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第4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代子萇年,為汝南太守。郡人劉崇之兄弟分析,家貧,唯一牛,爭不能決,訟於郡庭。萇年悽而見之,謂曰:“汝曹當以一牛,故致此競;脫有二牛,必不爭。”乃以己牛一頭賜之。於是境中各相戒約,鹹敦敬讓。卒於郡。子琛,字寶貴,少有孝行,位至太子翊軍校尉。卒。

鄧彥海,安定人也。祖羌,苻堅車騎將軍。父翼,河間相。慕容垂之圍鄴,以為冀州刺史,爵真定侯。拒對使者曰:“先君忠於秦室,翼豈可先叛乎?忠臣不事二主,未敢聞命。”垂遣喻之曰:“吾與車騎結為異姓兄弟,卿亦猶吾子弟,安得辭乎?”翼曰:“冀州宜任親賢,翼請他役效命。”垂乃用為河間太守。後卒於趙郡內史。

彥海貞素,言行可復,博覽經書,長於《易》筮。道武定中原,擢為著作郎,再遷尚書吏部郎。彥海明解制度,多識故事,與尚書崔宏參定朝儀、律令、音樂,及軍國文記、詔策多是彥海所為。賜爵下博子。道武詔彥海撰國記十餘卷,唯次年月,起居行事而已,未有體例。彥海謹於朝事,未嘗忤旨。其從父弟暉時為尚書郎,兇俠好奇,與定陵侯和跋厚。跋有罪誅,其子弟奔長安。或告暉將送出之,由是道武疑知情,遂賜彥海死。既而悔之。時人鹹愍惜焉。

子穎襲爵,稍遷中書侍郎。太武詔太常卿崔浩集諸文學撰述國書,穎與浩弟覽等俱參著作事。太武幸漠南,高車莫弗庫若干率騎數萬餘,驅鹿百餘萬詣行所。詔穎為文,銘於漠南,以記功德。兼散騎常侍,使宋。進爵為侯。卒,諡曰文恭。子怡襲爵,位荊州刺史,賜爵南陽公。卒。

子侍,孝文賜名述,位齊州刺史。初改置百官,始重公府元佐,以述為太傅元丕長史。座於司空長史。諡曰貞。

論曰:昭成、道武之時,雲雷方始,至於經邦緯俗,文武兼資。燕鳳博識多聞,首膺禮命。許謙才術俱美,驅馳艱虞。不然,何以成帝業也。崔宏家世雋偉,仍屬權輿,總機任重,守正成務,禮從清廟,固其宜也。浩才藝通博,究覽天文,政事籌策,時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於子房焉。屬明元為政之秋,太武經營之,言聽計從,寧廓區夏,遇既深矣,勤亦茂哉。謀雖蓋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豈鳥盡弓藏,人惡其上,將器盈必概,陰害貽禍,何斯人而遭斯酷乎?至若張袞才策,不免其戾,彥海貞白,禍非其罪,亦足痛雲。洪讓世著循吏,家風良可貴矣。

部分譯文燕鳳字子章,是代郡人。從年輕時就喜愛讀書,博覽各種經書史籍,明於陰陽之術和讖緯之學。昭成帝早就聽說他的名聲,便派人以禮相邀,可是燕鳳不肯受聘。當大軍圍困代郡時,昭成帝對城裡人說“:燕鳳再不肯前來的話,我準備讓兵士們屠城。”代郡人十分恐懼,便把燕鳳送到軍中。昭成帝用貴賓的禮節對待他。後來又封他為代王的左長史,參與處置國家大事。燕鳳又以經書教授獻明帝。

他曾經作為使者前去見苻堅,苻堅問燕鳳“:代王是怎樣的一個人?”燕鳳答道“:他寬和仁愛,經略高遠,是一代的雄主啊!經常有併天下的大志。”苻堅問“:你們這些北人,沒有堅固的甲冑和鋒利的兵器,敵弱就進,敵強就退,怎麼能夠兼併天下呢?”燕鳳說“:北人強壯彪悍,上馬時手中拿著三種兵器,奔跑如飛,國主雄俊過人,征服北方,兵百萬,號令整齊如一。軍隊沒有輜重、糧草炊飲的拖累,輕裝行軍,迅疾如飛,向敵方取得各種資財。這也就是南方所以常疲弊不堪而北方所以常常戰勝的道理。”苻堅問“:代國人馬多少?”燕鳳說“:銳士卒幾十萬,現有馬一百萬匹。”苻堅說:“你所說的人數還差不多,說馬數就太多了。”燕鳳說“:雲中川從東山起到西河長二百里,北山到南山寬一百多里,每年的初秋,馬匹常常聚集在這裡,差不多把全川都滿了。如果按照當時數量計算,恐怕我說的數量還不夠呢!”燕鳳回代國時,苻堅贈送給他許多禮品。

昭成帝駕崩時,打算將道武帝遷往長安。燕鳳考慮到道武帝年幼弱小,再三向苻堅懇求說:“代王初崩,臣子們或離或叛,遺下的孫子年幼,沒有得力的人來輔助。其國中的別部大人劉庫仁有勇有謀,鐵弗衛辰又狡猾多端,都不能讓他們獨掌大權。應當把部屬分為兩部分,讓他們分別統領。兩人一向有深仇,這一來勢力均衡,誰也不能首先發難,可說是防禦邊患的上策啊!等代王的孫子長成後,再保存代國並立他為國君,這便是陛下對亡國的大恩大德啊!”苻堅答應了,燕鳳立即回到代國。

到道武帝即位時,燕鳳歷官吏部侍郎、給事黃門侍郎、行臺尚書等職,很受器重。明元帝時,他和崔宏、封懿、梁越等人入宮講授經書史傳,出則商議朝政大事。太武帝初年,因過去的功勳被皇帝賜爵為平舒侯。他死後,兒子燕才繼承了這個爵位。

崔宏,字玄伯,清河東武城人,是魏國司空崔林的六世孫。祖父崔悅,在石季龍手下任職,為司徒右長史。父親崔潛,是慕容韋的官員,任黃門侍郎。他們都以有才學而著稱。

崔宏從小就才智過人,被稱為冀州神童。苻融任冀州牧時,虛心向他請教,十分尊敬。任命他為陽平公侍郎,兼冀州從事,對外總理常事務,入內視為賓客密友。他對各種事務的處置,毫不拖延。苻堅知道他的才幹,徵召為太子舍人,他以母親有病為由,不肯就任。降為著作佐郎。太原人郝軒是個以知人而聞名的人,他稱讚崔宏是能夠佐助帝王的良才,近代以來從未有過。苻堅敗亡之後,他避亂於齊魯之間,被丁零的翟釗和晉朝叛將張願所挽留。郝軒嘆息著說:“這個人啊,遇到這樣的時機,不因此而扶搖直上,卻跟燕雀一起升降,豈不可惜!”後出仕於慕容垂,任吏部郎、尚書左丞、高陽內史,在所擔任的職務上都得到好評。他立身正派,雖處兵荒馬亂的時候,仍一心學習,不把資產放在心上,子也免不了受飢寒之苦。

道武帝攻打慕容寶時,兵至常山,崔宏離開郡城逃到海邊。道武帝早就聽說他的名聲,派使者尋找,找來以後,任命他為黃門侍郎,和張兗一起總管機要大事,創立制度。這時晉國前來問聘,皇帝準備回訪,讓有關部門商議國號。崔宏建議說“:三皇、五帝立號,或以出生的地方,或用封國的名稱。所以虞、夏、商、周開始時都是諸侯,當聖德宏隆之後,萬國擁戴,國號也隨其本號,不再更改。只有商因多次遷移,改號叫殷。但仍兼用,不去掉起初的稱號。所以《詩》中說‘殷商之旅’,便是這個原因。我國雖然統管廣闊土地,到了陛下時,國運如龍騰飛。雖是舊邦,卻是新受天命。所以登國初年改代稱為魏。慕容永也奉進魏國土地。魏是大國名稱,是神州的上等之國,這也是革命的驗證,有利之處已見之於符瑞了。我認為應當稱為魏。”道武帝聽從了,於是稱為魏。

當皇帝前往鄴城時,詢問有關過去的事情,崔宏應答如,皇帝很讚賞他。回軍時到達恆嶺,皇帝親自登上山頂,安撫新歸附的人員,正遇上崔宏扶著老母親爬上山頂,便賞賜給他耕牛和粟米。於是下令凡遷徙的人自己難以前行的,配給車輛和牛。

又改任吏部尚書。當時朝廷命令有關方面確定官員的爵級,撰寫朝廷禮儀,協和音樂,制定法律條令,申明處罰有關令,由崔宏總管並最後裁定,作為永久的定式。並設置八部大夫,如同過去的八座之官,崔宏通管三十六曹官員任命,如令、僕等統管。深受信任,勢傾朝廷。但他自我約束,生活儉樸,不置產業,家裡空空如也,外出沒有車坐,早晨、下午都是步行上朝。母親年已七十,奉養也沒有多樣食物。皇帝知道以後,更加敬重他,厚加賞賜。當時人有的譏笑他過於節儉,而崔宏卻更加自我約束。他時常被召去詢問古今的舊事,帝王的制度,崔宏陳述古代制定的體制以及歷代興廢的原因,很符合皇帝的心意。他從未強行進諫觸怒皇帝,也從不阿諛奉承以取寵。到道武帝晚年,大臣們大多觸犯皇帝的威怒,崔宏卻從未受到譴責,也正是因為這點。

皇帝曾經召崔宏講論《漢書》,講到婁敬勸說漢高祖,讓他將魯元公主出嫁匈奴時,很讚賞,嘆了許久。所以各位公主都嫁給了附屬國家,朝臣們的子弟,高門大族家的才士也都娶不到公主。免了尚書職務以後,皇帝賜崔宏為白馬侯爵位,加周兵將軍,和舊功臣庾嶽、奚斤等同列,而對他的寵信卻超過其他人。

道武帝去世,明元帝未即位時,清河王紹因為人心不安定,便取出大量財物絹,賞賜朝臣們。只有崔宏不肯接受紹賜給的財物,長孫嵩以下官員們都到慚愧。皇帝派使者們出去視察各郡國情況,檢查糾正那些不依法行事的地方守宰們,讓崔宏和宜都公穆觀等最後審定,皇帝稱讚他們做得公平適當。又下令讓崔宏和長孫嵩在朝堂判決刑罰獄訟。

明元帝因為各郡國中的豪門士族頭領有害於地方和國家,便下優詔徵召他們到京城。人們大多留戀故土,而一些官吏們強遣送,於是,一些輕率的年青人便相互煽動,在各地聚集起來。河西、建興盜賊四起,守宰們討伐卻難以制止。皇帝便召崔宏和北新侯安同、壽光侯叔孫建、元城侯元屈等問計。崔宏請求朝廷宣佈大赦以緩和情緒。元屈說“:不如先殺掉首惡分子,赦免同黨人。”崔宏說:“帝王治理天下,以安定民心為本,何須一定辨清曲直呢?大赦雖不是最好的辦法,卻可作為權變的方法。如果大赦之後仍不改正,再殺也不遲。”明元帝聽從了。

神瑞初年,朝廷詔令崔宏和南平公長孫嵩等坐在止車門右側,聽理軍政機密大事。幷州胡人幾萬人南侵到河內擄掠,朝廷派將軍公孫表等征討,被打敗。皇帝向群臣詢問計策。崔宏說“:公孫表等諸軍,並非數量不足,只是失於指揮,所以只能使小盜賊們暫時平息下來。胡人數量雖多,但缺少勇猛的主將,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千奴共一膽啊!應當派一位一向為胡人所信服的大將,帶領幾百騎人馬,統率公孫表的軍隊進行討伐,敵人知道後,必定聞風震驚。壽光侯叔孫建,以前曾在幷州,眾將都沒有能比得上他的。”皇帝聽從了,於是討平了胡人賊寇。不久,被任命為天部大人,晉為公爵。

泰常三年(418)夏天,崔宏病重,皇帝派侍中穆觀前往接受遺言。侍臣們前去問病探視的,一夜之間數次往返。死後,追贈司空,諡為文貞公。喪禮完全依照安城王叔孫俊的辦法,詔令群臣和附屬國的主帥們都參加葬禮,除親王以外,全部讓他們拜送。他的兒子崔浩襲爵。太和年間,孝文帝追記前朝的功臣,將崔宏在太廟配祭。

長孫嵩是代郡人。父親名仁,昭成帝時是南部大人。長孫嵩為人度量寬宏,他的名字也是昭成帝給取的。十四歲時,已經代替父親掌管事務。昭成帝晚年時,幾個部落內發生內亂,苻堅讓劉庫仁管理國家大事,長孫嵩和元他等人率領部眾歸附他。

劉顯策劃叛亂時,長孫嵩率領舊部和普通兵士們共七百多家叛離劉顯出走。當快到五原時,遇到萛君的兒子於烏渥也聚眾自立,長孫嵩便打算依附他。見於烏渥後,於烏渥自稱是背叛父親的兒子,並勸長孫嵩歸順道武帝。長孫嵩心中猶豫不決,於烏渥便替他掉轉牛頭的方向,長孫嵩便勉力聽從他,並在二漢亭見到了道武帝。道武帝仍讓他當南部大人,從此他屢立軍功。後來他隨從道武帝攻打中山時,被任命為冀州刺史,封爵為鉅鹿公。並歷官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公。在所到之處都受到稱讚。明元帝即位後,同山陽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馬侯崔宏等八人坐在止車門右側,處理國家各種要事,所以當時人稱為“八公”晉將劉裕北伐姚泓時,明元皇帝授給他符節,以都督山東諸軍事,來到平原郡後,他沿著黃河北岸排列軍隊,駐守在畔城,和晉軍戰後失利,明元帝傳令讓開道路給劉裕軍通過。劉裕在船上望見長孫嵩的軍旗和車蓋,便送上酃地出產的美酒和江南的食品。長孫嵩都讓人送到京城。明元帝傳旨讓長孫嵩以豐厚的禮物回贈。同時,命令他挑選銳部隊以備作戰,如果劉裕的軍隊西去,便率領兵南出彭城、沛郡;如果不清西行時間,就領兵在後面跟隨。劉裕軍隊到達崤山、陝州一帶,必定會跟姚泓軍隊對峙,結果必定是一方戰敗,另一方傷亡慘重,實力疲弊。等到秋天時,逐步乘危攻打他,那麼劉裕的首級就可以不用作戰而高懸起來。於是,等劉裕沿河前往洛陽併入關。長孫嵩與叔孫建等從城皋南渡黃河,晉朝所有駐守部隊都望塵奔逃。劉裕攻佔長安後,長孫嵩才領兵還朝。

明元帝得了重病後,向長孫嵩問及後事。長孫嵩說:“立年長的為帝理順,以德行可以使人信服。如今大皇子賢能又是嫡出的,這正是上天的意思了,請立他為帝。”明元帝於是決定了,傳旨太武帝臨朝監理國事,長孫嵩為輔政大臣。

太武帝即位後,加封長孫嵩為北平王、司州中正。太武帝下詔詢問公卿們說“:赫連、,先征討哪個?”長孫嵩和平陽王長孫翰、司空奚斤等說:“赫連居於一地,不會成為大患。世代都禍害邊境,應當先討伐大檀。打敗了就可以得到它的牲畜和資產,足以使國家富裕;打不敗它也可以到陰山狩獵,多打一些禽獸,得到的獸皮、獸、筋角等物補充軍隊需要,也強於打敗一個小國了。”太常卿崔浩卻說“:大檀國人遷徙得像鳥飛一樣迅速,以輕兵猛追卻難以持久,用大部隊去又趕不上它。赫連屈丐土地不過千里,它的刑罰殘暴嚴酷,人都厭惡並想除掉它,應當先討伐它。”尚書劉潔、武京侯安原卻主張先討平馮跋。太武帝默然不語,便領兵西行。後來又聽說赫連屈丐已死,關中大亂,便商議加以討伐。長孫嵩等人說:“他們如果堅守城池,便是以逸待勞。大檀人知道了,乘虛來進犯,國家就危險了。”太武帝便向天師寇謙之詢問吉凶,寇謙之勸太武帝出征,杜超之也贊同,崔浩又說西征有利。長孫嵩等堅持進諫,太武帝大怒,他斥責長孫嵩為官貪汙枉法,讓武士們羞辱了一頓。不久,改任長孫嵩為太尉。過了許久,又加封柱國大將軍。從此以後,皇帝御駕親征時,因長孫嵩年紀大了,大多讓他留守京城,坐鎮朝堂辦理各種案件。死時,享年八十,被諡為“宣王”後來孝文帝追記前朝功臣,讓長孫嵩在帝廟中配祀。

長孫嵩的兒子名頹,於騎,能拉動三百斤重的強弓。他承襲了父親的爵位,並加封侍中、徵南大將軍。後因有罪而罷官成為戍卒。以後又恢復爵位,死後諡號為“安王”頹的兒子名敦,字孝友,任北鎮都將。因貪汙被降為公爵。文成帝時,他自訴先祖的大功,被恢復王爵,死時諡為“簡王”敦的兒子道,字念僧,承襲爵位。很久以後,依照慣例被降為公爵,任左衛將軍。死時諡號為“慎”道的兒子悅,襲公爵。建義年間,恢復北平王爵位,不久降為公爵,任光祿少卿。死時,追贈“司空”長孫嵩的第五代孫名儉,在北周任職,很有名氣。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