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強襲魔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應龍被五柱神封印時是神聖歷六百八十五年,而此刻曆已經翻到七百零三年。

在惡龍消失的十八年間,帕拉米亞大陸的五個人類國家依舊重複著你爭我奪、爾虞我詐的歷史,若說這其中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北方的奧斯坦帝國出兵侵略東部鄰國的拉維利斯王國這件事。

自然資源貧瘠的奧斯坦帝國,長期窺視著拉維利斯王國中部平原的豐饒資源,雙方的矛盾早已經延續了幾百年,至於最近的一次大規模戰爭是在八十年前,兩國以拉維利斯邊境線展開攻防。雖然奧斯坦帝國擁有大陸諸國首屈一指的強大武力,但拉維利斯王國卻在邊境上建立了堅固的要,並以此為據點展開了防線,藉著地勢和補給線的優勢,也堪堪抵抗住了帝**的猛攻,戰爭也隨即轉入相持階段,然而以拉鋸戰的形式緩緩前進了八十年。

在這期間,宛如演習般的攻防戰幾乎一成不變地上演了數十年,令奧斯坦帝國和拉維利斯王國皆為之麻木,近百萬人的鮮血染紅了邊境的大地,但誰也找不到止血的方法,雙方皆認為這樣的戰爭至少會再持續數十年以上…

但此刻,拉維利斯王國的翡翠王都,卻已在奧斯坦帝國的鐵蹄下呻

一週前,奧斯坦帝國威名遠播的“戰姬”珂利婭,統率著麾下的北方軍團,穿越被拉維利斯王國視為天塹的“白龍山脈”直襲其翡翠王都。由奇襲展開的攻城戰持續了三天三夜,翡翠王都已有半數化為廢墟,而剩下的一半也正被絕望和死亡所浸透。

後世以此傳頌著“戰姬”的威名,然而幾乎沒有人知道,把這奇蹟般的戰果送到珂利婭手中的,卻是一名名為“應龍”的冒險者。……“哼哼,真是狼狽啊,希爾維阿,這就是你眷顧的翡翠王都的模樣…”應龍站在半邊垮塌的城牆上,冷冷地看著下方狼煙四起的戰況,嘴角拉出冰冷的譏笑。

十八年前,他被五柱神刻下“判罪銘身”封印了龍的力量。失去力量的龍無法守護巢,他用了一百年時間建好的龍巢,以及龍巢裡聚集的財富,和守護龍巢的忠誠衛隊,都一一失去。他忍耐著無比的屈辱在人世,用了十八年的時間尋找能夠破壞神明封印的力量。而現在終於能夠如願以償。

那股力量就藏在翡翠王都的聖王宮中,被拉維利斯人重重守護著,而至於奧斯坦人入侵,不過是他來打開聖王宮的鑰匙。

“一切都在我的計算下,今天我會取回力量。”應龍宣言著,把視線轉向聖王宮的位置,那裡是目前戰鬥最烈的地方。

“不過,以凡人的力量和神明的使徒對抗,即使對奧斯坦人來說也許困難了一點吧…”

翡翠王都的攻防戰已經持續了三天三夜。奧斯坦帝國的北方軍團給予守備翡翠王都的王**以重創,已損失了近八成的兵力,雖然目前勉強把殘餘約一成兵力則集中到聖王宮,利用地利作著最後的掙扎,但這卻給了北方軍團以更充足的時間用來鎮壓被分割在街道的零碎抵抗。與此同時,北方軍團對聖王宮的包圍網也已經完成,就算王**如何掙扎,也絕對無法逃脫籠中獸的命運。

一切如同應龍計劃的那樣,奧斯坦人的勝利已確鑿無疑,然而要想獲得完全的勝利,他們還有必須克服的東西。

聖王宮是一座建在天然湖泊中的白宮殿,寬敞的湖面上只有一座造型優雅的拱橋和外城區域相連,遠遠看去就像浮在鏡面上一般,因而又被譽為“鏡之宮殿”是拉維利斯王國引以為傲的標誌之一。

只是放到戰爭層面上,這座賞心悅目的宮殿同時也是一座易守難攻的要

狹窄的拱橋使得帝**無法發揮兵力上的優勢,而周圍湖面的寬度也超過了重型投石車的程,因此北方軍團別無選擇,只得依靠最原始的雲梯戰術來強攻聖王宮的正門——當然,倘若只是這種程度的不利,在戰術層面上總能找到克服的辦法,只是他們此刻面對的卻是凌駕人類智慧以上的強敵——那位站在聖王宮的城門前,身著白銀全身鎧的高大騎士,就像一座無法逾越的天塹,攔住了千萬帝**的腳步。

銀騎士手中的大劍猶如風一般銳利,又彷彿火似的灼熱,即使是重步兵的三重塔盾也無法抵禦那閃光似的斬擊。銀騎士身上的鎧甲猶如城牆般厚重,就算是最沉重的鋼箭頭也無法傷到那鎧甲一絲一毫。銀騎士彷彿完全不知疲倦似的揮舞著大劍,在帝**中製造了一場又一場的血雨腥風,那白銀鎧甲散發著煌煌神光,凡是沐浴到這光輝的王國士兵,身上的創傷都會立即癒合,轉而充滿勇氣地投入戰鬥。

因為這名銀騎士的存在,使得聖王宮成了字面意義上的“銅牆鐵壁”北方軍團的猛將達爾頓,指揮著麾下的部隊由凌晨開始前後組織了三次衝鋒,卻都被銀騎士率領著王**的殘兵給擊退,甚至自己也被銀騎士斬傷了右臂。儘管在連續三次的敗退中依舊能保持部隊基本秩序,達爾頓作為將領的手腕值得稱道,然而士兵們的士氣和體力卻都消耗得七七八八,無法再次面對銀騎士的銳鋒。

銀騎士的前面鋪墊著無數帝**的屍骸,匯的鮮血甚至把寬敞的湖面染成了紅,即使是以勇悍聞名的北方軍團,此刻也被對銀騎士的恐怖所壓倒。目睹銀騎士手中那柄浸透血光的大劍時,就連猛將達爾頓的心中也沒來由地飄出一股涼意。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