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8章個個都不消停七月初六,宜出行。
這,崔幼伯和蕭南準備妥當,帶著兒女和一干家僕,以及蕭南的郡主甲衛,浩浩蕩蕩的一大隊人從化清坊出來,與蕭鏡匯合後,便一起朝城門行去。
崔鴻與崔雅伯夫婦紛紛前來送行。
其實如果只崔幼伯兩口子返京,崔鴻這個做長輩的無需親來送別。但今不同,與崔幼伯夫婦同行的還有一個蕭鏡,他既是當朝駙馬,又是與崔鴻同輩之人,崔鴻於情於理都要來送一送。
與來時不同,崔幼伯夫婦返京所帶的行李中還有帶給京中長輩的諸多禮物,另外崔雅伯夫婦也託崔幼伯給家裡帶了些禮物。
原本的行李加上這些禮物,足足有三十幾輛馬車,頭前開路的馬車都出城入了官道,最後面的馬車還沒出化清坊的大門。
如此多的馬車,再加上隨行的二百甲衛,以及送行的馬車、馬匹,通往城門的大道被擠了個水洩不通。
旁人見了這架勢,不免好奇的詢問,得知乃是回鄉守孝的崔家郎君和蕭郡主孝期已滿,如今正準備闔家返京。
這可是個大新聞呀,大家紛紛駐足,一邊嘁嘁喳喳的議論著,一邊目送崔家車隊緩緩離開洛陽。
別看崔幼伯夫婦只在洛陽待了三年,但他們兩口子的名聲卻極響亮:第一,純孝,誰家嗣孫這般孝順祖母,不嫌山間清苦,在祖母墳前結廬而居,每抄寫經文,天天去祖母墳前祭拜,整整三年,風雪無阻;第二,寬厚大度,哪個世家子如此慷慨,將家中典籍免費給寒門士子翻閱、謄抄,還主動幫助那些貧寒學子讀書上進;第三,仁義,哪個富家子弟如此仁愛,借用家中的典籍和藥材惠及鄉鄰及廣大貧寒百姓,只一個慈安草堂救了多少
命?!
那些受了崔家恩惠的人家,還忍不住稱呼崔幼伯夫婦是大善人。
如今聽聞大善人要離開了,許多人還特意從家趕來,默默送善人一程。
至於那些得益於博文館的寒門士子,則比普通百姓風雅許多,他們從鄭勤口中知道崔幼伯將行的消息後,便聯合起來給崔幼伯寫了篇送行詩。
只見一群身著月白細麻廣袖長袍的士子,紛紛等在城門外的官道上,他們也不追著馬車隨行,只是站著那裡,放聲歌詠,以詩歌為崔氏夫婦踐行。
崔幼伯見此情況,便知道是豬兄的手筆,他動之餘,也忙翻身下馬,對著送行的士子長長一偮,權作回禮。
不用說,這又將成為一段佳話,未來數年中廣在洛陽的讀書人中傳。
而一手促成此事的鄭勤,和他家小妹,跟崔幼伯一起返京。
經過三年的歷練和成長,鄭勤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相較於三年前刻意的倨傲,此時的他沉穩中更多了幾分灑脫,從骨子裡散發著一種世家子的驕傲與恣意。
鄭勉小蘿莉也長成了一個美麗嫻雅的小淑女,在崔家這三年,生活條件自是不必說,吃穿用度全都是最好的,更讓鄭勉歡喜的是,崔家安逸淡然的生活氛圍,這是她漂泊一年後最渴望的一種生活狀態。
每裡撫琴、作畫,或是調香,養蘭。閒時製作胭脂水粉,興致來時,還親自下廚做兩道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