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管王院士信不信,陸舟也沒有必要在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做任何解釋,只是一心一意地專注於手上的工作。
先是用線條簡單地勾勒出了仿星器的輪廓,然後再在此基礎上簡單地勾勒出了發電機組的結構。
盯着圖上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晰的線條,王院士漸漸看出了一些門道,眉饒有興趣地抬了起來。
“磁體發電?”
“沒錯,”停下了手中的筆,陸舟對着這張草圖看了看,滿意地點了點頭,“以我的水平也只能畫到這種程度了,具體的設計,還得麻煩你們這些專家了。”和可控聚變技術一樣,磁體發電技術並不是什麼特別新鮮的概念,甚至可以説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了。
甚至於從時間線上來看,這個概念最早是和“燃氣—蒸汽輪機聯合循環技術(GTCC)”一起被提出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磁體發電技術甚至被納入為863計劃的重點項目,而且在重視程度上,被放在了和核裂變發電技術並列的地位。
考慮到863計劃的全稱是《關於跟蹤世界戰略高科技發展的建議》,跟蹤的項目基本上都是當時國際學術界的熱門研究方向,由此便不難看出,在當時國際學術界,磁
體發電技術可以説是熱門一時。
然而隨着進入了二十世紀後半葉,情況卻是發生了變化。
航天、軍備競賽使得發動機技術以及燃氣運用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GTCC技術從中借鑑並汲取了大量經驗,最終實現了彎道超車的逆襲。
而相比之下,磁體技術雖然具備着看似更加誘人的前景,但因為技術原因難以實現,經濟效益跟不上市場需求,幾十年都拿不出像樣的成果,以至於漸漸被學術界和工業界主
所拋棄。
盯着這張草圖,王院士搖了搖頭:“恕我直言,磁體發電技術還不完善,用它來發電恐怕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當今世界核裂變反應堆,主要還是以壓水堆為主,我從未聽説過有哪個核電站用磁
體發電技術輸出電能。”似乎是料到王院士會這麼説,陸舟笑了笑,繼續説道。
“對於核裂變來説是如此,但對於核聚變來説卻不盡然。”
“哦?”王院士的臉上浮現了意外的表情,將詢問的視線投向了陸舟,“怎麼説?”陸舟:“磁體發電技術的難點,無非是在氣體電離的那部分。通常情況下很難將氣體加熱至2000度高温並形成等離子體束
,而且即便做到了,這一過程也很可能伴隨着大量的熱能損耗,因此磁
體發電技術的循環效率很難做到20%以上……我説的對嗎?”王院士點了點頭,認同道:“基本上是這樣的。”雖然別的問題也存在,但無疑這是最主要的。
磁體發電機並不是沒有,很多實驗室也能做得出來,有燃煤的也有燃油的,但幾乎沒有人能夠將能量轉化效率做到20%以上。
但如果是核聚變的話……
“如過是核聚變的話,我們本不存在這個問題,”看着王院士詢問的表情,陸舟笑了笑繼續説道,“畢竟DT聚變產生的核廢料,本身便是上億度的氦氣。”聽到這裏,王院士的表情微微動容,立刻再次看向了那張草圖,迅速反應了過來。
眾所周知,磁體發電的原理便是將易於電離的氣體加熱至2000度高温,電離成導電的等離子體束
,並使其在磁場中高速
動時,切割磁力線,產生
應電動勢。
而仿星器內由“D+T”聚變反應生成的氦氣,本身便是以上億度高温的等離子體形式存在着!
也就是説,他們無需再去花費更多的力加熱電離氣體,只需要將這些攜帶着龐大能量的等離子體利用起來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