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明萬曆年制。
寫法稔自如,勾畫轉折皆老辣有勁,非一般仿品的稚劣筆法可比。這正是典型明代民窯款識書法的恣肆
暢之風。
林躍重新將青花大碗翻了過來,仔細看表面的特徵。
這個時候就考察專業知識了,如果沒有明朝萬曆年間瓷器的知識,本無從下手。
林躍想看了看釉,釉光很是閃亮,這很像是新仿的瓷器的特徵。但隨即他就推翻了自己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一般瓷器,如果燒造的火候足,釉光自然就能悅目可人,特別是經過幾百年的蘊養,更是顯得寶光熠熠,與新仿品那種刺眼的賊光自然不可同
而語。
林躍仔細的受了一下眼前的青花大碗的釉光,發現確實不刺眼。
他想到自己剛才的魯莽判斷不搖了搖頭。
下回一定要判斷完在得結論,不能先入為主啊!
如果不是自己用心的受還真被這閃亮的釉光給騙了。
怪不得別人常說“新不怕真,真不怕新”按照鑑定的順序,林躍看了看碗的器型。
這件青花大碗的造型優美,是典型正德碗的延續。
明初的碗器,底部總是比較肥大,有一種下盤穩固的風範,圈足則外壁向下斜削,作了向上撐的搭配,更是相得益彰;明中期以後,碗器的外壁順著開撇的口端下溜,到部稍凹,形成一個動
的弧度,而圈足常是直壁,把弧度更好地襯托出來…萬曆碗器便秉承這樣的造型,掌握時手
頗佳,除了美
,也加強了實用價值。
恩,器型上是萬曆的風格,這樣的風格也成了後來瓷碗的典範。
林躍暗暗點頭,然後繼續查看青花大碗的口沿與圈足。
這個大碗,口沿有如蟲咬,滿是斑斑駁駁的羞窿。
他清楚的記得自己的師傅賀常和講到萬曆時期之後到清初的時候,碗口總會出現這樣的羞窿,這樣的羞窿在瓷器界稱為“蟑螂咬口”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明中期以前,景德鎮的瓷土沿用附近麻倉地帶所產的瓷坯,作為瓷器的胎,品質細膩緻,與釉結合緊密,因此器物堅固,很少耗損。但至明末,麻倉土用盡,只好用別的地區的瓷土作胎,在燒製時便發生胎釉結合不佳的情況。器物口沿由於
釉關係,縮釉的現象便很明顯,所以就產生了蟑螂咬口。
明末的瓷器不僅是是碗口有特徵,圈足也很有特徵。
圈足方面,明末的修胎變得很草率,除了足外壁有層層垂直的刮痕,底足內常有明顯的以竹刀修胎留下的輻狀跳刀痕,而且圈足與碗壁
接處,不論裡外,都可以看到似蟑螂咬過的小
。
林躍據自己腦海中的記憶仔細的察看了眼前青花大碗的圈足,發現圈足的特徵和自己師傅講的一模一樣。
又是一個證據!
林躍的心忍不住動了起來,希望這件瓷器是真的,這樣自己就可以不用提心吊膽擔心自己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到十件瓷器中的真品了。
繼續!
林躍繼續努力地回憶自己的師傅賀常和所講的知識,很快林躍想到了明朝萬曆年瓷器的特點。
一個是青花的配料,一個是單線平塗與分水法。
明末從嘉靖始,便從西域運來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為青花的料。回青料的比例如果稍高,那麼青花便呈
鮮豔幽箐;若石子青用多了,呈
便灰藍。由於回青價格昂貴,所以到了萬曆末至天啟時,尤其是民間為了省錢多用石子青描繪紋飾。
眼前的青花大碗上青花明亮活潑,顏灰藍,可見是萬曆年間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