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光明頂上聖火涼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途經洛陽時,張無忌見城門處圍了一大群人,眾人議論紛紛,臉上神情古怪。

張無忌和趙好奇心起,擠入人群,但見城牆之上,貼有一張大明皇榜,抬頭寫道:大明律禮律止師巫術條規定。張無忌倒一口涼氣,接著看下去,但見正文寫道:凡師巫假降神,書符咒水,挾鸞禱聖,自號端、公,太保,師婆,妄稱明教、彌勒教,自蓮教,白雲宗等會,一應左道亂正之術,或隱藏圖像,燒香集眾,夜聚曉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三千里。句解。明教謂男子修行齋戒,奉牟尼光佛,亦即明尊,又稱摩尼;端公,天保,降神之男子;師婆,降神之婦人;白蓮教如昔遠公修淨土之教,今奉彌勒佛十八龍天持齋唸佛者;白雲宗等會蓋謂釋氏支派分七十二家,百雲持一宗如黃梅、曹溪之類是也。

以上諸教會,俱乃旁門左道,凡所以煽惑人心者千形萬狀。小則入而忘親忘家,大即心惑而喪心喪志,甚至聚集成黨,集黨成禍,不測之變,種種立見者,其害不可勝言也。本律自頒發之起即行,著各地官員嚴加遣散,違者就地杖殺,不必解送至京。

欽此,洪武元年。

張無忌直看得七竅生煙,驚怒異常,拉著趙,擠出人群,上馬揚鞭,急馳而去。出了洛陽誠,二人轉向西行。張無忌一言不發,只使勁催馬疾奔。趙道:"朱元璋好不歹毒,他源出明教,剛一登上皇位,便如此明目張膽地嚴明教,也不怕天下之人寒心。"張無忌哼了一聲道:"法愈嚴,而愈不可勝。"趙嘆道:"話雖如此,只是天下何時才能太平!"張無忌熱血沸騰,慨然道:"我身為明教教主,雖因情形所。但我自觀閱了楊逍所著的《明教傳中土記》之後,於明教教義甚是歎服。朱元璋若是欺人太甚,我便殺了這廝!"趙道:"明教的歷史淵源,妹倒不甚清楚。無忌,你就詳細地講給我聽聽罷!"張無忌遂將楊逍所著之《明教傳中土記》一書,摘其要向趙講了。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入中土,中國人才始習此教。

唐大曆三年六月間,長安洛陽建明教"大雲光明寺"。此後太原、荊州、揚州、洪州、越州等重鎮,均建有大雲光明寺。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此後明教便成為犯的秘密教會,歷代官府均嚴明教。明教徒為求生存,行事不免詭秘,以至摩尼教的"摩"字,被人改為"魔"字,是以“摩尼教”竟被蔑稱為"魔教"。

明教教眾大多是窮苦鄉民,不論誰家有難,諸教眾一齊出力相助。但官府欺壓人民之事,無一間斷,是以明教與官府之間的抗爭,源源不斷。

北宋方臘教主在浙東起事;南宋建炎年間,有王宗石教主在信州起事;紹興年間有餘五婆教主在衙州起事;理宗紹定年間,有張三槍教主在江西,廣東一帶起事;…。張無忌道,"雖然歷次起事均慘遭失敗,但明教早已深入人心,朱元璋又豈能得住?"趙道:"此次朱元璋之所以如此,與張大教主亦有干係。"張無忌驚道:“哪有此事?”趙道:"你身為教主,對部下管制不嚴,致使朱元璋擁兵自重。你心狹隘,在濠州城竟被朱元璋用計輕易走。雖說你不願做皇帝,但你這一拋手走開,明教此番雖然奪得天下,非但不能光大明教,明教只怕要就此滅絕了。"張無忌惕然心驚,明知明教之所以如此,與自己心無大志實有干係。但他如何敢當這天大的失誤之責,便強辯道:"明教被,已是數百年之事,但始終屹立不倒。朱元璋未必便有此能耐!"趙道:"朱元璋身出明教,深知明教在人民心中之影響。他之所以得了天下,可以說全仗了明教教徒殊死奮戰。他豈能不知明教的厲害!既然他朱元璋能夠利用明教得天下,別人為何不能?但此時天下已是他姓朱的了,留著明教,於他自己非但無用,反而是一大隱患,故而只有對不起了。朱元璋若不把明教徹底消滅,定然連睡覺也不安穩!"張無忌早聽得汗夾背,驚恐異常,大聲道:"妹,別講了!"趙道:"今我偏要說個痛快。你自己既不願做皇帝,將個朱元璋扶上寶座,自己反而被其所害。你此時殺朱元璋,殺了他之後,怎麼辦?是不是由你來做這皇帝?張大俠自不會幹這等被天下之人誤解的蠢事。那怎麼辦?"張無忌直聽得六神無主,無言以對,‮腿雙‬用力一夾,戰馬吃痛,狂奔而出。趙亦打馬跟上,直奔光明頂而去。張無忌和趙上得光明頂時,尚幸並未出甚意外,但山道之上,戒備異常森嚴。明教教眾均識得張無忌夫婦,二人遂一路上山,直入光明頂聖火廳內。卻見楊逍、範遙、紫衫龍王、青翼蝠王、鐵冠道人張中,小昭、常勝王,以及五行旗各旗旗使,天地風雷四門頭領俱聚在聖火廳中,似在商議甚麼大事。一見到張無忌夫婦,眾人大喜,均起身相,少不了一番寒暄。

待坐定之後,張無忌道:“楊教主,朱元璋已佈告天下,嚴明教,此事可曾獲悉?”楊逍道:"屬下已然接到消息,早晨尚接到一道聖旨。"言罷將一卷聖旨遞給張無忌。

張無忌展開聖旨一看,但見抬頭寫道:奉天承運。張無忌冷哼一聲,接著看下去。聖旨道:爾等妄稱明教,燒香集徒,夜聚曉散,蠱惑民心,為害社稷。今看爾等至詔書到時,三之內,遣散教眾,匪首楊逍、範遙、紫衫龍王黛綺絲、青翼蝠王韋一笑即啟程,赴應天投官。違者即命鐵騎剿滅,殺無赦。

欽此。

張無忌淡然一笑,將聖旨還給楊逍道:"楊教主可有何計策?"楊逍道:“屬下正召集眾位頭領商議此事。大夥決心拚死一戰,決不投降。此刻教主駕到,正是明教洪福。”張無忌道:“送詔書之人可是冷麵人?”楊逍道:“不是。屬下數年來一直派人打探冷麵人下落,不得所終。”張無忌微徽點頭,心知綠和殷濤之事,小昭定然對楊逍講了,當下道:"此人若不面,那是最好。但尚須早作準備。"楊逍道:"屬下等初時已存必死之心,此刻教主既到,便請教主通盤指揮,對付朱元璋罷。"張無忌道:"此事萬萬不可,楊教主休再提起。一切尚由楊教主指揮,我專門等候冷麵人罷。"楊逍知難勉其意,遂將光明頂的準備情況講了。

張無忌道:"楊教主安排得甚是周詳。只有一事,我有點放心不下。"言畢望著趙。趙會意,遂將那冷麵人圍攻天鷹山的詳情講了。眾人面凝重,聖火廳中良久無語。末了楊逍道:"如此看來,沿途關卡,須重新佈置,以防火攻。再者,亦須多備兵刃長箭。"張無忌亦道:“正該如此。請楊教主下令罷。”楊逍略一沉,便道:“紫衫龍王、小昭、常勝王和教主夫人趙通奇門遁甲之術,光明頂的改建,便請四位勞神了。”四人躬身領命。楊逍接著道:"烈火旗再派教眾多儲備石油。餘下之人,聽紫衫龍王指揮。"烈火旗掌旗使應了,轉身而去。

楊逍又道:“銳金旗全旗教眾趕製弓箭。洪水旗多備毒水。厚土旗,巨木旗全部聽命紫衫龍王。”眾頭領接令,紫衫龍王、小昭、常勝王、趙四人亦出了聖火廳,勘察地形,改築關卡。聖火廳中尚遺下張無忌、楊逍、範遙、韋一笑、張中五人。沉默良久,張無忌道:"朱元璋既鐵了心要剿滅明教,只怕來者不善。在下有一言相勸,自古言道,大丈夫能伸能屈。光明頂雖為明教聖地,但若情勢嚴峻之時,尚請楊教主和各位兄弟從長計議,切勿蠻橫冒死。"範遙道:“教主之言甚是,留得青山在,何愁無柴燒,朱元璋既然叫我等到應天投官,咱們何妨一去”韋一笑道:"朱元璋如此不顧義氣,說不得,咱們便去一刀將這廝宰了,出出中這口惡氣。"張中一聲長嘆,臉黯然無光。自武當山中秋大戰之後,五散人只餘下他一人,幾次自行了斷,均被楊逍等苦苦勸住,但卻終長吁短嘆,不再言語。張無忌道:"既如此,光明頂的密道需派人把守。此暗道已被天下人得知,只怕朱元璋早料到咱們此著,到時若再派重兵把守,或將之炸了,那卻麻煩。"楊逍道:"教主放心,此節屬下已略有安排。光明頂的暗道已被天下英雄知曉,屬下已命人重新挖了一條暗道。"張無忌道:"楊教主真乃智者。既如此,咱們便出去轉轉,看紫衫龍王有何吩咐沒有。"一行人出了聖火廳。雖知前途黯淡,但未始便不能周旋,是以人人臉上,均是鎮定異常,幫著紫衫龍王改築關卡。第三午間,一切均已準備就緒,專等朱元璋來攻了。第四清晨,諸人均不約而同來到聖火廳中。互相見了,只點頭示意,很少言語。各找個座位坐下,閉目養神。過了半盞茶時分。便有教眾飛報聖火廳,道明軍十萬,已向光明頂方向馳來。此後隔半盞茶時分,便有人稟報明軍動向。到得正午時分,明軍已經在光明頂山下佈陣完畢。統兵之將,正是李思齊。張無忌和趙聞言大驚訝。李思齊系元朝有名的關中四將之首,怎地帶兵來到此間?楊逍見二人神情,便道:"啟稟教主,李思齊原據守西安。庫庫兵敗之後,西征軍直入奉元路,李思齊退守風翔,接著又退至臨洮。西征軍一路進,李思齊勢窮力竭,只得降了。朱元璋讓他統兵十萬,倒是放心得下他。"小昭道:“李思齊及元朝大將,深恨明教。朱元璋派他統兵前來,自是深有意味。朱元璋麾下的將軍,大多與明教有香火之情,若由這些將領前來,朱元璋如何放心得下?”張無忌苦笑道:“光明頂上,最多亦不過二萬之眾,朱元璋竟派十萬大軍前來,倒顯得極是小心謹慎。”眾人議論紛紛,痛罵朱元璋竟如此歹毒,便在此時,忽報李思齊遣使前來,楊逍道:"請迸!"使者進入聖火廳,將一封書信遞給楊逍。楊逍看過之後,不動聲地遞給張無忌。張無忌接過,但見信上寫道:“聖上所定期限已到,光明頂上一干妖眾若再不降,大軍攻上,絕不留下活物——李思齊。”張無忌將信箋遞還楊逍,閉目養神,一言不發。使節道:"奉李將軍之命,請明教教主寫一封回書。"楊逍輕輕將李思齊之信箋撕成兩半,遞了一半給使節道:“這就是回書。請回罷!”使節接過半張信箋,下山而去。二個時辰之後,山下傳來一聲炮響,進攻開始了。楊逍道:"請範遙和紫衫龍王留守山頂,其餘諸位,請隨我來。"楊逍,張無忌等俱下山觀戰,未幾便至山下。但見約三千名明軍蜂擁而上,吶喊震天,山上卻是寂靜異常,不見一人。數千人疾攻而上,張無忌亦覺大奇,明軍已進入第一道關卡,怎地不見明教還擊?忽聽一聲號響,明軍兩側冒出數百名明教教眾,手執噴筒,向這三千明軍頭上噴去。霎時之間,山坡上明軍哭爹喊娘,慘號不已,紛紛扔下兵刃,敗下陣去。張無忌看得清楚,正是洪水旗眾人在噴灑毒水。張無忌連呼,"可惜,可惜!"趙沒好氣地道:“怎麼啦?”張無忌道:"計策雖妙,奈何毒藥甚輕,竟給敵人盡數逃將回去。"趙道:“你可知此計誰出的?”張無忌道:“我怎知道?”趙道:“我出的,難道使不得麼?”張無忌嘻笑道:"妹何時變得這般仁慈了?"楊逍等人見張無忌夫婦年近四十,兀自如此鬥口不已,不相對莞爾。卻聽山下慘號之聲一高過一。眾人望去,不惕然心驚,但見這三千人似是身上極癢,忍耐不住,遍地亂滾,進而竟將衣服扯爛,將渾身上下,抓得鮮血淋淋,末了受不起,便紛紛揮刃自殺。眨眼間便倒下了大半之人。不願自殺的,其叫聲極其慘厲。李思齊十萬大軍,俱皆久經沙場的勇士。饒是如此,見了這等慘烈之景,眾軍士仰望高聳入雲的光明頂,無不心懷懼意,凜然發顫。李思齊一揮手,麾下奔出二千健卒,將中毒的這些同伴盡數砍死。

楊逍見明教不傷一兵一卒,便滅了明軍三千健卒,大喜道:"教主夫人神機妙算,屬下萬分欽佩。"趙認袂道:"楊教主言重了,此乃洪水旗的功勞,我應教沾光。"卻聽張無忌道:"阿彌陀佛,趙施主心狠手辣,不亞於年少之時!"眾人見李思齊頭仗大敗,銳氣頓挫,料他今不敢再攻,便擬回聖火廳歡慶一番。不料才行數步,敵營中號角嗚響,兵如蟻動,顯是還要再攻。眾人心中微奇,均道這李思齊倒卻是頑強,遂停步觀望。

小昭道:“公子,你可知方才之計趙姊姊取名甚麼?”張無忌笑道:"小昭快說了,此計叫甚麼?"小昭一笑道:"公子自己問罷!"張無忌對著趙一抱拳道:"請教夫人,方才之計叫甚麼來著?"趙道:"仁慈之計。"眾人見趙尚惱張無忌適才出言調侃,竟皆失笑。韋一笑道:"教母便請明言,好讓在下開心如何?"趙見韋一笑見問,倒不好意思了,只得道:"原也沒甚名目的,只因小昭硬著要取,便只得隨便取了一個,叫做‘懼敵’。"眾人一聽,均覺此計固然妙不可言,名字亦取得恰到好處。

李思齊麾軍十萬,浩浩蕩蕩地前來,滿以為可馬到功成,誰料竟落得如此慘敗,眾軍士也心存怯意。如此一來,銳氣盡失,攻戰之時,難免落敗。張無忌忽然道:“楊教主,暗道之入口是否堵牢?”楊逍已明其意。昔年六大派圍剿光明頂,陳友諒之師傅成昆竟從暗道中摸出,趁明教不備之際,一舉將明教眾高手擊傷。此時張無忌深恐故計重現,是以有此一問。

楊逍道:"教主放心,此條暗道,只能由上而下,卻不能由下而上。成昆之事,定不會再重演。"張無忌嘆道:"楊教主治教有方,在下怎能及得上。"楊逍正謙謝,卻聽敵營中一聲炮響,緩緩步出一萬人方隊。方隊行至山腳之時,向兩翼展開約有裡許,然後三人一夥,拉開距離,緩緩向山上攻來。

張無忌心想糟了,敵人漫山遍野而來,如何抵擋?小昭卻笑道:"趙姊姊神機妙算,小妹算是服了!"趙微微一笑,不作他言。眾人心中又是一喜,心想既然趙料敵於先,此仗定能打贏。當下眾人如同看戲一般抱手準備欣賞趙傑作。敵兵越過前番三千人所攻到之處,依然三人一夥,相隔三四丈地緩緩上攻。眾人心頭輕鬆,竟評價起李思齊來,均道此人應變神速行事果斷,實乃將材,可惜竟不能保全元朝,反受朱元璋所控制。

正說間,山谷中鳴起號角,陡然間地下竟冒出三股人來,分為左中右,左右兩側各有一千,中間一股卻有三千。人人上身,手提刀劍,奮命砍殺。但見中間左側之人向右攻,右側之人向左攻,中間一股一分為二各向兩側撲去。楊逍道:"教主,這是銳金旗。"明教五行旗中,銳金旗善使刀劍,人人武藝不凡。明軍雖多,但間隔太遠,怎耐得住銳金旗衝殺。霎時之間,山坡之上已被砍倒二千左右的敵人。敵兵眼見對頭厲害,只得互相靠攏,聚為兩股。銳金旗雖然厲害,怎奈敵人人數太多,短時難於取勝。雙方一時陷入相持之中。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