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舊時,襄陽人戴一種帽子,頂上都有個疙瘩,不知誰人發明,反正帽子上都有,看不出有什麼用處,可要是拽掉,確實很難看,想必是裝飾作用。武昌起義後,革命軍進入襄陽城,新式軍裝,洋槍洋炮,大沿帽戴的有規有矩,引的小城人一陣驚喜,攆著隊伍指指點點,膽子大的伸手摸摸槍托,更有甚者,要摸兵士的大沿帽,想看看是什麼材料做成的。街道狹窄,你擁我擠,艱難通過的兵士差一點被絆倒,有個兵士不耐煩了,大吼一聲:“莫跟到。”眾人嚇了一跳,連忙後退。那個兵士還狠狠的看了圍觀者幾眼,兵士是漢口一帶的人,聲音吼的大,有著很重的鄉音,眾人沒有聽明白說的什麼,以為兵爺發脾氣了,互相眼神,
覺在說帽疙瘩,不約而同摸著帽頂,把眼光投向一位穿長衫的讀書人。讀書人也在納悶,看看眾人,又看看遠去的兵爺的帽子,立刻醒悟過來,說新軍都戴著大沿帽,革命了,帽疙瘩不許要了。眾人紛紛稱讚讀書人,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不到一
,城裡的帽疙瘩都拽掉了。
革命軍駐紮下來,首領和當地士紳見面,看著士紳們總覺得很彆扭,忽然發現都沒有帽疙瘩,猶如瓜皮扣在頭上,便請教有何講究。士紳們說,革命軍不讓要帽疙瘩。首領沒發佈過此條命令,馬上覺得有人造謠生事,下令嚴查,很快查到那位士兵。士兵也莫名其妙,大呼冤枉,只好叫來幾個當事人,才明原委。原來兵士“莫跟到”與襄陽人說“帽疙瘩”非常相似。眾人一笑了之,小城重又歸於平靜。
所謂“以訛傳訛”大概就是這種情景,這起事件的始作蛹者應該是穿長衫的讀書人,中國人一貫對讀書人信賴有加,一般有什麼問題多喜歡找讀書人拿個主意。讀書人有兩種,一種是從書外面走進書裡面,的明明白白,又走了出來,能夠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處理事情乾淨利落,有跟有據,屬於書讀通了的一類;另一種是從書外面走進書裡面,轉了半天也找不到出去的路徑,卻自以為
明白了,一輩子在書裡面打轉,遇見什麼事情喜歡想當然,自以為是,所謂“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是也,常常誤己誤人,如果擔當大任,則誤國誤民,事件中那位穿長衫者當屬此類。虧有明白首領主事,一查到底,真相得以大白,否則,一場歷史冤案將
傳下來,史學家不知會怎樣批評革命軍
出這等荒唐事體?歷史上一些事件所以成為冤案,大概多是這般形成的?
200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