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接下來,老大說了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故事。
故事並不複雜,不過聽起來卻是令人骨悚然。
故事的大體意思是鬼王來了之後,並沒有立刻尋找古墓,而是和老大他們聊天,或許當年的鬼王還年輕,也不避諱,在聊天之中,老大知道鬼王是來之於一個偏遠地區的農村,當地傳著這樣一句話:“拿起洛陽鏟,不管早和晚,發家去盜墓,致富靠文物。”一些地方的村民更是“男盜墓、女送飯”據鬼王說,那時候,除了盜墓,
本不想幹別的活,如果做別的工作,幾年下來還是那個樣子,可是盜墓就不同了,這是個運氣活,雖然不是挖每個墓都能發財,但一旦運氣來了就能發大財,十年不開張,開張吃十年。在這種環境之下,鬼王成為了盜墓大軍中的一員。
也就是這次的聊天,讓老大對盜墓這個行業有了一些瞭解,也從鬼王嘴裡知道了一本所謂的“盜墓指南”這本書其實就是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這本地圖集分為北京、山東、陝西、山西、廣東、四川等分冊,詳盡地提供了大量的文物信息,全面記錄了“文物大省已知現存的不可移動文物的狀況”古墓葬的信息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盜墓指南”只是讓盜墓者知道哪裡有古墓。他們是如何準確找到深埋於地下的墓的呢?讓老大不可思議的是,很多盜墓者都有一套類似於中醫診療手法的盜墓訣竅,即“望”、“聞”、“問”、“切”四字訣。
“望”即看風水,看草木。經驗豐富的盜墓者大多擅長風水之術,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由於古人信風水,因而多數古墓都建在“風水寶地”上,如依山面水之處,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此外,墓葬周圍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是盜墓者做出判斷的重要依據。比如,有古墓的地方,由於泥土曾被翻掘和踩踏,莊稼的長勢會比旁邊的差一些。
“聞”即聞氣味,依照氣味的不同來分辨某處是否有墓葬。如秦漢時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銀和硃砂用於防腐;而唐宋之後的墓葬牆壁上通常塗抹有青膏泥。這些特殊物質所散發的氣味,一般人難以察覺,而盜墓者總能銳地辨別。
“聞”的另一層含義為聽聲音。一般的大型古墓,一旦受到較大震動如空中打雷時,就能向地表傳出不同於別處的聲響。清朝時期臭名昭著的大盜墓賊焦四,就善於通過聲音來查找陵墓。他曾在打雷時尋找墓地,並能據回聲準確判斷出墓葬的位置。
“問”就是踩點。盜墓者一般都能說會道,尤其善於與老年人談古論今。每到一處,他們便會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的身份,拜訪當地的老人,通過與這些人的談,獲取有關古墓的信息。
“切”是查找古墓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有3層含義:一是指發現古墓後,據地表的地勢等情況,準確地找好打
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墓
;二是打開墓中棺槨後,沒有遺漏地摸取死者身上的寶物;三是觸摸到文物後,即能判斷其為哪個朝代的文物、價值有多大等。
盜墓這一“行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如今已經趨產業化,形成了一套產業鏈。
據分工不同,盜墓圈內的人員分別有著不同的稱謂:“掌眼”、“支鍋”、“腿子”和“下苦”盜掘、運輸、窩藏、銷贓等一條龍作業,就是由這些角
完成的。
通常,盜墓活動的全班人馬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叫做“一鍋兒”
“鍋”裡級別最高的被稱為“掌眼”是這“鍋”人中的核心人物。
“掌眼”不僅有尋找古墓的本領,也有鑑別文物的能力。他們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線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打算購買墓內文物的初級收購商。
“支鍋”是每一次盜掘活動的負責人,類似於承包工程的包工頭,負責籌措盜墓行動所需的資金、設備等。
“支鍋”的投入是有風險的,一旦挖出的文物沒人買斷,他只能自行處理。
“腿子”指的是盜墓活動中的技術工人。他們在盜墓過程中扮演著類似於“項目經理”的角,負責探尋墓地的具體位置,以及確定裡面是否還有文物等。
在盜墓產業鏈中,最底層的是“下苦”
“下苦”多是農民工,從事具體的挖掘工作。通常情況下,即使老闆盜取一座古墓的收入達到上千萬元,一個“下苦”也只能得到幾百元到幾千元的報酬。
當初,老大就是從下苦,在鬼王的指點之後,又晉級成為了腿子,之後,跟隨了大老闆之後,偶爾也干支鍋的活兒,不過,因為其能力有限,在江湖上沒有野路子,一直也無法成為掌眼,經常曾經不到業務,有時候還要承接一些腿子的活兒,像這次,老大就是迫於生計而接了腿子的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