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終於討回了一點面子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韓匡嗣不以為然,他説,如果用的詐降之計,怎麼會獻上這麼多的糧草?

“兵法上説:將取之,必先予之。”耶律休哥似乎不買韓匡嗣的賬,意思是問,你懂兵法嗎?

“我軍鋭氣正盛,殺敗宋師數十萬之眾,已經是先聲奪人。宋軍猶如驚弓之鳥,聞風喪膽。得知我軍再來,怎得不驚?我想,他們是真心投降。”韓匡嗣手一揮,説“即使是詐降,又能怎麼樣,難道怕了不成?”耶律休哥見韓匡嗣不聽勸告,只得退了中軍帳,命令自己所部兵士不得輕舉妄動,沒有他的命令,誰也不得擅動一兵一卒。

韓匡嗣則與耶律沙整頓兵馬,準備次入城受降。

劉廷翰得到使者回報,立即分撥軍馬:李漢瓊率兵一萬,埋伏城東,阻擊遼兵來路;崔彥進率兵一萬,埋伏城北,截斷遼兵去途;他自己親自率兵一萬,埋伏在城西,專待遼兵到來,再約邊將崔翰、趙延進連夜發兵前來助戰。

第二天,遼帥韓匡嗣率領前軍,耶律沙率後軍,大搖大擺地向鎮州進發。走近城外,見城門大開,並無一人把守。韓匡嗣不知是計,望着空空的城樓,高興地對耶律沙道:“劉延翰昨天約定今獻城歸降,怎麼就逃之夭夭,留一座空城與我們呢?”耶律沙總算還有一點見識,慌忙説道:“元帥,情況恐怕有些不妙啊!宋軍不是棄城逃韓匡嗣舉目四下一看,也覺得有些不對勁,慌忙命令撤軍。話猶未了,猛聽得轟轟轟三聲炮響,直震得山搖地動,膽戰心驚,炮響過後,城西殺出劉廷翰,城東殺出李漢瓊。

韓匡嗣情知中計,勒轉馬頭便走,前隊遼兵見主帥勒馬回頭,一齊調轉馬頭往回奔。耶律沙率領的後隊,也被前軍衝亂了陣腳,遏不住,只好跟着後撤。忽然炮聲又響,崔彥進抄後路殺出,截住了遼兵去路。

遼兵腹背受敵,頓時成了沒頭的蒼蠅,只想找條路,殺出重圍。不料宋將崔翰、趙延進又率兵前來增援,將遼兵團團圍住。韓匡嗣、耶律沙帶領遼兵,左衝右突,無奈四面八方都是宋軍,宋軍圍住遼兵後,並不上前廝殺,就像貓戲老鼠一樣,輪番向遼兵箭,眼見得遼走,恐怕是設了埋伏,我們中計了。”邦士卒紛紛落馬,傷亡無數。

韓匡嗣仰天長嘆,説不聽耶律休哥的忠告,果然中了宋兵的詐降之計。

正在危急萬分,忽見一員遼將刀躍馬,帶領一隊鋭之師從北面殺進重圍。韓匡嗣一看大旗,知道是耶律休哥到了,連忙合兵一處,突出重圍。

原來,耶律休哥見韓匡嗣不聽勸告,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暗自命令自己的部下,整裝待發,並派數名探子跟在前軍後面,隨時打探消息。當得知前軍中了埋伏後,立即率領所部鋭之師衝入重圍,救出韓匡嗣、耶律沙。宋軍追了一程,見遼兵已經去遠,鳴金收兵。

此一戰,宋軍奪得輜重無數,比前送給遼兵的糧草還要多得多。

3、楊家將夜踹遼營趙炅在京師得此捷報,自然是高興,但又擔心遼軍報復,對羣臣説:“遼兵進犯鎮州,大敗而歸,將來必然移師他處。朕看代州一帶最為重要,必須派良將前去把守,才可保得城池不失。”大臣們也都贊成趙炅的看法,建議選良將前去鎮守代州,以防萬一。

趙炅立即想起在高梁河救了他一命的楊業。他認為楊業久據太原,對北方的情況悉,且智勇雙全,足堪大任。於是,立即傳召楊業,命楊業為代州刺史,駐守代州,以防遼兵入侵。

楊業領了聖旨,帶了兩個兒子楊延玉、楊延昭,立即趕往代州赴任。

楊延昭就是那個被趙炅誇為虎父無犬子的楊延朗,隨父降宋以後,受職供奉官,改名楊延昭。楊業有七個兒子,他最喜歡楊延昭,經常對大家説,昭兒最像我。所以,每次出師,他都要帶上楊延昭。

楊業帶領兩個兒子趕到代州,當時已是隆冬季節,雖然天寒地凍,楊業仍然不敢怠慢,親自率領軍民修築城牆,以防敵人來犯。

轉眼已是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冬去回,暖風吹綠了原野。

遼主見暖花開,又是行軍打仗的好時機,想到上年兵發鎮州,偷雞不成反蝕了把米,一直耿耿於懷,又想興兵南犯,做一些偷雞摸狗的勾當。吃一次虧,賣一次乖,這一次,他避開鎮州,將南侵的地點選在雁門關。他哪裏知道,大宋君臣已料到這一招,早就派遣楊業父子到雁門關守株待兔了。

遼國宰相耶律沙和大將耶律斜軫率領十萬遼兵,浩浩蕩蕩,直雁門關。

上一页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