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堂中坐着幾個身作漢服長袍的人,一人坐在上,正是趙謙。各人的椅子旁邊都有一個木桌,木桌上放着茶杯。
趙謙喝了一口茶,説道:“我倒是有一個方略,名曰斬行動,四萬鋭足矣,不必等到後續軍隊訓練完成。”眾人都看着趙謙,靜待下文。
趙謙思索了片刻,此刻堂中所坐諸位,全是心腹,絕不會漏半句。
“此刻清軍八旗與關寧叛軍正在潼關,離京師千里之遙。剩下的軍隊一部分在山東,一部分在黃河南岸,京師兵力不加,不會過三萬。我等西虎營與水師諸軍乘船北上,從天津登錄,直取京師,殺賊福臨及多爾袞,一戰震懾天下!”這一招對於現代人來説,是十分老舊的手。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就是從天津登陸的,幾千人就打得八旗軍滿地找牙。不過對於古人來説,多次北伐戰爭中,並未有此先例。
趙謙一計出,並沒有得到喝彩叫好。
鄒維漣放下茶杯,説道:“大人此計膽識過人,但下官覺得,就算成功,也不見得是好事。此刻八旗軍正攻潼關,李自成承受了主要壓力,我等正好趁此時間擴充軍力。如陷京師,震懾東夷,他們主力還未受損,死了一個皇帝,還可以另立新君。卻一定會調轉方向,猛攻江南,那時咱們青黃不接,子可不好過。”眾人聽罷都是點頭,從軍事角度説,就算再次攻陷京師,但並未打擊敵軍主力,況且也守不住,沒有多大的意義。
韓佐信想了想,説道:“我倒是覺得大人此計可行。洪承疇降清,進諫東夷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説,逐漸淡化滿漢之間的畛域,曰五經皆治天下之大寶也。對明朝臣民,曰原官、司留任,不念舊故。各地紛紛投降,以滿清為天命所歸。如殺福臨,震懾天下,收取民心,功效不可限量!”韓佐信是從政治輿論上考慮,趙謙深表贊同。
史可法也附議韓佐信所言,説道:“天下如棋,勢勝則形勝也。斬了賊,四方來服,何懼區區東夷?”趙謙沉道:“闖賊李自成雖為我大明死敵,但如其被東夷所滅,一則能博取士子好
,二則東夷便能無西面之憂,集全國之兵,與我逐鹿,實非好事。今斬之戰,
取東夷部分兵力向東,減輕李賊壓力,可令東夷兩線作戰,將其拖垮。”實際上,滿八旗不過十萬左右,大量的兵力卻是漢軍,很多是因為對明朝不報幻想,又想保住既得利益,於是需要一顆大樹,便投入了清朝的懷抱。
而有時清軍內部一些將領因為愚蠢,使用高壓政策,怒漢人,讓當地有權勢者擔憂前途,於是便集兵反抗,極大地影響了清朝的統治。
對於這些道理,漢人是最明白的,實際上幫助滿清制定正確方針的人,都是漢人,比如洪承疇。
順便説一句洪承疇,當初他投降的時候,朱由檢還不知道,以為洪承疇戰死了,還下旨褒獎其忠義,可謂是個諷刺。
洪承疇降清後,皇太極命隸鑲黃旗漢軍,表面上對他恩禮有加,實際上並未放鬆對他的防範,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終皇太極一朝,除諮詢外,也沒有任以官職。
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大順水昌元年)四月初九,洪承疇從睿親王多爾袞率軍十萬大舉南下攻明,十一
至遼河,得知大順軍已攻佔北京、朱由檢自縊,遂用洪承疇之謀“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
四月十三,李自成親自統領大軍,進攻吳三桂,企圖奪佔山海關。十五
,多爾袞率清軍行至翁後所,接吳三桂乞求合兵攻李自成書,立即改變進軍路線,
夜兼程,急馳山海關。
二十一晨,李自成軍抵山海關,在石河及東、北、西三面全線起進攻,吳軍瀕臨危殆。二十一
夜,多爾袞率清軍抵達關外的威遠城,擊敗大順軍唐通部。二十二
晨,吳三桂剃稱臣,開關出
清軍。中午,蓄勢伺機的清軍騎兵在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率領下,突然從吳軍陣右殺出,農民軍猝不及防,最終失利,由水平(今河北盧龍)退回北京。二十九
,李自成率大順軍倉促西撤。多爾袞命吳三桂向西追擊,自統清軍直趨北京。
洪承疇建議:“我兵之強,寇可一戰而除,今宜先遣官宣佈王令,示以此行特期於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諒財物之意。仍佈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
,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有倡內應者,破格封賞。此要務也。”多爾袞採納他的建議,于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後,嚮明朝官民布出師告示,結果大軍所過州縣及沿邊將吏皆開門款附,收到極大的政治效果。
清兵入京後,順治帝對洪承疇十分器重,以洪承疇仕明時的原職銜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成為清朝位漢人宰相。
洪承疇建議清延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獻計甚多,大多被順治採納,加以推行。如恢復明代的內閣票擬製度,以便大學士對用人行政等要務能有所指陳,六科也可以據以摘參,從而達到杜漸防微的目的。他還建議九卿科道會推督撫提鎮官員實行保舉連坐法,慎重用人行政。
從這一點看出,如果沒有漢人的幫助,清軍要想入關就很困難,更別説君臨天下。
趙謙此計,目的便是想盡力改變漢人的悲觀情緒,影響世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