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南京故宮修建時注意了風水的問題,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但是由於選址的侷限,內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雖然採用了打入木樁,巨石鋪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久之後仍然出現地基下沉的問題,宮內容易形成內澇,排水不易。同時宮城離外城過近,戰時不易防衛。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師,建文帝出逃,馬皇后在宮中自焚死。朱棣即位後仍居於南京皇宮中,但同時下令以北平為行在,準備遷都。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建成,次年朱棣遷都北京,此後南京宮殿不再使用,但仍作為留都宮殿,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
軍機處內(願五軍都督府),趙謙糾集心腹大員,商議新政府策略。
因找不到朱氏血脈,一部分官員建議趙謙自立稱帝。
韓佐信和鄒維漣一致認為不妥。
鄒維漣道:“大人一再表示效忠明朝,今一夜之間便自立稱帝,不可避免會造成南京政權內部混亂,一部分士林官員定會棄大人而去。此緊要關頭,東夷與叛軍大軍懸於頭頂,最重要是穩固南京,備戰敵。不必自添麻煩。”韓佐信也贊同鄒維漣的意思“大人初治南京,可先收取人心,鞏固實力,待解除內憂外患,天命所歸之時,誰敢逆大人言行?”
“大善。況我對大明之忠心未改,不忍棄明。”趙謙贊同韓佐信和鄒維漣的意見,趙謙可不想過完皇帝癮便被滅掉“大明不可一無君,現在天子的人選怎麼辦?”眾人議論紛紛,一時也拿不出好辦法來,現在能找到的明朝血脈,就長平公主一個女
,擁立女皇,在中國顯得不倫不類,是不可取的行為,所以一時沒有對策。
最為緊迫的,是趙謙得知,武昌的左良文好像尋到了福王朱由崧,正在籌措登基的事宜。
左良文就是左良玉的弟弟,左良玉死後,左良文繼承了他哥哥在武昌的軍事實力和地盤,算得上很實力的一派軍閥。
幾年前,趙謙聯軍第一次征伐鄭芝龍,左良玉中了趙謙的算計,衝前面當了炮灰。可以說,左良玉之死,趙謙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想而知,現在武昌的左良文,認為趙謙乃他的弒兄仇人,完全談不上好。要趙謙奉左良文擁立天子的詔令,實在是很難,所以趙謙聽說左良文要擁立新君,心裡著實有些慌了。
這時小林在門口說道:“東家,高公公來了。”趙謙忙從北面居中的椅子上站起來,走出府門,親自接高啟潛。
“高公,請裡邊坐。”趙謙對高啟潛仍然很謙和熱情,只是不必再像以前那樣當乾爹供著。
高啟潛也知道今非昔比,對趙謙執禮道:“謝趙大人相邀,咱家是傳公主殿下的話,殿下請趙大人入宮敘話。”
“好,我換身衣服,高公請稍候。”不一會,趙謙換上了圓領官袍,著烏紗帽,和高啟潛一併走向廣場。
現在明朝官員最重要的標誌服飾,便是圓領。因為滿人官員的官袍是折領。
趙謙一邊走一邊問高啟潛:“錦衣衛查訪皇子下落,有線索了麼?”高啟潛說道:“還沒有,咱家覺得…皇子恐怕已經被李賊害了,不然為何不到南京,爭取皇位?”趙謙沉默片刻,低聲道:“佐信等曾與我商議,如皇子被害,查無實據,可否…”高啟潛聽罷臉上變,他知道趙謙的意思,是
一個長相想像的人冒充皇子登基,這狸貓換太子的事,可不是小事,高啟潛聽了心裡是波濤洶湧。
趙謙也沒有辦法,他是絕對不想左良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但是別人已經有了皇家血脈了,自己要是想在這件事上有優勢,除非是有崇禎帝的親子,才能蓋過去。
況且這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只要高啟潛等一干太監認同,還有長平公主認同,還是可能騙過天下的,畢竟古代的媒體並不達。就算被揭,手裡有軍權,大不了被自立。
趙謙入宮,可不像以前進北京紫城那樣諸多限制,他現在是想進就進,昂
,連佩劍也沒人敢要求解下,直接按劍入宮。
高啟潛和趙謙穿過奉天門,太極殿,到達內宮兩儀殿,見了朱徽娖。
因為禮教的關係,現在又住進了皇宮,朱徽娖對禮節有所注意,坐於簾後。
趙謙叩拜畢。朱徽娖說道:“賜趙大人坐。”太監為趙謙搬來椅子,坐於簾側。眾宮女太監退出,殿內只有趙謙朱徽娖高啟潛三人。
朱徽娖在簾後道:“趙大人,國之大統,可有人選了?”趙謙躬身道:“臣正在派人加緊尋找太子及諸皇子的下落,高公也在聯絡錦衣衛,明察暗訪…”說罷看了一眼高啟潛。
殿內默然了片刻,高啟潛低聲道:“咱家已尋得了三皇子(朱慈炯),近便能接入宮中,與殿下團聚。”這下驚訝的,該是趙謙了,他沒有料到高啟潛會如此乾脆就將事情自個攬下了。其實高啟潛也沒有選擇,要麼和趙謙抱成一團,共圖陰謀,要麼無家可歸。
而且高啟潛分析了長平公主朱徽娖的態度,認為朱徽娖也會配合。因為趙謙如果沒有皇子,極可能自立,她一個明朝公主,想要再享受現在的禮遇規格,恐怕很難。對她沒有任何好處。
當然如果朱徽娖死不認同,高啟潛還可以將責任推卸給其他太監,然後說自己看錯了。
朱徽娖信以為真,泣不成聲,以為真的可以看見自己的弟弟了。趙謙和高啟潛對望一眼,默不作聲。
“請高公公儘快三弟進宮…”朱徽娖哽咽著說。
高啟潛緊張地跪拜道:“奴婢這就儘快去辦,殿下請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