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辛慶之雖然職高位隆,卻任自然,勤儉樸素,車馬衣服,亦不要求華麗奢侈。志量宏大,有讀書人的風度,特別為時議所推重。又因他
通經籍,
行高尚,受命與盧誕等人教授諸王。廢帝二年(553),升任秘書監。死於官任。子加授陵主寢上士。同族兄弟之子辛昂。
辛昂字進君。剛剛幾歲就有成人的志向和行為。有一個善於相面的人對辛昂的父親仲略説“:你們家雖然世世代代都有當官的,但名氣、德行、富貴,沒有人能趕上這個孩子。”仲略也很看重辛昂的志氣,認為相面師説的很對。辛昂十八歲那年,侯景任命他為行台郎中。侯景後來歸附北魏,辛昂於是入朝為官,任丞相府行參軍。後來追論侯景歸附北魏的功勞,辛昂因功封襄城縣男爵。
尉遲迥進伐西蜀,辛昂應募隨軍。平定西蜀後,尉遲迥上表請任辛昂為龍州長史,兼任龍安郡守。沿龍州一帶都是山谷,民俗豪梗直。辛昂恩威並施,當地吏民既畏懼而又喜愛他。成都是一方的都會,風俗相雜。尉遲迥因辛昂
於理政,又上表薦辛昂代理成都令。辛昂到了成都縣治,就與縣學諸生拜祭文翁學堂,因共歡宴,對諸生説:“子要孝,臣要忠,師要嚴,友要信,為人立身的
本,不過就是這些。如果不按這些話去做,憑什麼成就功名?各自應該自己努力,成就美好的名聲。”辛昂的話説得實在而在理,諸生都十分
動,回去告訴他們的父老説:“辛君教誨告誡這樣做,不可違背了他的好意。”於是成都縣境秩序井然,人們都被辛昂的話
化了。改任梓潼郡守。朝廷設立六官的建制後,入京任司隸上士,襲爵繁昌縣公。
保定二年(562),任職小吏部。其時益州富足,國家需要的東西,從益州運出,沿途十分艱難,且常常被劫盜。詔令辛昂出使益州和梁州,兩州的軍事都由辛昂處理。辛昂安撫開導災民,運送物品的道路就安寧下來了。天和初年,陸騰征討信州蠻人,詔令辛昂從通州、渠州等地運送糧草給陸騰的大軍使用。這個時候,臨、信、楚、合等各州的百姓多順從叛逆。辛昂曉以利害福禍,很多人便歸順而來。辛昂令老弱之人揹負糧食,讓壯的男子拒敵作戰,大家毫無怨言。出使方還,又遇巴州萬榮郡人反叛,圍攻郡城。辛昂於是招募通、開二州之民,得三千
壯,快速趕赴巴州,以求出其不意。又令眾軍士高唱中原的歌曲,直取叛軍營壘。叛軍以為有大軍來救,聞風而散。朝廷表彰辛昂行權宜救巴州之圍的事,詔令梁州總管、杞國公宇文亮即于軍中賞賜辛昂奴婢二十人,綵緞四百疋。又因辛昂威望信譽廣佈於宕渠,就命辛昂為渠州刺史。轉任通州刺史。辛昂以誠相待,廣佈信義,甚得北方夷獠的歡心。任滿回京,夷獠首領都隨辛昂進京朝覲。朝廷因辛昂同化融合夷部落,提升辛昂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這時,晉公宇文護執掌朝政,辛昂稍稍被宇文護看重一些,武帝頗為怨恨辛昂。等到宇文護被誅殺,辛昂又受刑罰之苦,抑鬱難伸,因此就死去了。
杜杲字子暉,京兆杜陵人。祖父杜建,魏輔國將軍,死贈蒙州刺史。父杜皎,儀同三司,官武都郡守。
杜杲學涉經史,有超世才幹謀略。他的同族父輩杜攢,清明正直,有識鑑人才之能,十分器重杜杲,常説“:杜杲是我家的千里駒。”杜攢當時供職魏朝,任黃門侍郎,兼任度支尚書、衞大將軍、西道大行台,娶孝武妹新豐公主,因此將杜杲推薦給朝廷。永熙三年(534),入京為奉朝請。周明帝初,任修城郡守。適逢鳳州人仇周貢等人作亂,攻修城。杜杲廣施信義於人,所轄之內沒有叛亂的人。不久,率領郡兵與開府趙昶合兵,一起平定叛亂。入京任司會上士。
當初,陳文帝的弟弟安成王陳頊在後梁為人質。到了平定江陵,陳頊依舊例遷往長安。陳國請求放還陳頊,周文帝雖然答應,卻沒有放他回去。到杜杲入京為司會上士的時候,周文帝想放陳頊回陳國,就命杜杲為使者到陳國。陳文帝十分高興,當即派遣使者答謝,並將黔中幾個州割讓給周國,請求劃分疆界,永結睦鄰之好。杜杲因出使稱旨,提升為都督,領小御伯,又前往負責劃分疆界。陳國於是歸還魯山郡給周國。周文帝於是封陳頊柱國大將軍,詔令杜杲送陳頊回國。陳文帝對杜杲説“:我的弟弟如今承蒙貴國以禮送回,實在是周朝的恩惠。然而,陳國如果不歸還魯山郡,恐怕周朝也未必肯放我弟弟回來吧!”杜杲回答道“:安成王在關中,乃是咸陽城的一個平民百姓。然而,他卻是您的弟弟,其價值豈止是一座城池?我朝親睦九族,寬恕兼及於物,上遵從太祖遺旨,下思繼友好之意,我朝所以把您的弟弟送回來,就是這個原因。如果認為您的弟弟等同於一個魯山郡,我朝固然不應貪得那一個小鎮子。況且魯山郡原是梁國的土地,梁國是我朝的藩臣,若按前後來説,魯山郡自然應該歸於我國。若説是用平平常常的一片土地,來換自己的骨
之親,我尚且認為不妥,怎麼能説給朝中大臣聽呢!”陳文帝甚
慚愧,許久才説:“前面那些話不過是開開玩笑罷了!”自此以後,陳國的接待超出了常禮。杜杲回國時,隨人來到大殿,陳文帝下座
接,執手道別。朝廷嘉獎杜杲,授予大都督、小載師下大夫,行小納言,再次出使陳國。
及華皎來投奔周國,詔令衞公宇文直、都督元定等增援。元定等全軍覆沒。自此以後,連年征戰不息,東南邊境騷動不安。武帝任命杜杲為御正中大夫出使陳國,陳説安定邊境罷兵安民之意。陳宣帝派遣黃門侍郎徐陵對杜杲説“:我們兩國是友好鄰邦,周國接受我國的叛徒,為什麼呢?”杜杲説“:陳國君主當初在我周朝,不是仰慕禮義而至,我們主上授給他柱國之職,使之位極人臣,子女玉,準備禮物派人送回。今
陳國君主的社稷,誰説不是周朝的恩德?郝烈一類人是邊境百姓中的狂徒,陳國君主未曾報德,而先接納郝烈那些狂徒。我國如今接納華皎,正是對陳國接受郝烈的報復。過錯自你們開始,不在我國!”徐陵説:“你們接納華皎,志在
併陳國。我們這裏接納郝烈,只是給他個存身之地而已。再説,華皎是一州將領,竊州邑叛亡。郝烈所領僅一百人來户。
身逃竄。大小不一樣,怎麼能夠相提並論呢?”杜杲説:“大小雖然不一樣,接受降敵是一樣的。若論先後,我國沒有過錯。”徐陵説:“周朝送我國國君回國,既然認為是恩德,那麼,衞公和元定等渡江來攻,誰説不是怨恨呢?算一算恩德和怨恨,亦足以相抵了。”杜杲説:“元定等人兵敗被俘,怨恨已消失了。陳國君主面南稱帝,恩德還在。何況怨恨起於你們的陳國,恩德始於我國。拿怨恨酬謝恩德,我還沒有聽説過這樣的事情呢!”徐陵笑而不答。杜杲於是陳説兩國修好的好處,徐陵原原本本地報告給陳宣帝。陳宣帝答應杜杲之請,於是就派遣使臣來周朝通好。
建德初年,杜杲任司城中大夫,仍舊出使到陳國。陳宣帝對杜杲説“:長湖公元定等人雖然住在我國,但是恐怕不會沒有故國之思。王褒、庚信那些人既然被困在關中,也會有思鄉之念。”杜杲揣摸陳宣帝的意思,是想用元定軍將士換王褒等人,就回答説:“元定統兵失律,遇到危難苟且偷生,既不能以死殉節,哪裏還用得着這樣做!再説,元定對於我國,如同牛之一
,有什麼幫助和損失呢!我國的和議,當初並沒有涉及這個。”陳宣帝就不説什麼了。杜杲回國時,到了石頭城。陳宣帝又派人對杜杲説“:若想南北聯合,共同對付齊國,周國能把樊城、鄧州給我國,方可表示誠意。”杜杲答道:“南北聯合對付齊國,難道只是有利於我國?如果一定想得到城鎮的話,應該從齊國那裏得。先索要漢南之地再談聯合,我是不敢聽從的。”回國後,任司倉中大夫,又出使於陳國。
杜杲有辭令辯才,悉談判之事,前後數次奉命出使陳國,陳國的人都不能讓他屈服,陳宣帝非常敬佩他。那時元定已經死了,陳國就按照禮儀送還開府賀拔華和元定的棺柩,杜杲接受後護送回國。授官河東郡守,升任温州刺史,賜爵義興縣伯。大象元年(579),入京任御正中大夫,又一次出使陳國。二年,任申州刺史,加開府儀同大將軍,晉爵位為侯。任同州刺史。
隋開皇元年(581),任命杜杲為同州總管,晉爵位為公。很快又升任工部尚書。二年,任西南道行台兵部尚書。不久就因病而死。
宗懍字元懍,南陽涅陽人。八世祖宗承,永嘉之亂時,討伐陳有功,封為紫陽縣侯,授宜都郡守之職。死於任上。宗氏子孫因此居於江陵。父親宗高之,梁時任山陰令。
宗懍自幼聰明,喜愛讀書,晝夜不知疲倦,一説話就引用前人故事,鄉里都稱他是“小兒學士”梁大同六年(540),舉秀才,因為沒有趕上南北二宮元旦正會,依例不能對策。梁元帝出鎮荊州,對長史劉之遴説:“你們家鄉多才幹之士,替我舉薦一個有情意的少年。”之遴舉薦宗懍,當天就引見給梁元帝,令兼任記室。曾經夜晚被召至元帝府,奉命撰寫《龍川廟碑》,一夜之間就寫好了。天亮呈
給梁元帝,梁元帝大加讚美。宗懍後歷任臨汝、建城、廣晉三個縣的縣令。逢母喪,辭職守孝,一哭就吐血,二十天內,哭死而又甦醒的情況就有三次。每天早上,都有數千只鳥聚集在他家的草房上,宗懍一哭,它們就飛來,哭聲一停,羣鳥就飛去。當時的人認為這是宗懍的孝行
動了羣鳥,所以才有這種情況。
梁元帝即位,提升宗懍為尚書侍郎,封爵信安縣侯,多次升遷至吏部尚書。宗懍父宗高之先任南台書侍御史,觸犯了律令。宗懍希望開釋父罪,而自己願意終身以菜為食。宗高之後來辨明無罪,所以宗懍就一直以菜為食,受到鄉人的稱讚。宗懍在元帝府,府中的人多説宗懍這樣做是裝出來的。到了這個時候,宗懍便大食魚,國子祭酒沛國人劉。。責備他説:“我本來只知道你不忠,但還認為你孝。如今你這樣做就是忠孝都沒有了。”宗懍不能回答。宗懍學問淵博,很有文采,從來不曾稱讚過什麼人,因此朋友很少。
當初,平定侯景之後,梁元帝想遷都建鄴,只有宗懍勸元帝都渚宮,這是因為他的家鄉在荊州的緣故。等到江陵平定,宗懍與王褒等進入關中。周文帝因為宗懍是江南有名的人物,十分尊重他。周孝閔帝即位,任命宗懍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明帝即位,宗懍又與王褒等人在麟趾殿刊定各種書籍,多次承蒙皇帝賜宴。保定年間去世。有文集二十卷傳後世。
劉璠字寶義,沛國人。六世祖劉。永嘉之亂中遷居廣陵。父劉臧,
格耿直,志向篤誠,愛好學習,以孝行聞名鄉里。出仕梁朝,任著作郎。
劉璠九歲時死了父親,居喪合乎禮義。自幼喜愛讀書,很會寫文章。十七歲時,就深得上黃侯蕭曄的器重。范陽人張綰,梁朝宮室的外戚,才華出眾,富於辯才,為當世所推崇。因為蕭曄身份高貴,張綰也藉助蕭曄的名望。劉璠年少還未出仕,自恃有才而逞才使氣,不甘居張綰之下。張綰曾於新渝侯宅第,藉着酒力辱罵京兆尹杜杲“:寒士不遜。”劉璠正言厲地説“:在座的各位誰不是寒士?”劉璠的本意是説張綰,而蕭曄認為是説他的,便有不悦之
。劉璠道:“哪一個王門不能混得個座位!”就拂衣而去。蕭曄急忙向他道歉,劉璠這才沒有走。後來隨蕭曄到淮南,劉璠的母親病在建康,劉璠不知道這件事。有一天,忽然渾身疼痛起來,不大一會,家中信息傳來,説他的母親病了。劉璠當即哀號上道,死而復甦。正當他渾身疼痛的時候,就是母親病逝之
。守喪期間,哀毀損身,因此而
受風寒。服喪滿後一年,還需要拄着木杖才能起身。蕭曄死於毗陵,原來的部屬多四散而去。劉璠一個人扶蕭曄的靈柩回京城,安葬後才走。梁簡文帝此時為東宮太子,平常就很看重蕭曄,那些不送靈柩的人多被彈劾指責,只有劉璠一個受到獎賞。任命劉璠為王國常侍,不是劉璠所喜好的。
劉璠少年時慷慨有大志,喜好功名,想建功立業於邊庭,對平平穩穩地晉升不興趣。適逢宜豐侯蕭修出任北徐州刺史,劉璠即自請為其輕車府主簿,兼任記室參軍。蕭修任梁州刺史,劉璠又請為中記室,補任華陽太守。逢侯景渡江,梁朝大亂,蕭修認為劉璠有才幹謀略,十分信任他並委以重任。這時,寇虜四起,國家沒有安定,劉璠慨然賦詩以言其志。其詩末章雲“:隨會平王室,夷吾匡羈功。虛簿無時用,徒然慕昔風。”蕭修成立府署,設置僚屬,任命劉璠為諮議參軍,仍兼記室。梁元帝即位,授劉璠樹功將軍、鎮西府諮議參軍之職,賜書説:“鄧禹文學之士,尚且執戈從軍;葛洪本是書生,尚談破賊之事。前賢不遠,對你寄予很大希望。”不久,元帝就讓蕭修繼承鄱陽的封地,並且任命為雍州刺史,又任命劉璠為蕭修平北府司馬。
武陵王蕭紀自立於蜀,任命劉璠為中書侍郎。遣使召劉璠至,使者往返八次,劉璠才來到西蜀。蕭紀又任命劉璠為黃門侍郎,令長史劉孝勝安排心腹之人,讓畫師畫《陳平渡河歸漢圖》送給劉璠。劉璠苦苦請求東還,中記室韋登私下對他説:“殿下寬忍而又留有遺憾,你若是不留下來,將要招致大禍。如果派人在葭萌關阻截你,那麼你就要完了。不如共圖大計,使身名都有好處!”劉璠正説“:你想婉言勸阻我嗎?我與府侯的名分禮義已定,豈能因榮辱安危而改變我的心呢!大丈夫立志,應當為其志而死生。殿下剛剛施大義於天下,終不會
迫我一個人吧。”蕭紀知道劉璠不能為己所用,就贈他許多東西送他走了。臨別時,蕭紀又解下佩刀贈給劉璠,説:“但願你見到刀能想起我。”劉璠説:“怎敢不奉揚您的威靈,剪除
佞。”蕭紀於是派遣使者拜蕭修為益州刺史,封爵隨郡王,任命劉璠為隨郡王府長史,加官蜀郡太守。
劉璠辭還,至白馬西邊,適逢達奚武的軍隊已到了南鄭,劉璠入城不得,就投降了達奚武。周文帝往就聽説過劉璠的大名,事先告戒達奚武:“不要傷害了劉璠。”所以,達奚武先令劉璠赴京見周文帝。周文帝和劉璠一見如故,對僕
申徽説“:劉璠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即使是古人也比不過他!”申徽説“:晉人消滅吳國,利在於陸遜、陸抗。您今
平梁漢,得到了劉璠。”這時,南鄭守軍還在堅守,達奚武請求屠城,周文帝準備答應達奚武之請,命他僅保全蕭修一家人而已。劉璠上朝求情,周文帝惱怒劉璠多事,不答應他的請求。劉璠哭訴着堅意求情,過了一個時辰還不退下。柳仲禮侍立在旁,説:“此人真是貞烈之士!”周文帝既已答應蕭修投降,又准許他回國。可是蕭修到長安幾個月了,還沒有讓他回國。劉璠因此宴請周文帝,周文帝説:“古人誰和我能比?”劉璠説:“我常常以為您是蓋世英明之主,成湯和周武王都趕不上您。今
看來,真是連齊桓、晉文也比不過。”周文帝説:“我即便不能和成湯、周武相比,也希望能與伊尹、周公相匹敵,怎麼會連齊桓、晉文都不如呢?”劉璠回答道:“齊桓存三亡之國,晉文公伐原不失信義。”話未説完,周文帝撫掌説:“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
將我啊!”當即命令遣返蕭修。蕭修請求和劉璠一起回國,周文帝沒有答應。任命劉璠為中外府記室,升任黃門侍郎、儀同三司。曾經卧病在家,對雪而生
慨,於是就作《雪賦》寄託心志。當初,蕭修在漢中給蕭紀的書信,以及《答西魏書》、《移襄陽文》,都是劉璠寫的。
周明帝初年,授內史中大夫,掌管詔書。很快即封爵平陽縣子。任職清白簡亮,與世俗不合,貶為同和郡守。劉璠善於安撫防禦,任職不到一年,羌將投降歸附者多達五百餘家。前後幾任郡守多為自己經營,收羅財產,只有劉璠一絲一毫也沒有取。子子女都隨羌人風俗,吃麥子,穿
皮,始終不改。洮陽、洪和二郡的羌族人常常越境到劉璠處,請劉璠審理訟案。蔡公宇文廣其時鎮守隴右,嘉獎劉璠理政有方。後來,宇文廣出鎮陝州,想讓劉璠跟隨他去陝州,羌人願意跟劉璠去陝州的人有七百人,聽説這件事的人都讚歎驚奇不已。陳公宇文純鎮守隴右,引拔劉璠為總管府司錄,十分敬重他。死於官任。著有《梁典》三十卷,有文集二十卷,並行於世。
劉行本,劉璠兄之子。其父瞔,任職於梁朝,為官清正。行本初任武陵王國常侍。後遇蕭修以梁州北附於周朝,遂與叔父劉。。一起歸順周朝,寓居在新豐。常常把誦讀書籍作為自己的事情,力旺盛,不知疲憊,雖然缺吃少穿,亦怡然自得。
情剛烈,志向堅定不移。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用為中外府記室。武帝親自執政,劉行本轉任御中正中士,兼領起居注。
屢屢升遷至掌朝下大夫。周朝舊例,天子駕臨宮殿,掌朝主管筆墨紙硯,端到御座邊,由承御大夫進取。到行本任掌朝,準備將筆呈遞給皇帝,承御大夫又要來取。行本高聲道“:不能拿筆去!”武帝吃驚地看着,問他為何這樣,行本答道“:我聽説設官分職,各有各的職責範圍。我既然不能佩帶承御之刀,承御怎麼能來取我的筆呢?”武帝説“:有道理。”於是就命令二司各行其職。
及宣帝繼位,多有失德之事,行本直言切諫忤旨,貶出京城任河內太守。尉遲迥發動叛亂,進攻懷州,行本率領屬下抵抗。升任儀同,賜爵文安縣子。
隋文帝登基,行本官任諫議大夫,檢校中書侍郎。文帝曾憎恨一名郎官,令人在殿前痛笞。行本進諫説“:此人平清正,他的過錯又小。”文帝不予理睬。行本鄭重走上前説“:陛下不認為為臣不肖,令臣侍在左右。臣之言若説得對,陛下怎能不聽?臣之言若不對,應當使之歸於正理,怎麼能夠輕視臣子而不予理睬呢?臣子所説的不是個人的事情!”於是把手板扔在地上就退朝了。文帝收斂怒容向行本道歉,就原諒了那個受笞的郎官。
此時天下大同,四夷歸附,行本因項羌人封疆很近,到了最後才歸服,上表彈劾羌人使者“:臣聽説南蠻聽從校尉的統治,西域仰敬都護的威名。等到看見西羌,鼠竊狗盜,父不父,子不子,君臣沒有分別,四夷之人,西羌最為低下。不省悟維繫他們的惠心,哪裏知道天朝含養的恩德,兇狠殘暴,背離正統。羌人使者新近才至,請求
付推科論罪。”文帝認為行本志向不凡。雍州別駕元肇對文帝説“:有一個州吏,接受了別人送給他的二百文錢,按律令打一百杖。然而,臣剛到雍州時就和他有約定。這個州吏故意違反,請求加徒刑一年。”行本駁斥他説:“律令的實行,是為了闡明皇上的詔令。如今元肇竟然敢於重視他的教命,輕視法令,損法以取威,不是人臣應有之禮。”文帝嘉獎行本,賜給他絹一百匹。
行本升任太子左庶子,和從前一樣領書侍御史。皇太子虛心敬畏他。這時唐令則任左庶子,太子過分親近唐令則,經常讓他教授宮女唱歌。行本責備唐令則説“:庶子之職,應當引導太子走正道,為何讓他沉溺於房帷之間呢!”令則非常慚愧,卻不能改正。這時,沛國人劉臻、平原人明克讓、河南人陸等人都因文采出眾而受到太子的寵愛。行本對唐令則不能調教維護太子甚為惱怒,常常對三人説“:你們要讀正經之書。”左衞率長史夏侯福受到太子的親暱,曾經在閣房裏和太子嬉戲。夏侯福大笑,聲音傳到外面。行本這時在閣外聽到了,等夏侯福出來,指責他道:“你是何等小人,敢褻慢太子!”於是就把夏侯福
給執法人審問。太子為他求情,才把他放了。太子曾經得到一匹好馬,令夏侯福騎出來看看。太子非常高興,就想讓行本再騎一騎。行本正
道“:皇上把我放在庶子的位子上,是想讓我輔導殿下走正道,不是讓殿下戲耍着玩的。”太子甚為慚愧,就放棄了這種念頭。
又以本官領大興令,權貴忌憚他行事剛正,沒有人敢上他的門。因此請託之路斷絕了,吏人頗為懷念他。不久,卒於官任,文帝非常傷心和惋惜。到了太子被廢,文帝説:“可悲啊!假如劉行本還活着,太子楊勇不至於到這個地步!”行本沒有兒子。
柳遐字子癉,河東解人,宋太尉元景的從孫。祖父柳叔珍,官任義陽內史,事蹟見《南史》。父柳季遠,梁朝時任宜都太守。
柳遐自幼豪超俗,神采嶷然,小小的年紀就有成年人的氣量。十分喜愛文學,做事都符合規矩。他的伯父柳慶遠特別器重他,對他説:“我昔
侍奉伯父太尉公,伯父曾對我説:‘我昨夜夢見你登上一座高大壯麗的樓房,我把座席
給了你。你
後名望官位必定顯要,遺憾的是我見不到了。’我往
也曾白天稍稍睡一會兒,又夢見將往
得到的座席還贈給你。你的官位應當能夠趕得上我。你一定要好好努力,以應吉祥之兆。”梁西昌侯蕭藻鎮守雍州時,柳遐才十二歲,他按老百姓的禮節謁見西昌侯,風度儀態端莊嚴肅,進退高雅。蕭藻很欣賞他,讓手下的人踩住他的衣襟,想借此看看他的反映。柳遐慢慢地朝前走了一點,
本不回頭來看。出仕梁朝,不久升任尚書功論郎。陳郡人謝舉此時任尚書僕
,傳喚柳遐來
談,非常欣賞他,回頭對人説“:江漢的英才俊傑在這裏見到了。”岳陽王蕭鮞在襄陽秉承皇帝的旨意,授予柳遐吏部郎之職,賜爵號聞喜公。不久又晉升為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及蕭鮞在江陵稱帝,舉襄陽以歸附北朝,柳遐向蕭鮞辭別道:“陛下中興盛業,雄居於古楚之地。臣昔
幸會陛下,早授官位,按理應該以身許國,以求有始有終。自從晉朝南遷,臣宗族隨遷的少,從祖太尉、世父儀同、從父司空,都是職位高聲望大,就在金陵安下家來。只留下臣之先人獨守家園,曾經告誡臣等,不要違背先人之志。如今襄陽既然已經入於北朝,臣若陪從陛下,進則無益於行程,退則有違先人的意思。”蕭鮞嘉許他的志向,就答應了他。柳遐因此留在家鄉,埋頭經籍,自得其樂。
周文帝、明帝頻頻徵召,柳遐因疾病堅辭不受。及蕭鮞死,柳遐甚為哀痛,按照舊臣的禮儀服喪。保定年間,朝廷再次徵召,柳遐這時才入朝,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霍州刺史之職。柳遐訓導人務必先施以德,施德再三而不聽從命令的,才稍加貶斥,只是讓人知道羞恥而已。他的部下受到染而服其化,不再做什麼錯事,都説:“我們的長官這樣仁慈施惠,怎麼能夠欺騙他呢!”柳遐死後,贈金、安二州刺史。
柳遐有非常人所及的德行。當初任州主簿時,其父親死在揚州,柳遐自襄陽奔喪,六天到達,一路悲哀過度,形貌損毀,人們都認不出來了。後來奉父親靈柩西歸,中忽起大風,舟中的人相顧失
。柳遐抱着棺木悲號慟哭,向天訴説哀告,很快風止
靜。他的母親
間曾生有毒瘡,醫生説:“這種病沒有什麼辦法可治,只有找人
瘡中的膿水,或許可以希望減輕點疼痛。”聲音未落,柳遐就
起來,過了十來天慢慢地痊癒了。人們都認為這是柳遐的孝行
動了神靈的緣故。柳遐
格温和寬厚,喜怒不形於
。弘揚獎勵名教,從來不論人之過。特別樂善好施,家中無多餘的錢財。臨終囑咐薄葬,其子輩遵囑而行。有十個兒子,柳靖、柳莊最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