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這樣的歷史土壤中成長的秦帝國,是那個偉大時代強力鍛鑄的結晶。
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包容裹挾了那個時代的剛健質樸、創新求實神。她崇尚法制、徹底變革、努力建設、統一政令,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最偉大的帝國革命,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時代,使中國農業文明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型。
作為時代神彙集的大秦帝國,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中華民族的強勢生存
神。中華民族的整個文明體系之所以能夠綿延相續如大河奔湧,秦帝國時代開創奠定的強勢生存傳統起了決定
的作用。
這種強勢生存神,可以概括為六個基本方面:其一,徹底的不斷的變法革命,以
發民眾最旺盛的活力與國家最強大的實力為生存之本。
“求變圖存”此之謂也。其二,對外部野蠻民族與愚昧文明的衝擊,實行“強力反彈,有限擴張”的戰略。其三,整合統一,霸氣巍巍。其四,統一架構文明載體,使不同習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載體下凝聚起來。其五,兼容幷蓄,消解融會外部入的不同文明。其六,崇尚法制,實行英才治國。
這種強勢生存的基本神,已經在中國文明的歷史發展中一以貫之地表現了出來。否則,我們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度
本不可能在統一文明中頑強地生存數千年而成為世界唯一。
大秦帝國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黑,一個巨大的興亡之謎。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
星一閃,轟鳴而逝。
這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的帝國命運中,隱藏了難以計數的神奇故事以及偉人名士的悲歡離合。他們以或纖細、或壯美、或正氣、或
惡、或英雄、或平庸的個人命運奏成了這部歷史
響樂。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範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
神支柱。
這些就是《大秦帝國》要用故事去表現的最基本內涵。
四雖然我們沒有忘記秦帝國,但卻也淡漠了那個時代的勇氣與創造力。
在這種民族神衰退面前,歐洲人的復興之路是我們的鏡子。
當歐洲社會被中世紀的死海將要窒息時,歐洲人發動了文藝復興,力圖從古希臘與羅馬帝國生氣的文明中召回強大的生命力。歷史沒有辜負歐洲民族。正是古希臘與羅馬帝國原生文明的光焰,摧毀了中世紀宗教領主文明的藩籬,引發了波瀾壯闊的啟蒙運動。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破土而出,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被塵封的歷史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原生文明是一個民族的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她由涓涓溪
匯成澎湃江河的歷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澱、凝聚、昇華、成
的樞紐期。這個時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個人的生命基因,將永遠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或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這便是原生文明。各個民族對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從來都是各個民族在各個時代發揮創造力的
神資源寶庫。
當許多人在西方文明面前底氣不足時,當我們的民族文明被各種因素稀釋攪和得亂七八糟時,我們淡忘了大秦帝國,淡忘了那個偉大的時代,淡忘了向偉大的原生文明尋求“鳳凰涅槃”的再生動力。
與西方原生文明相比,秦帝國開創的中國原生文明更加燦爛,更加偉大。
與中國秋時代大體同步的古希臘文明,溫和脆弱嬌
。雖然開放得多姿多彩,卻缺乏一種強悍的張力與堅韌的抵抗力。所以,在羅馬軍團的劍盾方陣面前倏忽崩潰滅亡。這是一個文勝於質的民族的必然悲劇。幅員遼闊的羅馬帝國,則是鐵馬劍盾鑄成的剛
社會。他沒有汲取希臘文明融會改造自身,本民族又缺乏豐厚淵深的原生文明。所以,他在歲月侵蝕中無聲無息地解體了。這是一個質勝於文的民族的必然悲劇。
大秦帝國則不然。她既創造了博大深的文明體系,又具有強悍的生命張力與極其堅韌的抵抗力。自然條件的嚴酷、內部整合的
烈、野蠻部族的蠶食、強大外敵的入侵、意識形態的較量、各種文化的滲入,都遠遠未能撼動她的
基。秦帝國興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中,華夏文明歷經千錘百煉而爐火純青,具有無可匹敵的獨立
與穩定
。秦帝國時代創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國人在兩千多年中歷經坎坷曲折而沒有亡國滅種。
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在這個地球上,只有中國人創造的原生文明在自己的國土上綿延不斷地生存發展到今天!
這絕不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能解釋的。
羅馬帝國不大麼?奧斯曼帝國不大麼?拜占庭帝國不大麼?成吉思汗帝國不大麼?一個一個,灰飛煙滅,俱成過眼煙雲,這些帝國所賴以存在的民族群也都淹沒消散到各個人類族群中去了…唯有中華民族,一個黃皮膚、黑頭髮、寫方塊字、講單音節的族類,所建立的國家始終是以其原生文明為共同基的國家。
還得謝大秦帝國,我們那偉大的原生文明的創造者。
還得謝這種原生文明所蘊涵的奮爭
神與生命張力。
這是在寫作《大秦帝國》中經常湧動的驕傲與情。
否則。我是無法堅持這麼多年的。
五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說,大秦帝國無疑是一個世界題材。
這不僅僅在於秦帝國對中國歷史的奠基作用。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講,更重要的在於這個時代本身的故事。產生中國原生文明的
秋戰國時代是中國人心中的聖土。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科學技術的、文學藝術的、法學的、哲學的、神秘文化的…舉凡基本領域,那個時代都創造了我們民族在自然經濟時代的最高經典,並當之無愧地進入了人類文化的最高殿堂。僅以戰爭規模論,秦趙長平大戰,雙方參戰兵力總數超過一百萬,秦殲滅趙主力大軍五十餘萬(坑殺二十萬)!如此戰爭規模,即或在當代也仍然放
著炫目的光彩而難以逾越。而創造這些奇蹟的各種人物以及這些事件的曲折艱難,都構成了作家無法憑空想象的戲劇
故事。展現這些人物,展現這些故事,展現那些令人
慨唏噓的歷史血
,是文學藝術的驕傲,是文學藝術的使命。
在中國元代以前,中國是世界文明中心,西方世界是當時的“周邊文明”秦帝國及其之後的一千餘年,中國的強盛衰落總是居於世界的中心,無不對世界其他文明發生著深遠的衝擊與影響。中國文明具有悠長內力的
源,在於秦帝國,而不是別的任何時代。從這一點說,帝國時代創造原生文明的過程與史詩般的興亡幻滅,是當今世界具有最大開採價值的文化礦
。文學藝術對這段歷史的開發,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特殊的價值。因為只有文學藝術,才能形象地告訴人們,那個時代人的生命狀態是何等飽滿、何等昂揚、何等自信、何等具有進取
神!
六遺憾的是,正面表現秦帝國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始終沒有問世。
雖然學力淺薄筆力不濟,還是勉力上陣了。
時常覺得,不做完這件事情,我的靈魂將永遠不得安寧。1993年冬天進入案頭工作以來,其中的艱難周折無須細說。完成一個大工程,種種艱難幾乎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也只有硬著頭皮不去理它了。
作為作者,我想告訴讀者的一點,仍然是有關作品的一點兒體會。
《大秦帝國》最艱難的是剪裁,也就是理出一個故事框架來。帝國時代是一個氣象萬千而又云遮霧罩的時代。浩瀚而又蕪雜的典籍資料,無數令人不能割捨而又無所適從的故事與結局,常常使人產生遍地珍寶而又無可判斷的茫然與眩暈。魯迅先生曾慨系之說三國宜於做小說,而
秋戰國不宜於做小說。其實質困難也許正在這裡。以秦帝國為主體,以帝國興亡為主線(古話叫“國運”吧),以人物命運與事件衝突為經緯,雖然是能想到的一條較好路子,但依然不能包容偉大帝國時代的全部衝突,甚至不得不割捨許多重要素材(譬如諸子偉人的許多故事)。這種遺憾可能將是永遠難以彌補的。為了使讀者更為深入地透視帝國命運,我
另將早秦部族的故事專門寫成一部《馬背諸侯》,完成後另行出版,以完整展現那個曾為中華民族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古老部族的歷史命運。
——2008·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