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火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砰!一陣硝煙漫起,李穎修收起了手上的火銃,説道:“這乾隆年間的火銃,現在還在用啊。”他用手彈了彈火銃柄上的銘文:乾隆三十八年造。

楚劍功走上前來,接過李穎修手中的火銃,説道:“呵呵,好用吧。這還不是最古老的。黑龍江馬隊,現在還在用康熙年間的火銃。

““不會吧,那豈不是100多年了?”

“你認不認得這火銃的形制?知不知道它的原型?”

“火繩槍吧。我記得明代中葉就有仿製。”

“好見識,這種火繩槍,叫做兵丁鳥槍,現在是清軍中最多的裝備了,和刀矛弓箭的裝備比例大約是5:5。槍長七尺(米),鉛彈丸重1錢(約克),裝填火藥三錢,理論程大約有新制100米吧。實際上,超過60米,彈丸便沒力了。”

“槍身太長,裝藥、填彈、擊均為不便,呵呵,現在還在用火繩槍啊。”

“你別笑,去年,林大人上書要求煙,與其他官員的商討時,提到了可能開邊釁。林大人便下令點算兩湖的武器。荊州駐防八旗的武庫中,有火銃600支,這也是全湖廣的火銃總數了。其中200餘支,是1779年,乾隆年間裝備的,其餘的將近400支,就更早了,連裝備記錄都找不到。廣東這邊,還沒有查對,不過,我與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論過此事,綠營之中多是老槍,廣州駐防八旗中可能火銃的比例還要高一些,但八旗兵缺乏訓練,未必知道怎樣使用火銃。”李穎修將火藥袋打開,用手指沾出火藥,用手指慢慢的覺着?

“怎麼了?”楚劍功問?

“這火藥配比如何?”

“問得好。你覺得如何?看你像個行家一樣。”他隨手又把火銃遞給李穎修。

“呵呵,我裝模作樣呢。我又不是做軍工的。

““硝石、碳、硫的比例是8成、1成、1成、”楚劍功説。

“硝石75%,硫10%,碳15%是最佳黑火藥配比,這在拿破崙戰爭時早已在歐洲各國普及。”

“火藥配比,難在試驗。現在知道具體的比例,就可以讓作坊去做。只是,目前清軍的火藥生產,都是手工,火藥雜質太多,而製造火藥的時候,又只能依靠椿磨碾壓,顆粒大,不能充分燃燒。”説話間,李穎修又裝填好了火銃,舉起來,瞄準。

“好瞄嗎?”楚劍功問。

“劍功兄,你來試試。”楚劍功也不推辭,接過火銃,端在眼前,問:“瞄什麼呢?”

“七十步外,有樹一棵。劍功兄見到了吧。”李穎修用手指着方向。

“見到了,大約50米。”楚劍功瞄了一會,用扳機帶動火繩,砰!一股硝煙瀰漫。

楚劍功用手在鼻子面前扇了扇,和李穎修一起走到樹前,看見那枚鉛彈穩穩的嵌在樹幹裏。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