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自從成祖朱棣之後處置謀反的藩王一般都是這樣的,這一次到了安化王身上的時候產生了分歧。雖然大部分人仍然要求把安化王圈養在鳳陽防止他再次謀反就行了。朝中卻有一批人認為應該殺了安化王以警告天下眾藩王。
歷史上歷朝歷代這個藩王造反都是經常發生的,不同的是處置方法。明朝一般都是把謀反的藩王們圈養起來。這在最初還行,時間長了便有點起不到警示其他藩王的作用了,藩王們最怕的還是死,所以只是限制他們的自由而不殺了他們便會讓一下藩王產生僥倖的心裡。畢竟造反最壞的結果就是被限制自由反正又死不了,所以近幾十年來藩王作亂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了。所以主張處死安化王的拿一下大臣們便打算處死安化王以給天下的藩王們一個警告,讓他們老實點。
並且此次安化王造反還與其他藩王人不同的便是他竟然勾結了外族,這在一些大臣們看來是不可饒恕的,幸虧此次韃靼戰敗了萬一此次敗的是大明呢,那到時候實力大損的大明靠什麼來抵擋韃靼的兵鋒,到時候不知道要有多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呢。…,早這些大臣看來安化王著實可恨,所以他們便一再要求直接殺了安化王。
就這樣,主張依照祖制把安化王圈養起來的和主張殺了安化王的大臣們便吵得不可開,誰都不相讓。
最後這件事鬧到了孝宗那裡,可惜孝宗不管事了,大手一揮讓大臣們都來到了朱厚照這裡。朱厚照一看,好吧,我成了最後的裁判者了。
最開始朱厚照也犯難,因為依照祖制的話的確是行,對天下的藩王門起不到警示作用,如果殺了他的話也不好,一方面有違祖制,另一方面這樣也會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
在歷朝歷代,為了皇位兄弟之間相殘、父母之間相殺的事情時常發生,特別是漢朝和唐朝。在漢朝前期發生了好幾次大規模的藩王作亂,最後雖然叛亂都平定了對兄弟之間相殘卻死了不少人。後來到了漢武帝時候漢武帝更是親手死了自己的太子。前期的皇帝們沒有給後面的後代起到一個好的示範作用,結果往後漢朝藩王之間、皇子之間的爭鬥的越來越殘酷,失敗者從來就是必死無疑。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一些沒有打算造反的藩王們也不得不加入了進來,既然被捲入了是非之中就只能拼死一搏了,要不然失敗了自己也是必死無疑。
漢朝時如此,而在唐朝更過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哥哥和三弟這才當上了皇帝,可是在同時李世明也為唐王朝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以至於唐朝一朝皇族內鬥最是嚴重。李世民自己殺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還不夠,竟然又在後來殺了自己第一次親自立的太子,後來武則天的時候李氏皇族更是被殺的差點滅絕,到了李隆基時候了,先是殺了自己的姐姐和哥哥,又是在晚年死了自己三個兒子。而李隆基之後唐朝算是徹底的亂了起來整天皇室廝殺不斷。
可以說李氏皇朝就是因為最初的李世民帶了一個不好的頭,結果他的後代全都有模學樣的,李唐一朝不知道有多少皇族之人死於內鬥。
在明朝成祖自己的皇位便是來歷不正,所以為了防止自己之後自己的子孫也想其他朝代那樣子孫相殘的悲劇成祖正式確立了圈養這種祖制。
只是把藩王們圈養起來而不殺了他們這是和其他的朝代截然不同的,在很大程度上這減少了皇族相鬥的殘忍,不想李唐皇朝那樣,失敗者不但自己得死,就是自己的家人也要跟著死,結果有很多藩王其實
本就不想造反,就是因為他們怕自己會死所以才不得不反的,假設他們當時有條活路的話他們或許還不會反的。然而在明朝很多時候不但藩王都不用死,就更不要說是他們的家人了。
明朝藩王作亂的次數遠遠少於其他朝代,並且最重要的是明朝藩王的作亂不像其他朝代那樣兇殘,產生那麼大的危害。在明朝即便是有個藩王作亂一般動靜也不大,對國家產生不了太大的危害,而國家很快便能恢復過來。就像歷史上的寧王作亂,雖然也是聲勢浩大很快便被平定了,對明朝的基沒有產生什麼動搖。不像漢朝的八王之亂直接動搖了國本。這就是圈養制度形成的有點良
競爭的結果,雖然圈養制度也很不好總比直接殺了對方要好多的。
所以說現在朱厚照也得選擇一下,如果殺了安化王則極大的破壞了祖制,很有可能會讓以後的皇室之間的鬥爭變得越發的兇殘,最後死的還不都是皇室裡面的自己人。如果不給安化王一點嚴厲的處罰也起不到近年來越來越囂張的藩王們。…,最後朱厚照想了一個解決的辦法,不殺他,也不會輕鬆的放過他。首先免去安化王極其後世子孫的一切爵位,所有家產充公。將安化王押解到鳳陽看守祖陵,吃住不得超過普通之家,不得邁出祖陵一步。並且每一天安化王也都要承受鞭笞之苦、還要跪在祖陵前懺悔三個時辰。
朱厚照的這個決定大部分的朝臣都能夠接受,所以最後安化王的處置辦法便定了下來,而今天一早正式安化王被押解到鳳陽離開京城的子,在走之前朱厚照還專門去看了他一下。看到安化王那失魂落魄的樣子,朱厚照便大為高興,這是自己親自打敗的對手,還有什呢比看到自己曾經的對手的失魂落魄的樣子更能滿足你的,雖然這個對手你從來都沒有正視過但仍舊會有一絲滿足
在裡面。
“還有江西的寧王,就看你什麼時候行動了。”安化王有點嚴厲的懲罰或許會警示到天下大部分的藩王,對已現在江西的寧王來說,卻起不到作用了。寧王一脈自從成祖的時候便一直謀劃著謀反,現在上百年過去了到了現在的寧王這一代,他們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了,只能一步走到黑了。
不過朱厚照也不怕寧王會鬧出來多大亂子,因為大明有一個寧王的剋星。想起了寧王朱厚照倒是想起來了王陽明來了,這個王陽明便是靠著一己之力都沒有靠朝廷的手便自己把寧王給剿滅了。
想起了王陽明,朱厚照便讓人去打聽他的情況,結果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王陽明被劉瑾到貴州的龍場去悟道去了。看來歷史在某些時候還是具有很大的慣
的,原本的歷史上王陽明便是得罪了劉瑾之後被劉瑾使力給發配到了貴州龍場去了。
王陽明作為明代最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最本的原因就是由於王陽明悟通了知行合一。而他悟通這個道理的時間就是在自己被髮配到貴州龍場的時候,可以說劉瑾的所作所為不但沒有報了仇還幫助了王陽明一把。在這之前王陽明一直在悟道上悟不通,他在很長一段時間糾結于格物致知和朱熹的程朱理學。一直到他被髮配到了龍場之後在龍場的生活卻幫助了王陽明一舉突破思想的桎梏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並將陸王心學推上了最頂峰,使之成為了明代可以和程朱理學相抗衡的明代中心思想之一。
歷史上好多人物的軌跡都被朱厚照給打亂了,比如倫文敘的,比如唐伯虎的,再比如劉瑾他們的等等,唯獨王陽明的人生軌跡朱厚照從來都沒有去改變過。而原因就是因為王陽明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於王陽明的成就主要是思想上的,而一個人思想上的認知往往是和一個人的經歷有關的,如果朱厚照提前介入了王陽明的生活很有可能會在改變了王陽明的人生經歷的時候改變了他的思想而讓他的悟道出現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