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未了的心願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自此以後,錢俶對宋朝廷更加恭順,時時把皇恩記在心頭,每年的貢品更加細和貴重,次數也更多,就像姑娘回孃家送節一樣,四時八節,有禮有數。

趙匡胤對自己導演的這場政治劇,當然很滿意,現在的吳越國,與宋朝下設的一個路並沒有什麼區別,錢俶的吳越王,只是一個虛名而已,要不了多長時間,他就會奉上吳越所轄十三州的版圖。

趙匡胤送走錢俶之後,命趙光義留守東京汴梁,他率領文武百官啟程前往西京洛陽。

在唐朝時洛陽稱為東都,長安稱為西京。後周開國後,周太祖郭威定都汴梁,趙匡胤奪取後周天下後,繼續以汴梁為都城,稱汴梁為東京,洛陽為西京。

趙匡胤創建宋國時,中原還是四分五裂,經過十七年來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先是戡定中部的荊南和湖南;次則平定西蜀;接著是剿滅南漢,再定江南,使中華民族的統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因此,他要前往洛陽,祭祀天地。

趙匡胤在洛陽祭祀天地之後,突然向群臣宣佈,說要留都洛陽。

無論在哪個朝代,遷都可都是一件大事,趙匡胤在沒有同任何人商量,更沒有經過廷議的情況下,突然作出遷都的重大決定,到底為了什麼?他並沒對群臣說,似乎也不願說。

趙匡胤遷都的決定,遭到大臣們的一致反對,說出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大家都在汴梁已經紮下,突然遷都,拖兒帶女的,實在是太麻煩了。真實的原因是什麼?誰也不願說出口。

其實,趙匡胤御駕到了洛陽,突然作出遷都的決定,並不是他一時的心血來,而是經過深思慮作出的決定,他似乎是在迴避一個人,似乎是在為一個重大的決定做準備,但這些都不足為外人道。皇上不說,臣子也當然不敢問。

大臣們不同意遷都,除了說出口的理由外,是否還會有其他原因?這也不好說,因為這件事情太,誰也不敢亂開口,說錯了話是要遭殺頭的,頭顱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個,砍了就沒有了,大家都特別珍惜。因此,各人的小九九都隱藏在心裡。

趙匡胤也不妥協,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大臣們見說服不了皇上,也都做了一個相同的選擇: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它可以延伸出很多含義:反對、不服、不同意,等等。

雙方僵持在洛陽。

晉王趙光義身在汴梁,他知道了趙匡胤要遷都這件事,立即從汴梁趕到洛陽,勸說趙匡胤改變遷都的動議。趙匡胤不僅不為所動,而且還負氣地說:“朕不但要遷都洛陽,還要遷都長安。”趙光義問是什麼原因。趙匡胤說:“汴梁地勢開闊,無險可守。如果遷都長安,左有淆谷及函谷關,右有隴中,沃野千里,南有富饒的巴中、蜀中,北有以畜牧為貿易的胡境,三面都有阻擋,易守難攻。裁去冗兵,勵圖治,治理國家,豈不是長治久安、一勞永逸之策?”趙光義卻說:“要使國家長治久安,靠的是恩德,而不是山河的險要,何必要遷都呢?”趙匡胤嘆息道:“你也太固執了,今天依了你,不出百年,天下百姓恐怕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定都汴梁,不如定都長安,在漢、唐時期就有過爭論,以關中長安地勢之險要,進可攻,退可守,極具戰略地位。

趙匡胤也深刻認識到這一點。然而,他的決策遭到包括趙光義在內的眾人的反對,只得悵然返回汴梁。此時的趙匡胤,似乎有一種無奈的覺。看來,皇帝也有無奈的時候。

3、空空和尚留都不成,趙匡胤返回汴梁,在返程途中,開道的侍衛們見驛道旁的一棵大樹底下,坐著一位鶴髮童顏的老和尚,侍衛們照例要清道,他們走上前去,請老和尚走開,老和尚慢騰騰地說:“你們去問問貴人,就說襄陽的空空和尚在此納涼,他叫老衲走開,老納馬上就走。”侍衛們不解地問:“貴人是誰?”老和尚道:“你們替誰開道?”

“當然是皇上囉!”侍衛們傲慢地說。

“那不就得了!”老和尚似乎不願多說。

侍衛們見老和尚飄然若仙,不敢造次,立即向皇上的御輦走去。趙匡胤正倚在御輦內打瞌睡,朦朧中聽到輦外有人說襄陽空空和尚什麼的,睜開眼,撥開簾子向外看去,見道旁大樹底下坐著一個鶴髮童顏的老和尚,連忙在車內敲了敲,命令停止前進,邁步下了御輦,向大樹底下的老和尚走去。

老和尚見趙匡胤從御輦下來向自己走來,站起來雙手一揖道:“老衲參見貴人,不,參見皇上。”趙匡胤趨步上前,拉住老和尚的手道:“空空大師,朕自登基以來,曾多次派人到襄陽去找大師,不見大師的蹤影,這些年,你到哪裡去了?”空空和尚伸出手指有意無意地搭上了趙匡胤的脈門,兩眼盯著他的臉,口中卻微笑著說:“老衲是遊雲野鶴,行走天下,居無定所,皇上怎麼能找得到呢?”

“大師當年的十六字讖言,都得到應驗,朕說過當有所報,只是沒有找到大師,只好令人重修了襄陽那座寺院。”趙匡胤的言語之中,充滿了之情。

上一页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