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列傳 第5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老上稽粥單于剛剛繼位,孝文皇帝又派遣皇族女公主去做單于的閼氏,讓宦官燕國人中行說去當公主的輔佐者。中行說不願去,漢朝強迫他。他說:“一定讓我去,我將成為漢朝的禍患。”中行說到達後,就投降了單于,單于特別寵信他。

最初,匈奴喜歡漢朝的繒絮和食物,中行說說:“匈奴的人口總數,抵不上漢朝的一個郡,然而所以強大的原因,就在於衣食與漢人不同,不必依賴漢朝。如今單于若改變原有風俗而喜歡漢朝的衣物食品,漢朝給的東西不超過其總數的十分之二,那麼匈奴就會完全歸屬於漢朝了。希望把從漢朝得到的繒絮做成衣褲,穿上它在雜草棘叢中騎馬奔馳,讓衣褲破裂損壞,以此顯示漢朝的繒絮不如匈奴的旃衣皮襖堅固完美。把從漢朝得來的食物都丟掉,以此顯示它們不如匈奴的汁和汁品方便味美。”於是中行說教單于身邊的人們分條記事的方法,以便核算記錄他們的人口和牲畜的數目。

漢朝送給單于的書信,寫在一尺一寸的木札上,開頭文詞是“皇帝恭敬地問候匈奴大單于平安”及寫上所送的東西和要說的話。中行說就讓單于用一尺二寸的木札寫信送給漢朝皇帝,並且把印章和封泥的尺寸都加長加寬加大,把開頭語說得很傲慢:“天地所生、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單于恭敬地問候漢朝皇帝平安。”再寫上所送東西和要說的話語。

漢朝使者中有人說:“匈奴風俗輕視老年人。”中行說詰難漢朝使者說:“你們漢朝風俗,凡有當兵被派去戍守疆土將要出發的,他們的老年父母難道有不省下來暖和的衣物和肥美食品,把它們送給出行者吃穿的嗎?”漢朝使者說:“是這樣。”中行說說:“匈奴人都明確戰爭是重要的事,那些年老體弱的人不能打仗,所以把那些肥美的食品給壯健的人吃喝,大概這是為了保衛自己,這樣,父親兒子才能長久地相互保護,怎麼可以說匈奴人輕視老年人呢?”漢朝使者說:“匈奴人父子竟然同在一個氈房睡覺。父親死後,兒子竟以後母做子。兄弟死後,活著的兄弟把死者的子都娶做自己的子。沒有帽子和衣帶等服飾,缺少朝廷禮節。”中行說說:“匈奴的風俗,人人吃牲畜的,喝它們的汁,用它們的皮做衣服穿;牲畜吃草喝水,隨著時序的推移而轉換地點。所以他們在急迫之時,就人人練習騎馬箭的本領,在時勢寬鬆的時候,人們都歡樂無事,他們受到的約束很少,容易做到。君臣關係簡單,一個國家的政治事務,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一樣,父子和兄弟死了,活著的娶他們的子做自己的子,這是懼怕種族的消失。所以匈奴雖然倫常混亂,但卻一定要立本族的子孫。如今中國人雖然佯裝正派,不娶他的父兄的子做老婆,可是親屬關係卻越來越疏遠,而且相互殘殺,甚至竟改朝易姓,都是由於這類緣故造成的。況且禮義的弊端,使君王臣民之間產生怨恨,而且極力修造宮室房屋,必然使民力耗盡。努力耕田種桑而求得衣食滿足,修築城郭以保衛自己,所以百姓在急迫時不去練習攻戰本領,在寬鬆時卻又被勞作搞得很疲憊。唉!生活在土石房屋裡的漢人啊,姑且不要多說話,喋喋不休,切切私語,戴上帽子,難道還有什麼了不起嗎?”自此之後,漢朝使者有想辯論的,中行說就說:“漢朝使者不要多說話,只想著漢朝輸送給匈奴的繒絮米櫱,一定要使其數量足,質量好就行了,何必要說話呢!而且供給匈奴的東西一定要齊全美好,如果不齊全,劣,那麼等到莊稼成時,匈奴就要騎著馬奔馳踐踏你們成待收的莊稼。”中行說夜教導單于等待有利的進攻時機和地點。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單于率領十四萬騎兵攻入朝、蕭關,殺死了北地都尉孫卬,劫掠很多百姓和牲畜,就到達彭陽,並派突擊隊攻入回中宮,把它燒燬。匈奴偵察騎兵到達雍地的甘泉宮。於是漢文帝用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做將軍,派出千輛兵車,十萬騎兵,駐守在長安旁邊防禦匈奴的侵擾。同時又任命昌侯盧卿做上郡將軍,寧侯魏遬做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做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做大將軍,成侯董赤做前將軍,派出大量兵車和騎兵去攻打匈奴。匈奴單于呆在漢朝邊以內一個多月就離開了,漢朝兵馬追出外就返回內,沒能斬殺敵軍。匈奴一天比一天驕傲,每年都闖入邊境內,殺害和掠奪許多百姓和牲畜,雲中郡和遼東郡受害最嚴重,連同代郡共有萬餘人被殺掠。漢朝憂慮此事,就派使者給匈奴送去一封信,單于也派遣當戶來漢送信,以表答謝之意,雙方再次商量和親之事。

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派使者給匈奴送信說:“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平安。你派當戶且居雕渠難和郎中韓遼送給我兩匹馬,已經到達,我恭敬地接受。漢朝先帝規定:長城以北,是拉弓箭者的國家,屬於單于統轄。長城以內,是戴冠束帶者的家室,我也要控制它。要讓萬民百姓種地、織布、獵而獲得衣食,使父子不相分離,君主和臣民相互安心,都沒有暴和叛逆之事。如今我聽說惡之民貪圖掠取的利益,違背道義,斷絕和約,忘卻千萬百姓的生命,離間兩國君主的友誼,但這些都是以前的事情了。你的信中說:‘兩國已經和親,兩國君王都高興,停戰、休養士卒,餵養馬匹,世代昌盛和樂,安定和樂的局面重新開始。我特別讚賞這個想法。聖明的人天天都能有新的進步,改正不足,重新作起,使老年人得到安養,年幼的人能夠成長,各自保持生命,度過一生。我和單于都遵循這個道理,順應天意,安撫百姓,世世代代相傳,永遠延續下去,天下之人莫不獲得利益。漢朝同匈奴是勢力相當的鄰國;匈奴地處北方,天氣寒冷,肅殺之氣到來較早,所以我命令官吏每年都送給單于一定數量的秫櫱、金、絲絮和其它物品。如今天下特別安寧,萬民喜樂,我和單于是他們的父母。我回想從前的事情,都是些微末小事,是謀臣失策所致,都不足以離間兄弟間的友情。我聽說天不會只覆蓋一方,大地也不會只承載一處,我和單于都要拋棄從前的小誤會,都遵循正大的道理行事,消除從前的不快,考慮兩國的長遠利益,使兩國人民如同一家的兒女。善良的千千萬萬的百姓,以及水中的魚鱉,天上的飛鳥,地上爬行、息、動的各種獸類和蟲類,沒有不追尋安全有利的生活環境而躲避危險的。所以前來歸順的都不阻止,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往事一概不究,我解除逃往匈奴的漢人的罪責,單于也不要再提起逃往漢朝的章尼等人的事情。我聽說古代帝王們訂立條約,條款分明,從不背棄。希望單于留心盟約,天下定會特別安寧。和親以後,漢朝不會首先負約。請單于明察此事。”單于已經簽署和親盟約,於是漢文帝就下令御史說:“匈奴大單于送給我的信中說,和親已確定,逃亡的人不足以增加民眾和擴大土地,今後匈奴人不再闖入邊,漢朝人也不要走出邊,違犯現今條約的就處死,這就可以長久保持親近友好關係,今後不再產生禍患,對雙方都有利,我已答應了他的要求。希望向全國發佈告示,讓百姓都知道此事。”漢文帝后元四年(前160),老上稽粥單于死去,他的兒子軍臣繼位當了單于。軍臣單于繼位後,孝文帝再次與匈奴和親。而中行說仍然侍奉軍臣單于。

軍臣單于繼位四年時,匈奴又斷絕了和親關係,大舉進攻上郡、雲中郡,派出三萬騎兵,殺死許多漢人,搶掠大量財物而離去。於是漢朝派出張武等三位將軍,駐軍北地、代國駐句注,趙國駐飛口,沿著邊之地,也各派兵堅守,防備匈奴入侵。又安置周亞夫等三位將軍率兵駐守長安西邊的細柳,渭河北岸的棘門和霸上,以防禦匈奴。匈奴騎兵侵入代地句注邊界,報警的烽火便通向甘泉和長安。幾個月後,漢朝兵馬來到邊境,匈奴遠遠地離開邊,漢朝的軍隊也就作罷。此後一年多,孝文帝去世,孝景帝繼位,趙王劉遂就暗中派人與匈奴聯絡。吳、楚等七國叛亂時,匈奴想同趙國聯合,入侵邊。後來,漢王朝圍困並攻破趙國,匈奴也停止了入侵的舉動。從此以後,孝景帝又和匈奴和親,互通關市,送給匈奴禮物,派遣公主嫁給單于,按以前的盟約行事。直到孝景帝去世,匈奴雖然時有小的騷擾邊境的活動,卻沒有大的侵掠行動。

當今皇帝漢武帝繼位,申明和親的規定,寬厚地對待匈權,互通關市,贈送大量財物。匈奴從單于到平民都親近漢朝,往來於長城之下。

漢朝派馬邑城的聶翁壹故意違犯令,運出貨物同匈奴易,佯稱出賣馬邑城以引誘單于。單于相信此事,又貪戀馬邑城的財物,就用十萬騎兵侵入武州邊。這時,漢朝在馬邑城附近埋伏下三十餘萬大軍,御史大夫韓安國擔任護軍將軍,護衛著四位將軍準備伏擊單于。單于已經進入漢朝邊,離馬邑城尚有一百餘里,看到牲畜遍野卻無放牧之人,到奇怪,就去攻打漢朝的偵察哨所。這時,雁門郡的尉史正在巡察,看到敵軍,就保護偵察哨所,他知道漢朝的打算。單于捉到了尉史,想殺死他,尉史便向單于報告了漢朝軍隊埋伏的地點。單于大驚說:“我本來就對此事有疑心。”於是單于就率兵而回。走出邊境時說道:“我得到尉史,是天意,天讓你向我報告。”就封尉史做“天王”漢朝軍隊曾約定,單于進入馬邑城後,再放縱兵士攻殺。如今單于未到馬邑,所以漢朝軍隊一無所獲。漢朝將軍王恢的軍隊走出代郡攻擊匈奴的輜重,聽說單于大軍已回,兵卒多,因而不敢出擊。漢朝認為王恢本是這次伏擊戰的出謀畫策的人,卻不敢進攻,因而殺了王恢。從此以後,匈奴斷絕和親關係,攻擊直通要道的邊,常常侵入漢朝邊境搶掠,次數多得無法計算。但匈奴貪婪,還是喜歡與漢朝互通關市,非常喜歡漢朝的財物,漢朝也仍然與匈奴保持著關市貿易關係,投合他們的心意。

馬邑軍事行動之後的第五年秋天,漢朝派衛青等四位將軍各率一萬騎兵,在關市附近攻打匈奴。將軍衛青率兵走出上谷郡,到達蘢城,殺死和俘獲匈奴七百餘人。公孫賀率兵走出雲中郡,沒有收穫。公孫敖率兵走出代郡,被匈奴打敗,損失七千餘人。李廣率兵走出雁門郡,被匈奴打敗,匈奴人活捉了李廣,後來李廣得以逃歸漢朝。漢朝囚公孫敖和李廣,公孫敖和李廣了贖金,成為平民百姓。這年冬天,匈奴屢次闖進邊境搶掠,漁陽受害尤其嚴重。漢朝派將軍韓安國駐軍漁陽防禦匈奴。第二年秋天,匈奴兩萬騎兵侵入漢朝,殺死了遼西太守,掠走兩千餘人。匈奴又侵入漁陽,打敗漁陽太守的一千多軍隊,把漢朝將軍韓安國圍困起來。這時韓安國的一千多騎兵也將要全部被殲,恰巧燕王的救兵趕到,匈奴才離去。匈奴又侵入雁門郡,殺死和搶走千餘人。於是漢朝派將軍衛青率三萬騎兵走出雁門,李息率兵出代郡,攻打匈奴,殺死和俘虜匈奴數千人。第二年,衛青又走出雲中郡西邊及西部的隴西一帶,在黃河河套南岸地帶攻打匈奴屬下的樓煩和白羊王,殺死和俘虜數千人,得到牛羊百餘萬頭。於是漢朝就奪取了黃河河套南岸地區,修築朔方城,又修繕從前秦朝蒙恬所修建的關,憑藉黃河做為堅固的防線。漢朝也放棄了上谷郡的曲折僻遠的縣如造陽一帶給匈奴。這年是漢武帝元朔二年。

後一年的冬天,匈奴軍臣單于死去。軍臣單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于,打敗了軍臣單于的太子於單。於單逃走,投降漢朝,漢朝封於單為涉安侯,幾個月後,他就死了。

伊稚斜單于繼位後的夏天,匈奴數萬騎兵攻入代郡,殺死太守恭友,搶掠一千餘人。當年秋天,匈奴又攻入雁門,殺死和搶走一千餘人。第二年,匈奴又分別派遣三萬騎兵攻入代郡、定襄、上郡,殺死和搶走數千人。匈奴右賢王怨恨漢朝奪走黃河河套南岸的土地,並修築朔方城,因而屢次侵擾,到邊境搶掠,以及攻入河套南岸,侵擾朔方城,殺死和搶劫很多官吏和平民。

第二年天,漢朝用衛青做大將軍,統領六位將軍,十餘萬大軍,走出朔方、高闕,去攻打匈奴。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到來,喝醉了酒,漢兵走出外六七百里,夜間包圍了右賢王。右賢王大驚,脫身逃跑,許多銳騎兵也都跟著離去。漢朝俘虜右賢王屬下的男女一萬五千人,裨小王十餘人。這年秋天,匈奴一萬騎兵攻入代郡,殺死代郡都尉朱英,搶掠一千餘人。

下一年天,漢朝又派遣大將軍衛青率領六將軍,和十餘萬騎兵,再次走出定襄數百里攻打匈奴,前後共殺死和俘獲一萬九千餘人,而漢朝也損失了兩位將軍和他們統領的三千多騎兵。右將軍蘇建得以隻身脫逃,而前將軍翕侯趙信出軍不利,因而投降匈奴。趙信本是匈奴的小王,投降漢朝,漢朝封他為翕侯,因為前將軍與右將軍兩軍合併,而又與大隊軍馬分開行進,獨自遇上了單于的軍隊,所以全軍覆沒。單于既已得到了翕侯,就封他為自次王,並將其姐姐嫁給他做子,同他商量對付漢朝。趙信教單于更加向北遷移,越過沙漠,以此引誘漢軍,使其疲務,待他們極度疲勞時再攻取他們,不要到漢朝邊那裡。單于聽信了他的計謀。第二年,匈奴一萬騎兵攻入上谷郡,殺死數百漢人。

第二年天,漢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走出隴西,越過焉支山一千餘裡,攻打匈奴,斬殺和俘虜匈奴一萬八千餘人,打敗休屠王,獲得了祭天金人。這年夏天,驃騎將軍又同合騎侯率領數萬騎兵走出隴西、北地二千餘里,攻打匈奴。經過居延,攻擊祁連山,殺死和俘虜匈奴三萬餘人,其中有裨小王以下七十餘人。這時匈奴也侵入代郡、雁門郡,殺死和搶走數百人。漢朝派博望侯張騫和李廣將軍走出右北平,進攻匈奴左賢王。左賢王圍困了李將軍,李將軍的兵卒約四千人,都將被消滅,但李將軍的軍隊所殺匈奴人的數目超過了自己軍隊的損失。正好博望侯的救兵趕到,李將軍得以逃脫。漢朝傷亡幾千人。合騎侯耽誤了驃騎將軍所規定的期,所以他與博望侯張騫都被判為死刑,付了贖金,變成了平民。

這年秋天,單于對渾王、休屠王居住西方而被漢朝殺死和俘虜數萬人的事到憤怒,想召見並誅殺他們。渾王與休屠王到恐懼,密謀投降漢朝,漢朝派驃騎將軍前去接他們。渾王殺了休屠王,合併了他的軍隊,領著軍隊投降了漢朝。總共四萬餘人,號稱十萬。於是漢朝自從接受渾王投降之後,隴西、北地、河西遭受匈奴侵擾的事越來越少,就開始把關東的貧苦之民,遷移到從匈奴那裡奪回的河套南岸和新秦中地區,充實這裡的人口,並將北地以西的戍卒減少一半。第二年,匈奴向右北平和定襄各派數萬騎兵入侵,殺死和搶奪千餘人而去。

第二年天,漢朝君臣謀劃對付匈奴的事情,說:“翕侯趙信向單于獻計,居住到大沙漠以北去,認為漢朝軍隊不能到達。”就用粟米餵馬,開出十萬騎兵,再加上自願擔負糧食馬匹隨軍出征的總共有十四萬人,糧食和輜重不在此數目之內,命令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平分軍隊,大將軍率兵走出定襄,驃騎將軍率兵走出代郡,都約定越過沙漠攻打匈奴。單于聽到這一消息,把輜重送往遠處,率兵守侯在漠北。匈奴同大將軍衛青的軍隊戰一天,正在暮時分,颳起了大風,漢軍從左右兩翼急速圍攻單于。單于自己料定打下去不能戰勝漢軍,於是他獨自同數百名健壯的騎兵,衝破漢軍的包圍圈,向西北逃跑。漢軍夜晚追趕,沒有捉到他。但在行進中卻殺死和活捉匈奴一萬九千人,到達北邊闐顏山趙信城就退回來了。

單于逃跑時,他的軍隊常常同漢軍混戰在一起,並設法追隨單于。單于很長時間沒有和他的大隊人馬相會了,他的右谷蠡王以為單于死了,就自立為單于。真單于又找到了他的大軍,於是右谷蠡王就自動去掉他的單于王號,又當起右谷蠡王來。

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走出代郡兩千餘里,同左賢王戰,漢軍殺死和俘虜匈奴共七萬多人,左賢王與其將軍都逃跑了。驃騎將軍便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舉行封禪之禮,直到翰海才回師。

此後,匈奴向遠處逃走,大沙漠以南沒有匈奴的王庭。漢朝軍隊渡過黃河,從朔方向西直到令居,常常在那裡修通溝渠,開墾田地,有官吏士卒五六萬人,漸漸蠶食北方土地,地界接近匈奴舊地以北。

上一页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