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果然,第二天慈禧太后召見醇王,面諭鐵路停辦。醇王亦宛轉上言,代為乞恩,保全老臣的體面。慈禧太后本有向李鴻章示惠之意,自然樂從。

因此,儘管有人頌揚皇太后聖明,面諭醇王停辦鐵路,李鴻章由於軍機否認此說,所以照常備妥圖說,送請軍機處呈遞御前。接著便發了廷寄,說李鴻章建議“試辦阿城至臨清鐵路為南北大道樞紐,阿城臨清二處,各造倉廒數所,以備儲米候運等語,所陳係為運糧起見,不無可採。”以下就用孫毓汶的見解,近黃河一帶的鐵路,是否會被大水沖刷,不可不預為籌計,責成崧駿、陳士傑及河道總督成孚,派人詳細勘查,據實復奏。最後特別告誡:“其建設倉康及轉運應辦事宜,著按照所陳各節,悉心會商,妥為籌議,一併迅速奏聞。”這道上諭還算切實,李鴻章相當滿意。復奏如何,自然影響成敗,而陳士傑雖不和睦,所好的是掌握關鍵的崧駿,未調漕督以前是直隸藩司,平書信往來,稱之為“弟”是這樣不同泛泛的關係,李鴻章便有把握,崧駿一定會附和其議,力贊其成。

同一天還有一道緊要上諭,就是設立海軍衙門,為預先所計議的,特派醇王總理海軍事務“所有沿海水師,悉歸節制調遣”在醇王總理之下,有兩會辦、兩幫辦,滿漢各半。會辦是奕劻與李鴻章,幫辦是正行旗漢軍都統善慶與還在倫敦、尚未卸出使大臣職務的兵部右侍郎曾紀澤。懿旨中又特別宣示:北洋練海軍一支,著李鴻章專司其事。

上諭一下,李鴻章第一件事是呈遞謝恩摺子,同時也要預備召見。這就必得跟醇王先見一次面,估量慈禧太后可能會問到的話,商量應該如何回答。那知他未到適園,醇王先就送了信來,說這天上午,慈禧太后召見軍機,曾提到駐德使館有人來信,指控李鳳苞訂船的弊端,迫不得已,只有由總理衙門將王詠霓的來信,送軍機呈遞。同時又面奉懿旨:下一天召見李鴻章。

接到這個信息,李鴻章暗暗心驚。不想小小刑部主事的一封私函,竟會上達天聽,倘或因此惹起風波,陰溝裡翻了船,才是丟人的大笑話。

所幸的是,王詠霓的原信,張蔭桓已覓來一個抄本,找出來細細參詳,還有可以辯解之處,比較放心了。不過為了表示問心無愧,要出以泰然,醇王那裡,反倒不便再去,免得他疑心自己為此事去探聽口氣。因而只寫了一封回信,提到李鳳苞之事,說他亦非常詫異,如果真有弊端,李鳳苞就是辜恩溺職,應該嚴辦。

到了宮裡,才知道內奏事處已傳懿旨:李鴻章與醇王一起召見。兩人匆匆見面,談不到幾句話,已經“叫起”了。

進殿先看慈禧太后的臉,黃紗屏掩映之下,不甚分明,只聽得慈禧太后微微咳嗽,聲音發啞而低,李鴻章凝神靜聽,連大氣都不敢,真有屏營戰兢之

“辦海軍是一件大事。”慈禧太后閒閒發端:“史書上說的‘樓船’,那能跟現在的鐵甲船比?將來等船從外洋到了,你們都該上去看一看才好。”

“是!”醇王答說:“船一到,臣就會同李鴻章去看。”

“這倒也不必忙在一時,總先要演純了,才有個看頭。

這三條鐵甲船,派誰管帶?”這下該李鴻章回答了:“原有副將劉步蟾他們二十多個人,派到德國,一面照料造船工程,一面學習駕駛、修理。這一次幫同德國兵弁,駕駛回國,等他們到了大沽口,臣要詳細考查,再稟知醇親王,請旨派定管帶。”

“德國兵弁把船開到,自然要回國。咱們自己的人,接得下來,接不下來呢?”

“一時自然接不下。臣跟醇親王已經商量過,酌留德國兵弁三兩年,把他們的本事都學會了,再送他們回國。”

“可以。”慈禧太后拈起御案上的一封信,揚了一下:“有人說,鎮遠的工料不及定遠,造價反而貴了。這是怎麼說?”

“鎮遠鐵甲厚薄,一切佈置,都跟定遠一樣,不同的是,定遠水線之下,都是鋼面鐵甲,鎮遠的水線之下,參用鐵甲。這因為當時外洋鋼價,突然大漲,不能不變通辦理。當時奏明有案的。”

“濟遠呢?”慈禧太后將信往外一移“這個王詠霓來的信,你們看看!”於是醇王先看,看完不作聲,將信隨手遞給李鴻章,他假意看了一遍,恭恭敬敬地將原信繳呈御案,方始不慌不忙地分辯。

“王詠霓是親眼目睹,臣還沒有見過濟遠,不知道王詠霓的話,說得對不對?不過,他說濟遠不能跟定遠、鎮遠一起回國,似乎言過其實,如今濟遠已經跟定遠、鎮遠一起東來了。”

“我也覺得他的話,不免過分,可是也有說得有理的。”

“是!”李鴻章答道:“濟遠是一條快船,當時是仿英國的新樣子定造的,因為是頭一回,有些地方不大合適,臣亦早已寫信給曾紀澤,託他跟許景澄商量,新訂的兩條船,盡力修改圖樣。總之,好的地方,務必留著,不好的地方,務必改掉。”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