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張溥 第3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37)加其土封:增修他們的墳墓。

(38)百世之遇:百代的幸遇。

(39)户牖(yǒu):指家裏。户,門。牖,窗。

(40)隸使之:當作僕隸一樣差使他們。隸,名詞用作狀語,像對待奴僕那樣。

(41)屈:使屈身,傾倒。

(42)扼腕墓道:用手握腕,表示情緒動、振奮或惋惜。

(43)明死生之大:表明死生的重大意義。

(44)匹夫:指平民,這裏指五義士。社稷:國家。

(45)冏(jiǒng)卿:太僕卿,官職名。因之吳公:吳默,字因之。

(46)太史:指翰林院修撰。文起文公:文震孟,字文起。

(47)孟長姚公:姚希孟,字孟長。

一、通假字古今字(5處)1.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有”同“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

“止”同“只”不過2.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3.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

“貲”同“資”資財,錢財4.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曷”通“何”5。獨五人之皦皦“皦皦”同“皎皎”名聲顯赫二、古今異義詞(10處)1.吾社之行為士先者“行為”古:兩個詞——品行+成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活動2.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私人”古:自己人,此處可譯為“黨羽”、“爪牙”今:個人3.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按”古:考查、查究今:壓住、依靠4.斷頭置城上,顏不少變。

“顏”古:臉今:的各種現象(例如紅、棕、桃紅、灰、綠、藍和白等),或使人們得以區分在大小、形狀或結構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體的視覺或知覺現象5.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非常”古:異乎尋常今:副詞,十分,很6.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視”古:比今:看7.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户牖之下“首領”古:頭顱今:借指某些集團的領導人8.吳之民方痛心焉“痛心”古:痛恨今:極度傷心9。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發憤”古:發憤怒今:決心努力10。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當道”古:當權者,文中指當地的行政長官今:路中間三、詞類活用(17處)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名詞活用為動詞,修墓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疾病,名詞活用為動詞,生病3.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先,形容詞用為名詞,先導、表率4.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聲,名詞用如動詞,伸張5.緹騎按劍而前前,方位名詞作動詞,上前6.眾不能堪,抶而僕之。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倒下7.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名詞動用,出任…巡撫8.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函,名詞動用,用盒子裝9.昂大義,蹈死不顧昂,形容詞用如動詞,動振奮10.不敢復有株治株,動詞用如名詞,株連治罪的事情11.不能容於遠近遠近,形容詞用如名詞,遠近的百姓12.贈諡褒美,顯榮於身後榮,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榮耀13.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盡,副詞用如動詞,享盡14.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隸,名詞作狀語,象奴隸一樣的15.安能屈豪傑之自動詞的使動用法,屈,使…屈身16.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記,名詞動用,作記17.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詞用如動詞,表明四、變式句(一)賓語前置(2句)1.誰為哀者?

疑問句,疑問代詞“誰”作賓語,賓語前置。按“為誰哀者?”順序譯2.鈎黨之捕遍於天下“之”是提賓標誌,按“捕鈎黨於天下遍”順序譯(二)定語後置(2句)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應按“能不易其志之縉紳”順序翻譯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四海之大(三)介詞結構後置(11句)(特別註明:只有介詞作狀語時,方可後置)1.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2.且立石於其墓之門3.中丞匿於溷藩以免4.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5.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6.不能容於遠近7.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8.贈諡美顯,榮於身後9.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10.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户牖之下11.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五、判斷句(7句)1.公之逮所由使也2.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4.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5.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非,否定判斷6.斯固百世之遇也固,副詞表判斷7.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六、被動句(5句)1.於義而死焉者也2.予猶記周公之被逮3.不能容於遠近4.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5。鈎黨之捕遍於天下七、省略句(4句)1.誰為哀者2.斷頭置城上3.昂大義4.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全文翻譯(墓中的)五個人,就是當週蓼洲先生被捕的時候,被正義所勵而死於這件事的。到了現在,本郡有聲望的士大夫們向有關當局請求,就清理已被廢除的魏忠賢生祠舊址來安葬他們;並且在他們的墓門之前豎立碑石,來表彰他們的事蹟。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這五人的死,距離現在建墓安葬,時間只不過十一個月罷了。在這十一個月當中,所有富貴人家的子弟,意氣昂,得志的人,他們因患病而死,死後埋沒不值得稱道的人,也太多了;何況鄉間沒有聲名的人呢?唯獨這五個人聲名顯赫,為什麼呢?

我還記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我們社裏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為讀書人的榜樣的人,替他伸張正義,募集錢財送他起程,哭聲震天動地。緹騎按着劍柄上前,問:“誰在為他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們打倒在地。當時以大中丞職銜作應天府巡撫的是魏忠賢的黨羽一鷺,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蘇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這時趁着他厲聲呵罵的時候,就一齊喊叫着追趕他。這位大中丞藏在廁所裏才得以逃。不久,他以蘇州人民發動暴亂的罪名向朝廷請示,追究這件事,殺了五個人,他們是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就是現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這五個人。

然而,當五個人臨刑的時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斥罵他,談笑着死去了。砍下的頭放在城頭上,臉上的神情一點也沒改變。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兩銀子,買下五個人的頭並用棺材收起來,最終與屍體合到了一起。所以現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

唉!當魏忠賢作亂的時候,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的做官的人,那麼大的中國,能有幾個呢?但這五個人生於民間,從來沒受過《詩》《書》的教誨,卻能被大義所勵,踏上死地也不回頭,又是什麼緣故呢?況且當時假託的皇帝的詔書紛紛傳出,追捕同黨的人遍於天下,終於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憤抗擊,使閹黨不敢再將我們株連治罪;魏忠賢也遲疑不決,畏懼正義,篡奪帝位的陰謀難於立刻發動,直到當今的皇上繼位,(魏忠賢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説是這五個人的功勞呀。

由此看來,那麼如今這些高官顯貴們,一旦犯罪受罰,有的人身逃走,不能被遠近的百姓所容納;也有的剪髮毀容、閉門不出,或假裝瘋狂不知逃到何處的,他們那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比起這五個人的死來,輕重的差別到底怎麼樣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義顯在朝廷,贈給他的諡號美好而光榮,在死後享受到榮耀;而這五個人也能夠修建一座大墳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經過這裏沒有不跪拜淚的,這實在是百代難得的機遇啊。不這樣的話,假使讓這五個人保全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盡享天年,人人都能夠像對待奴僕一樣使喚他們,又怎麼能讓豪傑們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發他們有志之士的悲嘆呢?所以我和我們同社的諸位先生,惋惜這墓前空有一塊石碑,就為它作了這篇碑記,也用來説明死生意義的重大,(即使)一個普通老百姓對於國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幾位有聲望的士大夫是:太僕卿吳因之公,太史文文起公,姚孟長公。

寫作特《五人墓碑記》描述了明朝末年的東林黨人和蘇州人民不畏強暴與魏忠賢之英勇鬥爭的事蹟,歌頌了其中五人“昂大義,蹈死不顧”的英雄氣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的主題思想。文章字數不多,但生動形象,人肺腑;這除了內容真實、選材典型外,尤其體現在多種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上。

一、成功地運用了記敍、議論、抒情三結合的表達方式古代的墓碑記屬於雜體,常將敍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

本文即具有這樣的特——既記錄了有關五位義士的鬥爭史實,又在議論中抒發了作者愛憎分明的強烈情。其中文章的第二部分記敍了蘇州市民為蓼洲周公伸張正義與閹黨鬥爭的始末。這一部分看似單純記敍,但我們能從中領略到作者對五位義士的敬慕熱愛之情和對閹黨的刻骨仇恨。如: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論五人鬥爭及其犧牲的意義。在議論中兼有記敍和抒情。比如記縉紳的“易志”寫閹黨的“不敢復有株治”魏忠賢的畏罪自縊,身居高爵顯位的閹黨受懲治時表現的可恥行為等等。

這樣寫既能把要記敍的人物事件代清楚,讓那些鬥爭的場面歷歷再目,使人受到染,又能把這一事件所起的作用揭示出來,以達到表彰英烈、勵後人的目的。

二、成功地運用了層層對比的手法,把人物的特點描繪得更為突出鮮明1。以“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病死,與“草野之無聞者”的就義進行對比——一個名字從此湮沒,一個卻如此光明顯耀。2。以讀詩書受古訓的縉紳,與“生於編伍之間”

“素不聞詩書之訓”的五位義士進行對比——一個易志,一個高風亮節。3。用“高爵顯位”之人不擇手段苟全命的卑劣行為,與五人從容就義進行對比——一個辱人賤行,一個仗義犧牲。運用這樣的對比手法所起的作用:一是揭示了達官貴人的種種醜態,反襯出五人大義凜然、不畏強暴、臨難不苟的高尚品格。二是為議論提供了生動有力的論據,加強了文章的染力和説服力。三是加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邏輯的力量。這三個對比,層層深入,由低層(五人與一般“富貴之子”)到中層(五人與縉紳),進而到高層(五人與高官顯爵),五義士犧牲的價值、死後產生的巨大影響等深刻意義,以“義”為核心,示了“死生之大”寫作手法:這篇文章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來加強藝術效果。第一、二兩段以“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沒不足道者”和“‘草野之無聞者”同五人“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族其所為”對比;第五段以縉紳的改變初志、趨炎附勢同五人的大義凜然、蹈死不顧對比;第四、六段以高爵顯位者一旦抵罪後的卑賤行徑同五人的英勇就義,談笑以死對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領”、“以老於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隸使之”對比,處處反襯出五義士美好高尚的內心世界。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