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籌備南方最後一頓大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大國風度南漢被消滅之後,南方的割據勢力只剩下南唐、吳越和偏安一隅的泉漳。對於趙宋朝廷來說,吳越、泉漳只是兩碟小菜,南唐則是一道菜,一頓大餐。

此時的宋朝,已經佔據了長江中上游和下游的江北地區,以及珠江下游地區,對南唐已呈三面包圍的態勢。特別是佔據了長江上游,這是很大的優勢,如果征伐南唐,軍隊乘船順而下,可直金陵。如何吃掉這頓大餐,趙匡胤真得要好好地籌備一番。

南唐主李煜是一個聰明人,南漢滅亡之後,他已覺到亡齒寒的威脅。

開寶四年(971年)十一月,李煜苟且偷安,備了一份厚禮,派堂弟李從善去汴梁覲見趙匡胤,主動提出削去南唐國號,改稱號為“江南國主”懇請趙宋皇帝賜號。

趙匡胤見李煜如此巴結,做了個順水人情,賜封李煜為江南國主,還額外贈送白銀五萬兩。授李從善為奉寧軍節度使,在汴梁賜了一處宅子,將他留在京師。不難看出,名義上,是將李從善留在京師做官,實際是扣押、軟起在京師做人質。

封號也只是個虛名,下一道聖旨就搞定了,額外給這麼多銀子,卻有點使人費解。因為南唐是俯首稱臣,賜給一個封號已經是格外恩典,再賜給大筆銀兩就有點不合常理,難道是趙匡胤手中的銀子沒處花,叫南唐幫忙花銀子不成?事情當然不會這麼簡單,因為即使有錢,他也不會這樣花,其中一定有原因。原來,這裡面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趙宋滅了南漢之後,南唐主李煜害怕宋朝攻打南唐,秘密派人到汴梁賄賂宰相趙普,賄金就是白銀五萬兩。趙普見這麼多的銀兩,心裡愛得要命,但他是個聰明人,知道這銀子很燙手,雖然愛不釋手,為了個人的仕途,還是據實向趙匡胤作了彙報。

趙匡胤聽了趙普的彙報,哈哈大笑,叫趙普將銀子收下,給李煜寫封信,表示謝,對送銀子的人,意思一下就完事了。

趙普以為趙匡胤是在調侃他,說人臣之間無私贈,也無私受,實在是不敢奉旨收銀。

趙匡胤認真地說:“大國要有大國的風度,不宜向小國示弱,要令他們心存畏懼,有莫測高深之。你只管按朕的意思辦,朕自有妙計。”趙普果然遵照趙匡胤的旨意,收下了五萬兩白銀。

李煜接到李從善派人送回來的書信和五萬兩白銀,馬上明白是怎麼回事,心裡對宋朝更是畏懼,於是再上一表,請求趙匡胤讓李從善回江南。

趙匡胤當然不會答應,他留住李從善是有深意的。他給李煜去了一份詔書,意思是說,從善是個人才,朕要重用他,當今南北一家,不必分彼此。意思是叫李煜不要有什麼顧慮。

李煜無奈,也就只好作罷,讓李從善留在了汴梁。

2、反間計南唐有一個能人,他就是江都留守林仁肇,此人有勇有謀,他見宋朝平西蜀,克南漢,所向披靡,預料江南是下一個被攻擊的對象,便向江南主李煜上了一份摺子。說趙宋先滅西蜀,又取嶺南,江南將是他們的下一個目標。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搏。趙宋連續征戰,已成疲憊之師,他們在淮南守軍不多,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願率兵數萬,自壽渡江,收復在後周時被奪去的江北大地。趙宋如果發兵來救,就據守淮南,與宋軍一決雌雄。如果勝了,則國家得利;如果敗了,請李煜殺了他全家,以此向趙宋謝罪,說他是南唐的叛臣,收復淮南是自作主張。到時,趙宋就不會追究李煜的責任。

林仁肇算得上是忠勇仁義之士,為了保護國家利益,連家都不要了,為了使自己的行為不至於連累自己的國家,甚至甘願揹負叛臣的罵名,此等氣概,千古能有幾人?

李煜雖然做了江南之主,但他是一個不願多事的人,他只想過平平安安的子,至於在後周時期被周世宗奪去的國土,他似乎不想計較,因為他知道,憑江南的國力,要想與趙宋較勁,那無異於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因此,他並不理會林仁肇的奏議,將奏摺丟進了廢紙簍。

林仁肇召集大量壯士,在長江練習水戰,並屢次於海門擊敗江南另一個小政權吳越。他認為吳越與南唐有仇,依附於趙宋,他必定要與趙宋聯合謀奪江南國土,便又向李煜獻了一個詐取吳越之計,說他詐稱反唐,李煜則對外宣佈討逆,他便往吳越請求救兵。等到吳越的救兵來了後,乘機拿下吳越的國土。

李煜對於林仁肇詐取吳越之計,仍然沒有興趣。林仁肇雖然有一顆報國之心,主子不賞識也是枉然。

趙匡胤久聞林仁肇是江南第一猛將,驍勇善戰,智勇雙全,早就有除掉此人之心,當他得知林仁肇向李煜獻策,收復江南失地、詐取吳越的兩項計謀後,更是心驚,認定此人是心頭大患,如果不除掉此人,想吃掉江南這道菜,恐怕就不那麼容易。於是,除去林仁肇的事情便提上了議事程,只是苦無良策,思之再三,終於有了主意。

李從善留在汴梁,李煜便經常派人來往於汴梁,向從善打探朝廷的一些消息。信使南北往來不絕於道。趙匡胤命人重金賄賂江南使者,竊得一幅林仁肇的畫像,然後,將林仁肇的畫像懸掛在別室。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