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張無忌大步跑到門口,仰頭一看,烏雲正向天邊滾散,一彎新月如鉤,升上東天。院子裡,馬秀英和所有的妃子及公主們、宮女全跑出來了,在雪地上蹦啊,跳啊,好像雪停了是更值得慶賀的事情。陶安連稱陛下洪福齊天啊,一連十天風雪加,明天大典,今
驟晴,這不是天意是什麼!
大家都附和著說預示國運昌盛。張無忌仰看著如鉤月牙,忽然對郭寧蓮說:“寧蓮,去請你父親,我要先謝他。”郭寧蓮說“昨晚月牙一現,他已經出了金陵城門,連夜走了。”張無忌不勝嗟嘆。
看著天放晴,所有人的心裡都樂開了花!張無忌壓抑已久的心在這一刻終於得到了釋放…老天對自己終究還是不薄啊!謝上天,給了這麼一個完美的風和
麗!
張無忌只覺冥冥之中,上天主宰了一切!而自己不過也是這宇宙中的一個塵埃,只是自己是最特別的那一個。僅此而已。***奉天門外,晴空下鹵簿排列,旗仗林立,甲士列於午門之外,文武百官在李善長率領下穿上了新朝服立於兩廂,通贊、贊禮、宿衛官及尚寶卿等侍從官進入。
這時已是三鼓時刻,丹墀下大樂齊鳴,告祀天地後的張無忌升御座,袞冕吉服,格外威武,雄視大殿內外。
只見湯和上來捲簾,尚寶卿汪廣洋把御寶放於御案上。拱衛司鳴鞭三響,引班官陳寧隨著大樂聲引領李善長等文武百官進入丹墀拜位。
之後,李善長率百官舞蹈,山呼萬歲。樂聲中,捧表官郭興跪地捧表,站在御案前的受表官胡惟庸將笏板入
間,跪下接表,再放到表案上,之後
出笏板起立後退,面東而立。內贊官陶安大聲宣佈:“宣讀賀表!”宣表官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上前,將笏板
入
間跪下,展表官費聚也跪下來幫他展開表文。李善長朗聲宣讀:“…吾皇應天順人,君臨大位,蒼生鹹仰。吾皇秉聰明睿智之資,備聖神父武之德,首出庶物,卓冠群倫。
初無盡地一人之階,而致普天率土之會,東征西討,猶大旱之望雲霓,外攘內安,措顛連而執衽席,兵威所向,靡堅不摧。德意所加,無遠不服。平群雄而潛亂息,掃六合而煙塵清,拯其塗炭之氓,布以寬仁之政…人心所屬,鹹鼓舞於謳歌,偃武修文,開太平於萬世。制禮作樂,妙化育於兩間…”在黃袍加身,接受百官朝賀的當兒,張無忌忽然想起小時候玩遊戲的往事。他總是孩子王,用芭蕉葉子折成平天冠,扣在頭上,讓徐達、湯和這些小夥伴拿著竹板做成的笏,對高坐在土臺堆上的“皇帝”山呼萬歲,頂禮膜拜。
想不到今天演化成了真的,他坐的不再是土堆,而是金燦燦的龍椅,一切恍如在夢中。可以說,普天下都盡歸他張無忌了,山川林木,飛禽走獸,還有這塊國土上的男女百姓,他真正體會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滋味了。
什麼是權力?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想幹什麼都是一句話的事,他對全天下有生殺予奪的大權,沒有第二個人敢與他抗衡。張無忌在心裡千遍萬遍地告誡自己,要做一個彪炳青史的好皇帝,唐堯禹舜,漢皇唐祖,應當都在自己之下。
他願意為天下百姓做好事,讓他們醒裡夢裡把自己視為大恩人…就在這時候,他突然記起功臣的後人,他差點忘了一個人,那就是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
他下了殿,第一件事就是召來李善長和胡惟庸,叫他們到鄉下去接胡三舍母子。李善長記不起來了,說:“陛下說的這胡三舍是何人啊?”胡惟庸說:“當年是臣安排的,我能找到。”張無忌說:“是胡大海的小兒子呀。他也該長大成人了。當初朕答應過他,有朝一我取了天下,接他母子來同享富貴。胡大海忠心耿耿,為朕而死,三個兒子叫朕正法一個,另一個戰死…”說這話時,眼含熱淚。周圍的臣子們都很
動。
胡惟庸說:“臣這就派人到鄉下去找。有皇上這樣仁慈之心,部下就是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呀。”好天氣持續了三天,到了正月初七,又陰上來,張無忌已不在意了。開國之初,千頭萬緒,要辦的事數不勝數。隨張無忌打江山的多是人,禮儀上的事大多不懂,如果沒有李善長、陶安、劉基、宋濂這些人
持,不知要出多少笑話呢。
張無忌開玩笑地說:這比玩兒遊戲做皇帝要繁瑣多了。這天張無忌把劉基召到了宮中御花園。天上飄著雪花,張無忌很有雅興地同劉基踏著積雪漫步,欣賞著冒雪盛開的梅花。
張無忌說他想封王的事想了幾天了,想就教於先生。劉基問:“是封功臣嗎?”劉基站到了白玉石橋上,問:“皇上知道漢高祖分封的故事嗎?”張無忌故意說沒聽說過,讓他講講。
劉基當然是借古諷今了。劉邦有了天下,不忘舊臣,經常請大家喝酒,頭幾次賜宴,功臣們都高高興興地來了,後來氣氛就變了。張無忌說:“不會是菜不好吃吧?”劉基一笑,說那真是百態俱出,有人喝悶酒,一喝就醉,有人借酒蓋臉罵天罵地,後來再招臣下賜宴,沒人來了。
“這不是抗旨嗎?”張無忌說“都是漢高祖太好說話,慣的。到底是為了什麼?”一開始,劉邦不明白出了什麼事,就私下裡問張良,張良也一肚子氣,為將士們抱不平,就賭氣說,他們在底下商量造反呢。
劉邦一聽急了,又驚又怕,說自己天天宴請他們,賞錦緞、女子,並沒有虧待大家呀!張無忌到底是聰明人,一點就透。他說:“看起來,漢高祖忘了封這些功臣了。”
“正是。”劉基說,張良告訴漢高祖,誰都不是聖賢,跟著明主打江山,都求的是封陰子、封侯拜相,不滿足他們,豈能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