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孫玲被丁雪的一通長篇大論給說的有些暈乎乎的,在她認為這個社會只不過是有些黑暗的東西存在罷了,本就沒有想過還會有這些常人難以理解的東西存在。剛才在吃飯的時候丁雪和慕容月和她簡單的說了一些這個計劃的內容,當時她還覺得
簡單的自己可以很輕鬆的就完成了。可是當真的學起她們所說的“簡單”的基礎知識時,才發現原來她們所說的“簡”這個詞是不能用詞典來理解的。
晚上九點正是美好時光的開始,這間酒吧的辦公室了只留下了丁雪和孫玲。慕容月已經出去幫忙打理酒吧的生意去了,她是一個月前被丁雪叫到瀋陽來的,因為在丁雪的計劃裡孫玲所扮演的角原來的人選是慕容月,只是孫玲的出現打破了原來計劃裡的人物安排。
“有些難以理解是嗎?不過不要緊你只要記住我下面說得話就行了,因為對你來說這才是你以後所要面對的。那就是關係,和所有人的關係,而這些關係如何產生,又如何得來?這就是一個經驗門道和混世的技巧了。
關於關係的學問,學校裡沒有,圖書館裡不多,倒是地攤書上有一點,又說不透。有趣的是,社會上隨便抓一個老江湖,可能比一個大學社會學教授懂得更多,參悟更透。偏偏是,老江湖不做學問,老教授不懂江湖,這就形成一個斷層,使“關係學”成為一個謎,到底是什麼,光聽人掛在嘴邊,始終不見廬山真面目。其實,要了解關係的源頭,瞭解個人關係的源頭活水,須從以下17種人脈入手,這是關係的第一個要件。
十七種人脈做成關係必須具備三個步驟:第一,具備以下十七種現成*人脈資源,至少一種,越多越好;第二,具備面對面互動的歷史過程,俗稱“處”;第三,啟動人情換程序,發生人情債務互易紀錄,俗稱“幫過忙”簡稱“三大件”:十七種人、“處”和人情。我先說第一條,人來到世界天生擁有自己的親屬,卻不天生擁有關係。關係非一
所成,不能一口氣吃成胖子,要靠個人生活履歷的有心營造、緩慢積累。具體看,在現在的社會中,許多具體人際關係都可以自發地衍生成“關係”那就是親戚、朋友、同學、校友、街坊、鄰居、同事、師生、師徒、戰友、領導、部下、同鄉、同黨、乾親、結拜、世
。
擅搞關係的能人會主動利用當中的大部分資源,而一般普通人僅僅利用其中一部分。這十七種人際關係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屬後天緣分,一類屬天生淵源。天生的,即降臨世間即命定擁有的淵源有三種:親戚、同鄉和世。除此之外,都是後天所得。
第一個親戚“親”即血親“戚”即姻親,合稱親戚。不論親或戚,都因家族而來。傳統親戚之間,大多從小時候就經常來往,耳鬢廝磨,相互悉,因而有
情。不在一起長大的,也有家族基礎作依託,經長輩親戚引薦後
往。
第二個同鄉同鄉是個貌似清楚卻不能認真定義的模糊概念,有大同鄉小同鄉之分,很大程度上依賴雙方對原籍的地理範圍和方言文化的認同。原籍歸小到一鄉,大到一省,都被稱之為同鄉,地方越大則越模糊。同鄉作為一個符號,它是天然淵源。真正要讓同鄉轉變成可以利用的關係,還需增添一道啟動程序,即人情往來。
如果認真觀察周圍社會,可以發現同鄉是關係網中積極活躍的因素,各種正式或非正式同鄉聚會擁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事實上,嘴上的“同鄉”並不等同於客觀的同鄉,在關係學裡這是兩個概念。嘴上“同鄉”僅僅屬於同鄉當中能夠相互幫忙的亞群體。那些幫不上忙或者沒本事沒資源幫忙的同鄉,雖是真正同鄉,卻不進入關係的視野。
第三個世家族中,直系長輩的朋友稱為世
,具體說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朋友和他們的後代,這是真正的“關係戶”世
是家族留給自己的資源,生而擁有。世
是從長輩的朋友關係遺傳下來,但世
與自己的朋友並不同,差別是沒有親身經歷的
往,只靠一個習俗符號維繫上輩的資源。因此,要把世
轉變成自己可以利用的關係,還必須用親身的
往
活它,把它轉變成自己的關係。
第四個朋友近代以前,中國人尚不知“關係”為何物時,就已經擁有豐富的朋友文化。古時的朋友是真朋友,現在的朋友歧義紛雜,有些說不清了。朋友變成關係,是近代以後的事情。時常有人說:他在社會上有很多“朋友”這裡所說的“朋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朋友,其實就是人關係。他實際上在說:我有很多關係,可以辦很多事情。只不過不願直說,彷彿“朋友”是對“關係”的美容和修飾。除了假朋友外,真朋友自然也可以充作關係。友誼與功利,在沒有利害衝突時並沒有矛盾,反而因互相幫忙能夠加深友誼。以關係而論,在利益的方面,真假朋友並沒有差別。
第五個同學所有相處過的人都有可能成為“關係”也有可能不成為關係。相互幫忙是內容,找個理由是形式。凡是曾經在同一個學校一個班上過學,曾經朝夕相處過,都可能成為後的關係,同窗經歷是
後成為關係的依據。私
良好,
後自然可以直接進入關係,加以利用。如私
平淡,但畢業後進入同一生活圈,客觀上產生相互關照需要,則一般都會以“老同學”相稱,加深“
情”鞏固關係。
第六個校友校友與同學似而不同。同學原來相識,有往基礎。稱校友的,讀書時雖然在一個學校,但不在一個班一個年級,或者
本不在同一時期上學,大多不認識,或者不
悉,這就比同學關係淺。儘管淺,關係學的技術體系同樣有辦法套近乎,促
往,最後
得校友比同學親熱也有可能。原本不
悉的校友,變成
的、活的校友,重要在於兩人的生活進入同一圈子,客觀產生通過人際關係渠道相互幫忙的需要。物質生活匱乏時,公共資源緊缺時,人脈變得尤其重要,人脈的開拓自然延及校友。校友身份,被關係網充作一個可供拓展的關係資源,這是它的潛在價值。反之,如果憲政、市場經濟和公共資源運作恰當,物質生活豐富,百姓就不會關心關係網這樣一種“二渠道”一般的陌生校友就不會進入話語中心,也就無所謂校友不校友。校友僅僅是一種校藉緣分,不會演變成
常生活中相互利用的關係。不認識的校友變成
悉的校友,母校必然成為兩人的談資和共同的話題,但比這更重要的是兩人的合作利益。不能合作或不能互惠,這樣的校友毫無實際價值。
第七個街坊鄰居比鄰而居叫做鄰居,同一街巷稱作街坊。
坊,曾是古代城市社區的單位,今天泛指住址附近的居民。這兩種人雖相差不大,但有親疏之分。中國人來往講地緣地利,家門捱得近,相互串門多,照應就多。鄰里之間兩家越近,往機會就越多,就越容易親密,當然因吵架
惡要除外。此外,中國人還講緣分,住得稍遠,如兩家人投緣,關係也可以親密。反而若住得近,但不投緣,是非口角也很多。所以,關鍵看
往這個中心,這是關係的要點。在城裡人尚未搬進公寓樓之前,中國人普遍有串門習慣,串門是
往的一部分,尤其在無事時候的
往,特別被人看重,因為你一直想著他們,而不是有事的時候才想起他們。因為串門是無事時候的情分,它的心理效果十分顯著。無事串門,待到有事的時候求助,便十分自然,就著那股熱火勁兒,對方也不好回絕。假如有事才登三寶殿,肯定為時晚矣,就是送重禮,追加人情,能不能成為關係也很難說。
第八個同事曾經或者現在的同事,只要私良好就可以當作關係,以便將來辦私事。在關係網的語境裡,同事已經是私
不錯的對象,這與正式文本上介紹的“同事”含義已經不同。同事之間哪怕私
一般,只要沒有過節的,凡有事相托,抹不開面子,相互幫忙難以回絕。
第九個同夥同夥與同事近似。同事在同一機構**事,而同夥帶有合夥的意思,通常是生意或者某項社會活動合夥。有合夥,就有人情,有人情,就會相互幫忙。
第十個戰友戰友可以看作是曾經在軍隊裡的同事。關係學看“戰友”並非現役軍隊裡的戰友,而是轉業、復員以後的戰友,通常稱“老戰友”意思是不是新戰友,不是現在的戰友,而是過去的戰友。若是現在的戰友,那就沒意思了,營房裡沒多少關係好搞,比不得轉業到地方,那是物慾橫、長袖善舞的大舞臺。戰友轉變為有戰略意義的合作關係,通常在復員、轉業以後,在地方不同行業工作,擁有各自不同資源和便利,相互之間具有互助的訴求,也具備特權優惠的便利。
譬如某一個地方,區委書記、外經委主任、建行行長三人是公認的“戰友”酒桌上到處都這麼說,三人相互之間也這般介紹,大家信以為真。所以,聽眾一直當他們曾經在一塊摸爬滾打,生死與共。若干年後,一次閒聊,才知道他們原本並不相識,只不過先後不同時間在同一番號部隊中服役,時間和地點都不相同。這就很有趣了,服役的時間和地點都不同,還能普遍被當作“老戰友”這就是關係學的學問了。事實上,恰恰是不成文的關係網慣例,將他們算在“戰友”賬上。
第十一師生大學裡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名師耄耋之年不能授課,但是研究生報考者仍趨之若鶩,手下的在讀博士數十,碩士不計其數,每人與導師見面一分鐘都攤不到,大師連有些學生名字都叫不全。趨之若鶩,關鍵是大師深厚的人脈令學子垂涎滴。將來,掛著大師弟子名分,
後混社會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