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剛參加工作時筆者尚未畢業,一有空便會在班級qq群裡向同學訴苦:“累呀!做人真難!”同學回覆:“你有工作還叫苦,我們還沒工作呢!”畢業後,同學也陸續參加工作了,同樣的嘆息聲又從他們口中冒出,而筆者只能苦笑,是累!
“八十後”何以如此的愛嘆息?是他們的大腦退化了,還是現代人真的更累了?
前一陣子,打開各大網站的社會新聞,幾乎天天都有關於某某大學學生自殺的事件發生,一個個年輕的生命就這麼凋謝了,留給人們的是哀嘆與沉思。
事實上,“八十後”面對的壓力確實不小。首先,我國從1979年開始在城鎮全面推行獨生子女制度,為控制人口,嚴抓計劃生育,從此獨生子女這一獨特的人群誕生了。而“八十後”被稱為“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呵護與寵愛,以至於有人把他們比喻成溫室裡的小花朵,但是他們所擁有的除了這些,還有述不盡的孤獨與苦悶,更有一個個家庭裡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理所帶來的壓力。
其次,等這群孤獨的孩子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大學生就業體制又發生了改變,他們不得不去接受就業的壓力。筆者就曾有過這樣的一次經歷,2004年聖誕前一天,江西師大舉行了一次大型招聘會,筆者便邀了幾個同學一起想去見見世面。冒著寒風加小雪好不容易趕到江西師大,才知道我們是湊熱鬧的,不說招聘會場外龍一樣長的隊伍,不說招聘會場內少得可憐的用人單位,單是那幾個用人單位招聘簡章上的內容就足已氣死一大群人。用人單位招聘的人要求學歷高、本地人優先,而且每個專業就聘一兩個人,而招聘會場內是一片黑壓壓的人群,招聘會場外還有兩排黑糊糊的人頭在挪動。
好不容易有了一份工作,“八十後”仍須努力的學習、進步,因為他們是在競爭上崗的年代,一不小心就吃上了一道叫著炒魷魚的菜。常吃這道菜他們拿什麼養家餬口,要知道他們中大部分人處在“四二一”的家庭裡。
“七十後”說要孝順二老,“八十後”卻可能要孝順六老,結婚後有十多老。年齡結構老齡化的最大受害者是“八十後”難怪有個“七十後”的作家說,要結婚絕不娶“八十後”的女人。單就這點筆者也想將來不嫁“八十後”的男人。
丟開這些不說吧,這些都是些俗人才在意的東西,不是有專家說“八十後”是嬌縱、恣意、惟我、自私的一代嗎?他們該去隱居,可是,原始森林變成了旅遊勝地,森林公園裡染五顏六頭髮的腦袋比觀賞動物的腦袋多;他們該學黃蓉去要飯,可是大街上沒有他們的地盤,叫花子還笑道,土人,我們都改行了,現在跑救助站…
“八十後”的成長與市場經濟同步,因而他們從小就必須學會用經濟學武裝自己的頭腦,他們是在寵愛和挑剔的矛盾中成長起來的一代。
“七十後”指著他們說,不成、愛模仿的一代;“九十後”趕著他們說,快去看看前面還有沒有地雷;“八十後”嘆息一聲,我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