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萬里長征南極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惡劣的天氣和自然條件,使考察隊的行進速度大受影響,有時一天只能前進兩三公里。因此通過南極半島的時間要比預定計劃慢得多。而這次橫穿南極的最後一段路線將經過氣温最低的“寒極”地帶。為避免在南極的寒季(每年4月至10月)通過這一地帶,遇到特別低温而使整個計劃失敗,必須採取措施把耽誤的時間追趕回來。考察隊經與設在智利蓬塔阿雷納斯的大本營和在法國、美國的協調辦公室聯繫,最後決定把雪橇的運載重量減到最低限度,把一切能扔的物品,包括備用的帳篷、睡袋、甚至替換的內衣及部分科學儀器全都扔掉,輕裝前進,務必趕在寒季到來前抵達目的地。

10月中旬,考察隊到達雷克斯山區,在接近賽普爾時,氣温低達零下35到40攝氏度。從東邊刮來的極地大風正好面撲向東進的考察隊員,刺骨鑽心,難以忍受。

一天下來,隊員們的臉都腫了,每個人都有凍傷。6人中只有秦大河戴眼鏡,臉部無法包嚴,金屬鏡架又特別涼,回而傷得比別人更重,尤其是鼻樑和眼皮處總是舊傷未好,又添新傷。有段時間他乾脆不戴眼鏡,只戴防風鏡,可這樣又看不清前面的人和路。後來他乾脆從身上穿着的特製絨褲上剪下一塊用來包在臉上。這種材料既可擋風,又不妨礙呼。每天晚上把它取下時,上面都結有一大塊冰。南極的風可怕,這是考察隊員們的一致看法。當我問到秦大河這次橫穿南極考察中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説:“風,南極的風實在太厲害了。”順利過極點考察隊11月7到達愛國者丘陵,走完了第一段2100公里的艱難路程。這個時間比預定計劃晚了25天。秦大河和其他隊員一樣,雖然十分疲勞,但決心接受新的挑戰,爭取時間,及時到達極點。他們確定了無論如何要在40天內趕到極點的“絕對目標”。

11月10,考察隊重新踏上征途。暴風雪仍然是那樣無情。雖然暖季已經開始,但最高氣温也只有零下27攝氏度。最低温度則低達零下40攝氏度。考察隊員們知道,現在需要的是搶時間。秦大河同隊友們帶着凍傷,天天着風雪嚴寒,以英勇頑強,一往無前的神向極點進。結果,他們在12月12就勝利到達極點,32天時間完成了1200公里的路程,比原定的40天時間縮短了8天。

到達極點,表明考察隊已取得了初步勝利。而且追回了在南極半島失去的時間,使完成橫穿任務的前景更為樂觀。

12月15,考察隊從極點開始向蘇聯東方站進發。從極點到東方站這一帶一直被視為“不可接近的區”,過去從未有人徒步經過這裏。1959年至1960年暖季,蘇聯曾派一支機械化考察隊進入該地區。他們的結論是這裏氣温太低、雪太鬆軟,如徒步進去,很可能有進無出。東方站的温度平均在零下50攝氏度左右,還曾記錄到零下89。9攝氏度的絕對最低氣温。被稱為世界之“寒極”。但是考察隊的隊員們並未被嚇倒,他們加快步伐,兼程前進,僅用35天就走完了1400多公里的路程,於1990年1月18到達了東方站,平均每天行程40公里。他們的勝利向世界宣佈:“不可接近的地區”是可以接近的。

抱病上征途秦大河在考察隊負責採集冰雪樣品等科學考察項目。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考察隊員們每天早晨5點半起牀,8點鐘出發,有時一天要滑雪9到10個小時,僅在中午吃飯時停留半個小時。下午宿營時,還要忙於搭帳篷、做晚飯、餵狗、準備第二天的食物。大河説,一天下來,往往疲力盡,此時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人把飯做好,可以吃了就睡。但是,正是在每天這疲勞不堪的時候,他得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去挖雪坑,採集樣品,觀察雪的剖面變化等。考察隊從南極半島出發後,他一直堅持採樣、觀測和記錄。他所採集的雪樣將被送往中國、美國和法國的實驗室進行氧、氫、同位素比率、痕量元素和化學成分的分析,以期建立某些元素的同位素與氣候之間的經驗關係式的數學模型。通過這些研究,有可能瞭解地球氣候與環境近幾萬年來的變遷情況,從而掌握其今後演變的方向。

考察隊離開極點後,進入“不可接近地區”。這對秦大河來説,可是個絕無僅有的好機會。因為在這裏採集雪樣最為理想,雪樣未受任何污染和干擾,是非常珍貴的研究資料。他決定好好幹一場。

12月18,考察隊來到極點以東約500公里的地方。秦大河不顧勞累,一口氣挖了個兩米半深的雪坑,開始進行觀測、採樣。由於採集雪樣要避免污染,人手不宜多,所以他一直一個人幹。他全神貫注地在坑裏連續工作了七八個小時,早把寒冷、疲倦置之度外。可是,當他工作完畢時,他已經全身發軟、毫無力氣了。英國隊員薩默斯把他拉出雪坑。當夜他就開始發燒。第二天,隊友們提出應該就地休息,但大河沒有同意。他想到,這裏是從未有人涉足的危險地區,如遇到惡劣天氣,停一天也許就會耽誤10天,影響整個考察計劃的完成,因此無論如何也要堅持繼續前進。

於是,他雖然發着燒,仍咬緊牙關,跟着隊友們上了路。

途中,隊友們多次勸大河休息。但他表示,考察隊規定每天走滿20英里(合32公里)的任務必須完成,否則他就不休息。走到18英里時,他實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把帶掛在雪橇上讓狗拖着走。最後,即使這樣他也已無力站住,終於身不由己地倒下了。此時,考察隊當天的行程已達23。3英里。大河終於同意休息。一夜過後,他的燒退了。早晨他又和平時一樣,踏上滑雪板,繼續向東進發。在抵達東方站之前,他又挖了一個兩米半深的雪坑,採集了大量雪樣。從極點到東方站途中,他還對氣象進行了觀測,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次測量氣温、風速等,取得了寶貴的氣象資料。

低温與飢餓從東方站到南極大陸東部的蘇聯和平站,是這次橫穿南極的最後一段路程。這個地區的氣温低,寒季比南極其他地區來得早。考察隊1月18抵達東方站時,氣温約為零下40攝氏度。而兩週後抵達蘇聯共青團站附近時,氣温更降至零下49攝氏度,是這次考察隊橫穿征途中所遇到的最低氣温。

6名考察隊員晚上分成三組休息,每兩人一頂帳篷。帳篷內使用高純度白汽油取暖和做飯。當野外温度為零下25攝氏度時,帳篷裏的温度可保持在零下2度左右。但外面氣温如下降到零下40攝氏度,則帳篷裏就只有零下10攝氏度。在這種情況下,早上睡醒後起牀都十分困難,10個手指無法伸直,只能一個一個慢慢掰開。我見到大河時,他的10個手指頭還都仍處於麻木狀態,他説,大概還要二三個月才能完全恢復正常。

在探險考察過程中,隊員們因為每天要在低温條件下長時間滑雪,所以體力消耗特別大。途中吃的主要是一種壓縮乾糧,熱量很豐富。按規定,每人每天必須保證6000大卡的熱量。但隊員們還是常常會產生一種特有的飢餓。在遇到特別低温時,這種飢餓就更加明顯。大河説,那時肚子就像是填不滿的無底。他一頓飯可以吃4塊牛排,重1/4磅一塊的黃油一次就得吃一塊半,酪也是大塊大塊地往嘴裏送。可儘管如此,還總覺得餓。肚子吃飽了,心裏還想吃。回想起來,自己都到很好笑。

最後的衝刺為避免在低温地區遇到過低的氣温而使橫穿南極計劃受挫,考察隊加速前進。

隊員們和狗拉雪橇都在以每天40公里的速度向東滑行,位幹印度洋之濱的目的地越來越近。2月14,越過蘇聯少先隊站後,地勢驟然下降:考察隊開始向海邊邁進了。

隊員們已能覺到海洋的影響,氣温也在上升。但是,在南極半島曾遇到過的那種暴風雪和冰川裂隙又隨之而來。風雪加的天氣,高低不平的冰面,縱橫錯的裂隙,似乎都在喚起考察隊員們的回憶,想讓他們把南極的這一切都永遠銘記在心。

離目的地和平站還有26公里,只剩一天的路程了。在這最後時刻,突然發生了驚險的事情:本隊員舟津圭三失蹤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使他無法辨別帳篷的位置而失了方向。隊友們着急地找了他一夜,直至第二天清早才發現他。他像那些狼狗一樣,在自己身上蓋了一層雪來保温,在野外度過了一夜,幸好沒有凍壞。

大家都鬆了口氣。這時,再也沒有什麼障礙能夠阻擋這支國際考察隊了。6名隊員經過最後一天的衝刺後,終於走完了全長5986公里的路程(預測距離為6300公里),於1990年3月3當地時間下午7點10分安全抵達這次橫穿南極活動的目的地——蘇聯和平站,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南極大陸上的“萬里長征”。秦大河與5位隊友一個個象徵地通過了寫着“終點”字樣的橫幅。英雄們勝利的消息通過衞星立即傳遍了全世界。一曲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凱歌響徹全球。

“我是普通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極,與險惡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頑強搏鬥200多天,行程逾萬里,其艱險程度可想而知。考察隊的隊員們在巴黎向各界介紹他們橫穿南極經過的時候,都毫不諱言地承認,這次考察“太艱苦了”。考察隊隊長、法國醫生讓。路易。艾蒂安在談到考察隊的艱難遭遇時,動得幾乎下了眼淚,説不出話來。

奏大河説,這次橫穿南極,更多地是靠毅力完成的,而不是靠體力完成的。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由於出發前訓練時間短,他遇到的困難比別人大;因負責科學考察項目,他要比別人做更多的工作。但是這些對他來説都算不得什麼。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參加橫穿南極考察,總要作出犧牲。在橫穿南極的7個多月裏,他的體重從原來的82公斤減輕到69公斤,臉上凍傷的痕跡很久未能消退…他確實是憑着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克服了無數困難,才勝利完成這次考察任務的。

橫穿南極考察結束後,見到秦大河的人都稱他為“勇士”、“英雄”,但大河卻表示:“我是個普普通通的人,不是什麼英雄。我參加這次活動不是為名為利,而只是想通過考察儘可能多蒐集有價值的科學資料,為我國和世界的南極研究工作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這次橫穿南極途中,他一共採集了800多瓶雪樣,獲得了大量有關南極冰川和氣象的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對於我國今後的南極研究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他説,中國在南極研究方面已有較好的基礎,但還應該作出更大的努力,使我們中國人在國際南極冰川研究這個舞台上也能拿出一些權威的成果來,走在世界這一研究領域的前沿。

秦大河為能參加這次南極考察而自豪。他曾多次表示,他參加這個考察隊不僅代表中國,也代表海外所有的華人,代表着發展中國家。他用自己的傑出行動證明,他這個代表是當之無愧的。他受到了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