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突訪故舊為書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出西城往西的大道上,一騎健馬,鐵蹄濺起千點雪,往西飛馳,鞍上,正是那位刁蠻、美豔的白裘人兒。

蒙古種健騎腳程快極,沒多久,一座宏偉、莊嚴的道觀已在眼前呈現,白襲人兒縱馬若飛,直闖道觀門前。

這座道觀紅門綠瓦,宏偉、莊嚴異常,觀前有皇上御筆親書四個大字:“天福地”之大牌樓。

提起這座道觀,可是大大地有來頭。

這是道教之正觀,原為唐天長觀舊址,後歷建歷改,最後改稱為白雲觀。

觀內有靈官殿、丘祖堂、三清閣、長殿、僧紗殿、翕光殿,另有律堂及玉皇宮,觀後有花園。

這座白雲觀所祀之長真人邱處機,字通密,自號長子,山東棲霞人,年十九(金大定六年),入崑崙山修道,元世祖遠征之際,率十八道應召,後置長子燕京之太極宮,總管全國道教,並參劃政事共十二年,以八十歲而化,此乃元朝利用道教統治人民之一例。

白雲觀定元月十八、十九兩天為燕九節,一為紀念長真人,一則為紀念邱元清。

邱元清此人明初信道,入闡三清,有識者薦元清於明世祖,認元清為非常之才,有用於邦國。

世祖大喜,乃賜以美麗宮嬪,元清不敢卻,乃於正月十九自宮,並定是為閹九節,為避免“閹”字,改用同音“燕”字,故又稱為燕九節。

提起這幾段事兒,北京城裡老一輩的大大都能說得上來。

白裘人兒縱馬疾馳,在牌樓前飄身離鞍,牽馬而行。

這是規矩,每一朝代都是如此,誰敢眼見御筆親書的牌樓不下馬,別看她嬌慣任,這地方她也絲毫不敢隨便。

白襲人兒拉馬穿過牌樓,白雲觀高高石階之上,立刻急步下兩名中年全真。

一名接過坐騎,一名趨前恭謹稽首:“姑娘許久未來了,今天…”白裘人兒繃著一張嬌靨,截口說道:“我要見姑姑,她老人家何在?”那問話的中年全真道:“稟姑娘,郡主正在花園中。”白裘人兒扭動肢,邁步便要登階。

那中年全真忙地趨前一步,稽首說道:“姑娘請稍候片刻,容貧道通報!”白襲人兒雙眉一皺,道:“我不是外人,也見過姑姑多次了,難道每次都要通報麼?”那中年全真恭聲說道:“稟姑娘,這是郡主待,貧道不敢擅自做主,姑娘該知道,除了姑娘及玉貝子外,便是貝勒爺前來,郡主也不見的。”白襲人兒皺了皺眉,在這位郡主姑姑面前,她是絲毫沒有脾氣的,輕抬玉腕,擺了擺手,道:“好吧,我候著了,你去吧,要快點兒!”那中年全真應了一聲是,一稽首,轉身疾步登上石階,進入觀門,未幾,他又疾步而出,趨前稽首道:“稟姑娘,郡主吩咐,花園相見!”他話聲方落,一陣香風起處,白裘人兒已然嬌軀疾閃,輕盈靈妙地登上了高高石階,進了觀門。

顯然地,這地方,白襲人兒是常來,她本不用別人帶路,便登堂過殿,直奔觀後花園而去。

花園中美景一片,亭、臺、樓、閣,一應俱全,裡萬紅千綠,夏裡荷香暗送,秋裡金菊怒放,冬裡梅花萬點,更壓上一片雪白。

梅須讓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花園中,那朱欄小亭之旁,那積雪小橋之上,此際正站著個一身道家裝束,卻難掩綽約風姿的中年道姑。

她,氣度高華,美豔絕倫,但卻清奇得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臉上的神,泰然、安詳,還帶著三分悠閒。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