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無人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可可西里科學考察記趙軍馮祚建在我國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的西部,有一條綿延千里、山勢雄偉的可可西里山脈。山脈的周圍有個遼闊的地區,叫可可西里地區。它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面積約23。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一塊無人區。這裏空氣稀薄,氣候寒冷多變,自然條件極端惡劣,被稱為“人類區”。

近百年來,這樣一塊未被人類認識的寶地,曾經引了一些中外科學家去探險和考察,但終因自然條件嚴酷而未能如願。這便使可可西里地區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它的自然條件到底有多麼惡劣?山上有什麼生物?它們不怕嚴寒嗎?

1990年5月,中國科學院派出了一支由68人組成的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該地區進行了3個月的探險考察活動。通過艱苦的努力,考察隊掌握了該地區的地質、動植物、冰川、凍土、自然地理等20多個項目的第一手資料,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歷盡了艱辛,飽嘗了酸甜苦辣各種滋味。

大家都成了“醉漢”考察隊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惡劣的高原環境。平均海拔4800多米的可可西里地區,空氣稀薄、氣候寒冷,天氣變化無常,剛才還是陽光絢麗,頃刻間會漫天大雪,轉眼又是晴空。為了適應這一惡劣環境,使考察工作順利進行,考察隊在崑崙山口附近海拔4350米的西大灘安營紮寨,暫時停止前進。

此時已是初夏。與早已暖花開的低海拔地區相比,這裏卻是另外一個世界。

漫天飛舞的雪花,巍峨拔的崑崙雪峯和玉龍般的冰川,呈現出一派冬天的景

只有營地旁平緩的坡地上零星生長的植物葉和開放的小花,才使這裏顯出一絲意。

夜幕降臨了,狂風大作,寒風刺骨,隊員們都穿上了厚厚的鴨絨衣褲,蜷縮在帳篷裏,體驗着從未嘗到過的寒冷。

然而,給隊員們帶來最大麻煩的,不是嚴寒,而是高山反應。

負責運輸給養的是8名解放軍戰士。這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們,走幾步便要大口大口地氣;晚上鑽睡袋時,中途必須進行一次大氣才能進去,就連靴也要上一陣。他們活動起來,頭重腳輕像個“醉漢”。劇烈的頭痛,使他們彷彿生了一場大病。

科學家李樹德,這位長期在青藏高原從事科學考察的老隊員也難逃厄運,得了高山反應不完全適應症,被送到格爾木治療。

不僅是人,就連汽車也患了“高山反應症”,走幾里,水箱裏的水就開了,這時必須及時換水。80馬力的吉普車,只有五六十馬力了。

在整個考察過程中,高山生理學家對考察隊68人的身體進行了觀察,收集了2萬多個數據。統計結果表明,75%的人有高山反應,40%的人出現輕度血,10%的人出現了蛋白。這些數據是研究高山生理的寶貴資料。

人推着車走6月3,適應了高原環境的隊員們,向着第二個考察目標——可可西里的南緣格拉丹東進發了,這裏有萬里長江之源——沱沱河。

進入山谷深處,河谷兩旁的沼澤地越來越多。經驗豐富的老司機何大勝,曾兩次駕車運送長江漂隊進入格拉丹東,此刻他駕駛着六輪越野卡車,在車隊最前面開闢道路。

一路上,天氣變化無常,晴朗的天空轉眼間下起了大雪,攪得天地之間一片茫,頻頻陷車。考察隊沒有按時到達格拉丹東。

考察隊在格拉丹東遇到了連降雪。隊員們克服困難,在冰雪中努力工作。但幾天過去了,仍不見雪停。為了不被困在格拉丹東,考察隊組織了一支小分隊,攜帶簡單的行裝,分乘兩輛越野卡車和兩輛吉普車,冒雪西進。

厚厚的積雪使司機無法看清前面的道路,分不清哪兒有泥坑,哪兒有沼澤。突然,打頭的越野卡車猛地沉了一下,深深地陷進了泥中。司機加大油門,汽車在泥塘裏擠命掙扎,結果越陷越深,難以身。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