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趙謙下令軍隊出城列陣,反攻李自成,兩軍在廣渠門外對陣。
朱徽娖堅持要上城樓觀看殺賊,趙謙只得跟隨在其身邊。
“大明萬歲!”軍中習慣地高喊口號鼓舞士氣,朱徽娖聽得,身上一陣
動。
步炮騎協同野戰,沒有什麼新花樣,騎兵憑藉重甲衝鋒,步兵在正面,炮兵在後火力覆蓋,李自成從未經歷過這樣的戰鬥,不出片刻,便下令撤退。
李自成最擅長的就是打不過就跑,這一招屢試不,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這次也不例外,帶人跑得很利索,很乾脆,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趙謙知道吳三桂和滿清正在後面緊追,滿清最大的慾望就是入主京師,趙謙也不和他們爭,主要是兵力不加,爭不過。
於是,趙謙也運走了所有能運走的財富和人才,攜軍逃了,從天津乘戰艦南下,同時下令水師派出軍艦堵死京杭運河。
南京,和神州的各地的名城勝地一樣,都沉澱着千百年的文化,古往之事不必細述,從明朝起,朱元璋攻克集慶,便是現在的京城南京。
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後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明,是為明太祖。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陪都。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
洪武十六年,京師城垣完工。南京是在元代集慶路舊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組成,即舊城區、皇宮區、駐軍區。後兩者是明初的擴展。環繞這三區修築了長達近七十里的磚石城牆,即今南京明城牆。是為世界第一大城垣。
南京城牆牆基用條石鋪砌,牆身用大型城磚壘砌兩側外壁,中實雜土,所用之磚由沿長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個縣燒製後運抵南京使用,每塊磚上都印有監製官員、窯匠和伕役的姓名,其質量責任制之嚴格可以想見。城牆沿線共闢十三座城門,門上建有城樓。
後來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以為陪都。成祖時,又遷都北京,以南京為陪都。
趙謙等到達南京的時候,已近端午,韓佐信鄒維漣等心腹大員護送趙謙家人,從杭州到達南京,放棄杭州為中心,入駐南京。
朱徽娖住進了南京紫城,趙謙住在紫
城端門和承天門外的廣場西側五軍都督府,改名為軍機處,仿照後來的清制,目的是架空內閣。
趙謙進入南京之初,就開始埋下專制伏筆,以免以後內閣再現黨爭,在戰爭期間,黨爭是徒勞內耗。
南京紫城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初稱"吳王新宮",後又稱"皇城"。由於當時朱元璋尚未稱帝,故新宮建築規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內廷建築,東西兩側空地均未興建宮室。
新宮東西寬七百九十米,南北長七百五十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幹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
洪武元年,朱元璋即位稱帝,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為北京,並於次年在鳳陽興建中都城。由於人力物力全被集中於中都城池和宮殿的興建,因此南京宮殿的擴建工作再度終止。此後數年間只對已有宮殿進行了必要的維修。
洪武八年朱元璋放棄營建中都的計劃,集中力量修建南京。此次修建,增設了午門左右兩闕,在奉天門左右增加了東西角門,並增建文華殿,武英殿等建築。
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設宮牆,以新牆之內為皇城,原皇城改稱宮城。在宮城前建造了端門,承天門,金水橋,形成"t"字型廣場,向南直抵洪武門。廣場東側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門外),西側為五軍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