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紀 第4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白壤:白的柔土。

織文:染絲織成花紋的絲織品。

維錯:複雜眾多。

羽畎:羽山之谷。

箘簬:美竹,箭竹。

磬錯:磨磬用的石頭。

敦物:豐富的物產。

嶓冢:山名。

逆河:指黃河入海處的一段河

三壤:古時按土質的肥瘠將耕地分為上、中、下三品,稱為三壤。

文教: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

威侮:凌侮慢。

:沉溺於酒。

亂:荒無道,惑亂。

武傷:以武力傷害。

計功:計算功績。

解析《夏本紀》據《尚書》及有關歷史傳説,系統地敍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約四百年間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聯盟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寫了夏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遠古部落首領和帝王的形象。

相傳堯、舜時洪水氾濫,民不聊生,雖經大力整治,但由於時代和條件的限制,也由於當政者用人不當,長期未能把民眾從災難中解救出來。這成了當時困擾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十分尖鋭的問題。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夏禹,一個有抱負而且聰勤懇的青年出現了。他繼承父業並取父親鯀(gun,滾)治水不成的教訓,以他的健壯、幹和毅力,獲得成功,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現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偉景象。

司馬遷以極其虔敬的心情,向人們敍説了夏禹的業績:他懷着勵圖治的決心,新婚四天就離家赴任,行山表木,導九川,陂九澤,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税,指給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萬方朝宗於天子的統一、安定和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在敍説夏禹的業績的過程中,司馬遷還進了皋陶(yáo,姚)論“九德”以及舜和皋陶關於元首和股肱(gōng,工)的歌詞,這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諸侯大臣的行為和道德規範。

與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馬遷也用簡約的筆觸,勾畫和鞭撻了孔甲的湎和夏桀的暴

《夏本紀》是一部夏王朝的興衰史。夏禹的興起,是由於他治理洪水拯民於災難,勤勤懇懇地做人民的公僕,人擁護他。夏朝的衰亡,則是由於孔甲、夏桀這樣的統治者敗德,傷民,人民怨恨他們。當然,夏禹還只是一個傳説中的人物,這篇本紀的記載也未必完全真實,歷史事實未必那麼美好,但大禹治水的業績卻早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他十三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奉獻神,也早已千古傳頌,作為我們祖先一種美德的代表,將永遠值得學習和效法。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