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九陽真經第九章八十八年後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高強一路服伺張三丰,盡心盡力,張無忌除了偶爾體內爆寒毒,倒也沒有添亂,高強輿張無忌二人近一年來關係人為好轉,從人也上升到了朋友階段,這倒不是說高強人子多好,倒是張無忌是個天生的老好人。

這一路高強看張三丰愁眉不展,便知道這老道士心中憂愁甚巨。

張三丰所想正是煩心事:人入江湖,身不由己。

名利便是每人所思所想,便是遁入道觀寺廟的和尚尼姑道士道姑爺不能避免,張三丰自己是少林棄徒出身,已為少林不齒,後來又創出了武當這麼大一份家業,更隱隱有凌駕於少林之上趨勢,少林門徒雖然一個個唸佛的本領高深,卻也不可能化解了心中那份怒氣。

此次上山求經,張三丰決意將那些虛名都拋在腦後,最憂慮處便是經不能得,張無忌小命堪憂,他不愧是大宗師人物,其次才想到了武當的聲威榮辱——不管結果如何,此次上少林,武當一門從此以後在江湖上,將要被少林壓過一頭了。

一路上,一老道士兩小僮子三匹小驢,也遇到不少剪徑的賊人,不過有高強和張無忌在,當真是省事,所有小賊都嘩啦啦退走,張三丰連鬍子都不曾動一

路上閒暇,高強又誠心向張三丰討教一些武學問題一一他在古墓派學的功夫,自然不會洩於旁人,不過經常有問題思索不明。問別人不放心,也怕別人沒有那份能耐,問張三丰,心裡就安穩多了。

張三丰一路聽著不住稱奇,跟高強說這古墓派的功夫博大深,所傳所說有些他竟然聞所未聞,他一路上仔細給高強講解武學上地一些問題,高強也有所收穫。少林輿武當,江湖兩大門派,地理位置卻相距不遠。一在豫南一在鄂北,不過數百里遠近。數即至。

張三丰、張無忌輿高強,一人騎著一隻小驢。經老河口渡過漠水,上岸後直奔南陽,然後轉而北行至汝州,再折而向西,大道直指處,便是嵩山。

來到少室山下,還算順利。沒有遇到什麼麻煩,高強有眼又勤快——把三頭驢拴在路邊樹上,那等攙扶張三丰下驢的“光榮任務”歸張無忌獨有。這是親疏之別,並非張三丰張無忌是看重身份的人,明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便自然而然如此。高強有時候恨地牙癢癢。三人一路往少室山去,張三丰現在也算故地重遊,眼看著此刻夏季。山峰鬱鬱蔥蔥,青石板道依然如舊,他今年一百零四歲半,往回推八十八年前,當時他約摸十六歲,侍奉在覺遠大師身旁,當時他師徒二人在這青石道上上山下山,出寺入寺不知有多少次。

便是在這堅硬逾鐵的青石板上,崑崙派開山祖師何足道以青石畫棋盤,差點挑翻了少林寺合象僧人,若不是覺逮危機之時誤打誤撞趕了上來,又是身負鐵桶鐵鏈,藉著九陽真經雄渾內力和大鐵桶之利,破了何足道的“棋”輿“劍”道,後來張三丰,當時的張君寶接了何足道十招,惹得這位奇人一輩子不履中土,創下了崑崙這門大基業,倒是要後世弟子蓋過少林。

偏偏張君寶因為自學武藝,受少林叛徒火工頭陀牽累,少林限於門規,要捉他廢其武功,這才有了覺違一桶挑郭裡,一桶挑張君寶,逃出少林之事。

這便是現在少林、武當、峨嵋輿崑崙的淵源,當年一戰,武林中自此卻多了三大門派,倒也算是一件奇事。

張三丰抬頭看,只見樹木依然蔥翠,碑林參差而李,青石板光亮映人,只是八十八年時間,匆匆如水,覺遠恩師圓寂於八十八年前,郭裡與何足道也旱也去世,便是當年照顧眾人的無禪師也早已圓寂,所認識之人,到現如今。一個不曾在世。

張三丰此刻,心中不知為何,沒來由產生一股厭倦,人活久了,也有累的時候,眼前不知,又浮現了一頭青驢,上面黃衫長劍,一個明眸少女笑語嫣然,除下手中一隻芙蓉金絲鐲兒,細聲柔語道:“你拿這鐲兒到裡陽見我爹爹媽媽…只是我姊姊脾氣大…你只需順著她些兒,也就是了。”樹木依舊,古道未變,景仿若昨,只是人,卻如這山中冷風一般,再也不會重現了。

高強看張三丰走上這道路,往常隨和地人變得冷峻愀然,也知道他心中正在回想事情,便老老實貴跟在身後,他視力遠於常人,四處望去,少林寺隱然可見,便是前方一座亭子,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大書三個字:立雪亭。

待三人走上前去,便看著兩個年少僧人面走來,這是上山第一次見到少林寺中的和尚,這二人低著頭輕抬步,臉上肅穆,顯然平時寺中規矩極嚴,便是出了寺廟也一樣注重形象,這倒是和武當地邋遢懶散成鮮明對比。

張三丰此刻身上又恢復了往邋遢懶散氣質,蓋因為道家追求隨心所,他從不強求,看兩個年少和尚走來,他向前一聲“無量天尊”二和尚站在原地還一聲佛號,算是偶遇下還禮,一個個看著他,等著下文。

張三丰道:“麻煩二位師傅代為通報一聲,武當張三丰有事要拜見方丈人師。”左邊那肥胖年少和尚一愣:“張三丰?你,你…好人的膽子,敢來消遣我們!”張三丰笑眯眯道:“張三丰地牌子有什麼好冒充的?

貪道便是,二位小師傅不用生疑!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