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金陵山川雄偉畫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片濃的高大喬木,圍著一幢陰沉沉的屋宇,除了枝葉在晚風中造成的音響,再也聽下列半點聲息。

距綠林約莫三丈,石楓便停了下來。

秋兒道:“相公,我先進去瞧瞧。”石楓道:“不,你不能去。”秋兒道:“那麼我有個主意,咱們放一把火不怕他們不現身出來。”石楓微微一笑道:“好主意,可是咱們不能做那殺人放火的勾當。”秋兒櫻一噘道:“你說怎麼辦?”石楓道:“我說咱們在這兒歇息一會就回去。”秋兒一怔道:“歇一會就回去?咱們又何必多此一舉?”水紅蓮道:“莫愁湖畔風光如畫,咱們也不是完全白來。”秋兒急道:“大姊,你們葫蘆裡賣的是什麼鍇,咱們既找到賊巢,為什麼不給他一個黎庭掃?”石楓道:“別急,秋兒,我想這兒縱然真是賊巢,不過是些三四罷了,此等無足輕重之人,也值得咱們動手?”月兒道:“當真麼?相公,你是怎麼瞧出來的?”石楓道:“這還不簡單?他們的主人公冶異人就是一個藏頭尾,膽小如鼠之輩。”

“嘿嘿,…罵得好,在下不知道石大俠駕到,怠慢之處,尚祈勿罪。”隨著話聲,由林中走出一行人來,為首的是一個身材中等,凹目高顴的中年紫衣漢子,他身後隨十幾名大漢,全是當代武林的知名之人。

其中有伏虎堡主長孫醜、金沙雙義、劍門四傑、水月莊主郭紹箕、鬼劍班鈴、七煞刀雍抱寒,及金陵靈谷寺的靈山禪師等。

石楓向來人打量一眼道:“好一個寵大的陣容,閣下必然無極樓主公冶異人大俠了?”紫衣中年道:“兄弟正是公冶異人,石大俠高軒蒞正,是咱們的一基榮幸,請。”石楓哈哈一笑道:“公冶大俠太過抬高在下了,閣下請。”公冶異人道:“好,兄弟帶路。”他與石楓並肩而行,水紅蓮及秋、月二女緊緊跟在身後,伏虎堡主長孫醜等則在後面依次相隨。

經過一小徑,轉向進入別墅的大道,道旁濃蔭夾峙,景頗為壯觀。

公冶異人請石楓夫婦在僅有的一張桌前落坐,他在下首相陪,其他的人就只有站立兩旁的了。

石楓身在虎,不願耽擱時間,因而咳了一聲道:“公冶大俠,石某夫婦已然在此,要怎樣?閣下不妨說個明白。”公冶異人冷冷一笑道:“石大俠果然是快人快語,其實,嘿嘿,兄弟對賢夫婦並無惡意。”石楓微微一曬道:“哦!”公冶異人道:“石大俠力敗五聖,功力絕倫,但江湖之上,機變百出,不是僅憑武功就可以解決一切的。”石楓道:“承教。”公冶異人道:“一個盲目崇信武功之人,他必然失敗在武功之上,中原五聖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石楓道:“閣下高論令人佩服。”公冶異人道:“因此兄弟有一個建議,希望石大俠能夠俯允。”石楓道:“請說。”公冶異人道:“半壁山河圖挾無窮財富,天下人沒有一個不想搶奪,石大俠縱然力敵萬夫,也難當天下武林全力截擊,何況除了使用武力之外,還可以層出不窮的運用其他的法兒…”水紅蓮道:“像閣下這樣?”公冶異人道:“石夫人是名噪江湖的中原一美吧,英雄美人,相得益彰,兄弟應該向兩位說一聲恭喜才對。”語音略頓,接道:“其實石夫人誤會了,兄弟完全是一番好意。”石楓淡淡道:“閣下無須節外生枝,有話但請明說。”公冶異人道:“兄弟之意,是說石大俠無論功力多高,要想確保半壁山河圖的安全,將是一件不可能之事,兄弟的建議,是想咱們互相合作。”石楓道:“怎樣互相合作,閣下說說看。”公冶異人道:“請石大俠加入兄弟的組織,兄弟將以全力保護石大俠夫婦的安全。”秋兒哼了一聲道:“別太吹得離了譜,姓石的夫婦如是要你保護,就不必在江湖上混了。”公冶異人向秋兒瞥了一眼,微笑著回顧石楓道:“兄弟說的是事實,石大俠是否同意。”石楓道:“在下倒沒有什麼成見,只是有一點不解而已?”公冶異人道:“石大俠有什么不解之處?”石楓道:“閣下承擔保護咱們夫婦,請問閣下是誰來保護?”公冶異人道:“石大俠是不相信兄弟的能力了,班鈴老弟讓石大俠瞧瞧。”鬼劍班鈴年歲不大,約莫才不過三十出頭。

但此人在劍術上的造詣卻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在江湖上也具有一個響噹噹的名頭。

不過他那鬼劍渾號是由暗器而得名,他的暗器是十二隻小劍,可以一隻接一隻的發,也能十二隻齊發,但他出道江湖以來,從未一次用過三隻。

原因是招無虛發,出手必中,任是何等功力之人,躲過一隻鬼劍已是難能可貴了,第二隻就難以倖免了。

石楓早已聽過此人種種傳說,想不到他也為公治異人所用。

現在班鈴要施展他鬼絕技,石楓夫婦自然要集中神,對此人作嚴密戒備。

這時鬼劍班鈴先向公冶異人躬身一禮地對石楓自然要集中神,對此人全嚴密戒備。

語音甫落,右臂甩,一線烏光已脫手飛了起來。

石楓夫婦及廳中所有的目光全被它所引,每一個都仰面向它瞧著。

十二鬼劍頭尾相接,像一條善於飛騰的靈蛇一般。

它全在大廳的上空繞室而飛,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自然,這是一種巧勁,但鬼劍班鈴內力之高,不能不使在場之人大為駭異。

上一页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