下壯士騎馬隨從的有八百多人,當夜衝破包圍,向南飛馳而去。天亮,漢軍才發覺,派騎兵將領灌嬰率五千騎兵追趕項王。項王渡過淮水,能夠跟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項王到陰陵,失了道路,詢問一個種田的人,種田的人欺騙他說“往左”項王往左去,結果陷入了一大片沼澤中。因此,漢軍追上了項王。項王就又帶兵向東,到了東城,只有二十八個騎兵了。追趕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不能脫身了,對他的騎兵說:“我起兵到現在八年了,親身打過七十多次仗,誰抵擋我,我就打垮誰,我攻擊誰,準就降服,未曾打過敗仗,因而霸有天下。然而現在終於被圍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打仗的過錯。今天固然要決心戰死,願意力各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三次取勝,力各位突破重圍,斬殺敵將,砍倒敵人軍旗,讓各位知道是上天滅亡我,不是我打仗的過錯。”項王就把他的騎兵分為四隊,面向四方。漢軍把項王包圍了好幾層。項王對他的騎兵說:“我為你們斬他一個將領。”項王命令騎兵四面疾馳而下,約定在山的東面會合為三處。於是項王大聲呼喊著,飛奔直下,漢軍驚惶潰亂,項王就斬了一個漢軍將領。當時,赤泉侯做騎兵將領,追趕項王,項王怒目大吼,赤泉侯人馬俱驚,倒退了好幾裡。項王和他的騎兵會合為三處。漢軍不知道項王在哪裡,就把軍隊分為三部分,又把項王包圍起來,項王騎馬衝馳,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了百十來人,再把他的騎兵集合起來,只喪失了兩個騎兵。項王就對他的騎兵說:“怎麼樣?”騎兵都佩服他說:“正像大王所說的那樣。”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把船靠在岸邊等待著項王。他對項王說:“江東雖小,地方也縱橫上千裡,民眾數十萬,也足以稱王。希望大王趕快渡江。現在只有我有船隻,漢軍來到這,沒有船隻渡江。”項王笑著說:“上天要滅亡我,我渡江干什麼呢!況且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進,現在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使江東父兄憐憫我,讓我稱王,我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不幹心有愧嗎?”(最後)項王對亭長說:“我知道你是個忠厚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曾經一天奔馳一千里,不忍心殺了它,把它送給你吧。”就叫騎兵都下馬步行,甲短兵接戰。單單項籍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王身上也受了十多處傷。他回頭看見漢軍的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背對項王,指給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王說:“我聽說漢軍用一千斤黃金、一萬戶封邑來購買我的頭,我給你做件好事吧。”就自刎而死。王翳割了項王的頭,其他騎兵自相蹂躪踐踏,爭奪項王的屍體,互相殘殺了幾十人。最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自得到了項王的一段肢體。五個人把肢體合攏起來,都確實是項王的。所以把準備封賞的土地分為五部分: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項王死後,楚國各地都投降了漢軍,只有魯城不肯投降。漢王就帶領天下士卒打算屠毀魯城,因為他們堅守禮義,為主人以死守節,就拿項王的頭給魯城人看,魯城父兄才投降了。最初,楚懷王曾封項籍為魯公,等到項籍死了,魯城又最後投降,所以用魯公的禮儀把項王理葬在谷城。漢王為項王舉哀,哭了一場,然後離開了魯城。
各支項氏宗族,漢王都不誅殺。封項伯為陽侯。桃侯、平景侯、玄武侯都是項氏宗族,賜姓劉。
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大概是兩個瞳孔”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孔。項羽難道是舜的後裔嗎?為什麼興起得這麼迅速啊!秦朝政治腐敗,陳涉首先發難,豪傑蜂起,相互爭奪,不可勝數。然而項羽毫無憑藉,乘勢起於民間,三年時間,就率領五路諸侯軍消滅了秦朝,分割天下,封王建侯,政自己出,號為“霸王”雖然沒有始終保持他的地位,但近古以來,還未曾有過這樣的事情。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戀楚地,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抱怨王侯背叛自己,這時已經難以控制局勢了。自我誇耀功勳,逞一己私智,不效法古人,以為創立霸王的事業,需要用武力來經營天下,終於五年時間覆滅了他自己的國家,身死東城,還沒有覺悟,不自我譴責,這就不對了。竟然用“上天滅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過錯”為藉口,難道不是太荒謬了嗎!
解析秦二世的殘暴腐朽,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大澤鄉陳勝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國。項羽,就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中湧現出來的一位英雄,一個悲劇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績;但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加之燒殺破壞,終於喪失民心,軍敗身亡。
《項羽本紀》就是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
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鉅製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項羽本紀》以描繪項羽這一人物的形象、刻劃這一人物的格為主,同時也生動地敘寫了戰爭。披卷讀之,既可以聞見戰場上的血腥,聽到戰馬的嘶鳴和勇士們的猛吼,又可以看見項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的神態與身影。《項羽本紀》正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寫人,在寫人的過程中寫戰爭,二者相得益彰。戰爭因人物而生動、壯觀,人物因戰爭而更顯生動、奇偉。
《項羽本紀》在刻劃人物格方面,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項羽少時的
疏學淺,長大以後的勇力過人,只是略略幾筆帶過,直到消滅秦軍主力、扭轉戰局的鉅鹿大戰,破釜沉舟,威震諸侯,也還只是從側面用筆,通過寫諸侯軍的觀望、恐懼、畏服,把一個鐵骨錚錚的八尺大漢頂天立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在進行
線條的鉤勒,有意地誇張了整體之後,司馬遷便抓住了幾個點睛處,工筆細描,刻意求
。鴻門宴場面的極力鋪排,垓下之圍悲劇氣氛的縱筆渲染,烏江自刎時神態的
雕細刻,都寫得活靈活現,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與神、言與情融合一體。
《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彩的一篇,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統一。它猶如一幅
真傳神的英雄肖像畫,
彩鮮明;又像一張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形勢圖,錯綜有序。通篇文章氣勢磅礴,情節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語言生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