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進去看了眼,結果他們看見了米缸裡的米,眼睛登時便瞪大了。
“你們不必這麼看著我,我說了,我去幫烈嬸幹活了,這是我拿工錢買回來的。”宋玉版沉默了,宋玉磚則吃著手指,垂涎著鍋裡的粥。
宋玉延提著他們去刷牙洗臉,倆人都十分抗拒,宋玉延只好用小時候爸媽嚇唬她的話來嚇唬他們了,什麼牙里長出很大條蟲子,然後鑽進了肚子裡,肚子就會疼……
倆小蘿蔔頭都經歷過肚子疼的事情,被她這麼一嚇唬,還以為以前肚子疼都是因為“牙蟲”作祟,這會兒刷起牙來比誰都認真勤奮。
宋玉延又出了門一趟,她買回來兩個雞蛋,然後敲進粥裡攪拌,再灑點鹽進去,雞蛋粥就成了。
眼下她的錢不多,剩餘的錢她還得去買編草蓆的席草,所以只能先這麼簡單地吃著了。
不過雖然簡單,味道卻不錯,三姐弟吃得都很飽。
宋玉延又循例代一下倆小蘿蔔頭要注意的安全事項後,就再次出了門——還沒到她上工的時候,所以她先去了縣城外的草市。
原主記憶中的市、鎮還不是很多,但是一些地方已經初具規模,比如草市、鄉集。
宋玉延要買席草,只能去這些地方,因為席草多生長在水資源充沛的沼澤或水田中,有些農戶會專門收割席草,然後拿出來兜售。
席草的種類很多,諸如燈心草、蒲草、鹹草、馬蘭草等。
除了席草,還得買白麻作為席子的筋。當然,黃麻、綠麻也能作為筋,不過這兩樣比白麻少了一絲韌。
宋玉延既然要將編草蓆當成長期事業來做,那就不打算含糊了事,砸了自己的招牌。
作者有話要說:山藥:今天又是騙小孩的一天~想起小時候家裡窮,經常都是往粥裡打個雞蛋煮至金黃,加點鹽,就這麼吃了。
此章所參考的資料有《寶慶四明志》郡志卷一、《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第10章買席草就在宋玉延一頭扎進草市裡時,明州城東南的保恩院也響起了法師講經義的聲音。
昨敲鐵牌子的行者,便正是為了聽保恩院的主持“法智大師”——知禮弘法而千里迢迢趕來。
知禮的稱號“法智大師”為官家所賜,足以彰顯他的身份和地位。
他原是四明山上乾符寺的主持,因為了來向他學習的僧人太多,乾符寺容納不下這麼多人,所以才轉移到保恩院弘法講經。
聽完知禮的一番講解,行者忽而想起昨在宋家上空看見的意象,他便問知禮:“知禮師父,宵小之徒卻有金光加護,這是為何?”知禮沉
片刻,道:“前世為善,厚積功德,你所見之金光,或為功德。”行者又道:“可既然前世為善,功德加身,何以今生淪為宵小之徒?”這點問題倒是難不倒知禮,他給出了佛經中的解釋,又加了自己的見解,行者總算是解了疑惑。這是他第一次看見有金光加護的人,所以對佛、對法又有了更深的信賴和體會。
知禮對他所說的人也頗為興趣,得知就在慈溪縣的興賢坊,便也記下了。
____便說宋玉延逛了一遍草市,有兩家的席草比較小捆,一家的席草沒有經過處理——沒有翻曬、悶藏等。
貨比三家後,她排除了這三家,最後找到了相對大捆又經過處理的那家。
賣席草的是個少年郎,皮膚黝黑,一看就是沒少幹農活。
他看見宋玉延來諮詢,攤出手:“先拿錢來,沒錢你少在這兒糊人。”宋玉延一琢磨這話,覺得他跟原主可能認識,然而她沒翻到有這個少年的記憶。她問:“多少錢一捆?”
“席草四文,白麻筋三文,黃麻筋跟綠麻筋只需兩文。”宋玉延牙疼,這家的席草分量充足,兩捆應該夠了,可是沒想到白麻筋卻貴。編好賣出去的席子也才十八文一張,這材料錢就佔了一大半,再加上人工和時間成本……
算了,誰讓她沒功夫去沼澤地摘無主的席草呢!
她正要給錢,身邊響起一道聲音:“兩捆席草一捆白麻筋,十文!”她扭頭一看,記憶中的人就對應上了,她幾乎沒有什麼猶豫地叫了一聲:“石設,這是你家的啊?”
“那可不!”這個少年叫石設,比原主大兩歲,他跟原主算是朋友,雖然一年半載也見不著幾次面,不過每次見面都能很好地相處,也算神奇了。
宋玉延發現,原來原主的朋友也不全是狐朋狗友嘛!至少這石設就是個熱情開朗、勤勞能幹的農家子。
“大哥!”少年不滿地看著石設。
石設給他一個稍安勿躁的眼神,問宋玉延:“哎,你買草做什麼?”
“編草蓆。”石設道:“你會編呢?是一時興起,還是準備踏踏實實做下去?”敢情這也是一個知道原主的惰的人,宋玉延略尷尬,然後道:“自然是準備踏踏實實做下去的。”
“那你以後找我買,我可以給你便宜些。”宋玉延應下了,也不用再去別家問,因為石家的席草都處理好了,可以省一些功夫。
買了席草,石設還附贈了她一些封邊的料子。她一的工錢就一文都不剩了。
編草蓆最好用專門的工具“筘”,形制上來說就是一塊方方正正長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