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只有在加入了空心碳球之後,鋰負極表面的改PDMS薄膜才會從高純度的氧氣中,搬運氧分子到鋰負極材料的表面。
“……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改PDMS薄膜上的碳納米小球數量來控制整個鋰氧化反應的速率,從而間接控制電池的
能。”聽着陸舟的描述,楊旭的眼中寫滿了震撼的神
。
這玩意兒真能管用?
雖然很想這麼問,但身為一名研究人員,在樣品都已經在他手上了的情況下,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簡直就是恥辱。
沒有任何猶豫,他帶着那隻試管來到了一台實驗設備的旁邊。
那裏擺放着電池模具,還有一台保護氣體作箱,專門用來組裝電池磨具並進行測試的。
想要檢驗陸舟的理論很容易,甚至都不需要一個完整的鋰空電池模型。
他只需要製作一個被混合了這種碳納米小球的改PDMS材料覆蓋的鋰金屬片,然後讓它分別暴
在空氣和純氧氣、純二氧化碳、純氮氣等等一系列環境中,就能很容易地知道它是否具備令氧氣透過的
質,以及是否只允許氧氣透過。
經過複雜的準備以及耐心的等待,實驗結果終於在所有人的翹首以盼之下出來了。
在空氣環境中,樣品的反應不明顯,表面有極少量的氧化物,可以確定是氧化鋰!
在氮氣、二氧化碳等等一系列環境中,樣品完全沒有發生反應!
至於在純氧環境……
正如陸舟所説的那樣,整個鋰負極表面已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看着臉上已經不知道該做和表情來表現自己心中的震撼的楊旭,陸舟笑了笑,語氣輕鬆地繼續説道,“如果你在微觀條件下觀察整個反應的進行過程,你的表情會更驚訝。”楊旭嚥了口唾沫,艱難地説道:“……這個實驗……您很久以前就已經完成了?”陸舟:“我説了,早在普林斯頓任教的時候我就做過這個實驗了,只是一直沒有發表而已。”當然了,現在的這個碳納米小球,和斯坦利教授出來的那個原始版本還是有不少區別的。
尤其是在細節上,陸舟通過計算化學的方法對錶面幾個大π鍵的位置進行了調整,讓它的搬運能力更明顯一些,對氧氣純度的要求也稍微降低了一點。
不過製備這種碳納米小球的方法都是殊途同歸的就是了。
“簡直不可思議……”
“這種穿梭在聚合物材料中搬運氧分子的質實在是太神奇了!”看着一臉驚歎的楊旭,陸舟有些懷念地説道。
“是神奇的,直到現在我都在思考,這種神奇的搬運過程的成因機理,甚至做出了兩套能夠解釋的理論,只是一直找不到證據證明哪一種是對的。”楊旭:“你……是怎麼做到的?”一聽到這個問題,陸舟表情頓時有些不好意思了,打了個哈哈笑着説道。
“這就説來話長了,總之多虧了一位老朋友的幫忙,解決了最關鍵的這類籠狀碳分子合成問題,然後我在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一點小小的改良,修飾了幾個大π鍵。”當然了,最關鍵的還是殘骸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