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東宮裡休息了幾天之後朱厚照不得已離開了溫柔鄉,沒辦法,孝宗現在不管事了,總不能一直把所有的事情都給內閣來處理吧,那樣的話還要皇室幹嘛。1——最後只能朱厚照這個太子上了。
不過此時孝宗即將退位而朱厚照將提前即位的事情幾乎成了定局了,幾天來孝宗每天雖說都是以休息為主,有時候閒了孝宗也會召集幾個大臣和他們商量一下關於自己提前退位的事情,今天召集幾個大臣,明天再召集幾個大臣,幾天下來朝中的大臣都被孝宗召見了個遍,基本上關於自己退位的事情孝宗和朝中的大臣達成了共識。和大臣們達成共識之後孝宗便正式把這件事宣告了出去,一方面是為了看一下天下百姓的反映,另一方面是想看一下又有哪個藩王會趁機不老實了。
朱厚照現在和三位內閣大臣的關係看起來一切正常,只有當事人才知道這只不過是表面想象而已。對劉健三人特別是李東陽來說,他們不會認為朱厚照對他們一點意見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朱厚照似乎沒有因此記恨他們,往往越是這樣就說明朱厚照越是對他們記恨,只不過是現在朱厚照還沒有準備好而已。所以三人在朱厚照面前也開始變得小心謹慎了起來了。
而朱厚照呢,事實上他也的確在尋找機會來敲打一下這三位大臣。他要告訴三位內閣大臣,同時也是要告訴全天下人他朱厚照在戰場上是一隻兇猛的猛虎在朝堂上同樣是一隻兇猛的猛虎而不是一隻溫順的綿羊。依照正常人的思維,李東陽他們出面勸阻孝宗不要現在把皇位傳給自己,而自己生氣甚至是記恨都是正常的,如果自己相反的沒有因此記恨他們或許會有人認為這是自己寬宏大量,更多的人卻會認為你這是軟弱可欺。一旦天下人特別是大臣們都這樣認為了,那麼在以後的執政過程中大臣們就會千方百計的利用你的這一點來打擊你。君臣永遠是既合作有對立的,他們合作起來共同執政,為了獲得朝堂的控制權他們又會掙來爭去的。
朱厚照自領兵以來打過三場大規模的戰役了,一場是大同守衛戰,一場是在烏斯藏的平叛,還有一場便是剛剛結束的榆林和蒙古的戰役。三場戰爭下來,朱厚照殺人無數最起碼給自己闖下了個鐵血元帥的名號,但戰場上就是戰場上,在戰場上敵人或許會怕你因為在戰場上你威名赫赫了,在朝堂上朱厚照卻始終沒有什麼威信可言。
就好比一個人在音樂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音樂領域大家都敬佩他,服從他;換做其他的領域比如說和音樂領域很近的影視領域,那麼大家就未必看得起他,每個領域都有每個領域的地盤,你在其它的地盤上很牛到了我的地盤了你就是條龍也得給我盤著。比如殺神白起,坑殺幾十萬趙國大軍,夠赫赫威名了吧,就是白起到了秦國的朝堂上他也得老老實實的,那些朝堂上的文官本就不怕武官,在朝堂上最厲害的武器是計謀而不是殺人的大刀。太祖皇帝威懾朝堂靠的是把快把文官殺絕了而不是打來天下的威名,太祖很清楚,雖然自己打來了一個天下,那些大臣們還真未必就怕自己,所以他只有用“殺”來建立自己在朝堂上的威信。所以他一生殺了大臣無數。成祖皇帝和太祖皇帝一樣,都是靠著殺了無數的大臣而不是憑藉著戰功才威懾朝堂的。說實話有些大臣你不殺他他
本就不怕你。這就是事實。…,現在的朱厚照就面臨這種情況,在戰場上他證明了自己,他獲得了很多軍隊的效忠,到了朝堂上他還是從頭開始。因為在朝堂上他還沒有建立過自己的威信,或許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因為他的身份而對他有所畏懼,如果在朝堂上很長時間裡他都沒有有所作為或者沒有在朝堂上
出過自己的獠牙,那麼等到你的身份的光環不再被大臣們畏懼的時候你就等著被大臣們壓的死死的吧。
歷史上的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為什麼都不喜歡上朝,不要說什麼他們貪圖享受,在這個世上有什麼比掌控天下人生死的皇權更有誘惑。就像萬曆皇帝一樣,他不上朝不是因為他不想上而是因為他本就掌控不了朝堂,他空有皇帝之命卻無皇帝之實。他小時候的時候有一個張居正把所有的權力都掌控了,萬曆皇帝只能老老實實的坐在龍椅上點頭就行了。好不容易張居正死了,萬曆皇帝終於能夠親政了,而大臣們開始的時候也的確是很怕他的,所以萬曆皇帝掌了一段時間的權,坐了一回真皇帝。可惜好景不長,當一段時間之後大臣們發現萬曆皇帝也就是那樣,沒有什麼好怕的,於是大臣們捲土重來,聯合起來向萬曆皇帝要權,很快萬曆發現這個皇帝不好當了,你幹什麼都有人出來給你唱反調,你不認同他的話他就罵你是昏君,這樣鬥來鬥去幾年下來萬曆發現自己淨是和大臣們勾心鬥角了,正事沒做幾件。於是心灰意冷的萬曆皇帝老老實實的回到了他的後宮裡,你們想要權,那就給你們只要不把朕的江山
沒了就行。
和萬曆皇帝一樣的嘉靖皇帝不是也是一樣,從剛剛登基就和大臣們鬥來鬥去的,後來好不容易在“大禮儀案”中把內閣首輔楊延和給下去了,還沒高興幾天就發現沒了楊延和在上面壓著,剩下的那幫大臣們鬥起來更是肆無忌憚的,各個都想把自己吃了,好吧我惹不起我還躲不起,於是嘉靖也老老實實的回去煉他的仙丹去了,再加上後來在皇宮裡差點被謀殺的
案,嘉靖可是再也不出來了。明朝皇帝最不好當,除了老祖宗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外其他的皇帝都或多或少的有一點被臣下架空。
永遠不要以為大臣們有多好,雖然不可否認大臣們也有很多忠君愛國的,他們也想把國家治理好,不代表他們不想掌控權勢。古代沒有政治家這一說法,沒有不代表大臣們不是職業政客這一事實,政客是什麼樣子的所有人心裡都很清楚。
朱厚照要坐穩皇位很容易,孝宗只有他這麼一個兒子,只要他即位沒有多少人會反對,他要想徹底的掌控這個國家卻很難,那些大臣們是不會輕易的讓他掌控國家的。別看孝宗當了十幾年的皇帝,其實就是孝宗也沒有真正的掌控大明朝。看一下孝宗時期的大臣,首輔劉健當了快二十年的內閣大臣了,李東陽和謝遷兩人也當了十年左右了,劉大夏、馬文升等人也都當尚書十幾年了,可以說孝宗時期的大臣從孝宗初期到末期都沒怎麼變過。可以說這些大臣都牢牢的掌控住朝政了,越過他們孝宗什麼事都幹不成。
朱厚照現在不但要坐穩皇位,他還要徹底的掌控這個國家,要不然他的改革就無從談起。所以他現在要立威,不是在戰場上立威,而是在朝堂上立威。就像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樣,目的也就是為了立威。朱厚照也要來一個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就要燒在內閣裡面,說實話對三位內閣大臣朱厚照並不記恨,對三位內閣大臣的為人朱厚照還是很清楚的。劉健當了內閣大臣快二十年了一直兢兢業業的,雖說權勢大了點卻一直比較公正無私,在國家大事上也是從不含糊,和孝宗配合的也比較好一直都深的孝宗的信任。他的內閣大臣當得還是比較稱職的。而謝遷、李東陽兩人雖說現在還比不上劉健,也是也差不了多少。謝遷又叫謝侃侃,能說會道的,為人比較正直,在內閣裡主要就是給劉健打打下手。歷史上劉瑾當道的時候就是謝遷寫文章整天罵劉瑾,最後終於惹惱了劉瑾被劉瑾給收拾了。李東陽的為人比較圓滑,或者說是比較識時務。在孝宗朝的時候也大都是給劉健大大下手,到了正德朝當了首輔了,在劉瑾當道的時候李東陽也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略,整天糾纏在劉瑾身邊救出了不少被劉瑾陷害的人,後來整倒劉瑾之後正是李東陽權勢最大的時候他卻選擇了辭官回家了。歷史上給予三人孝宗朝的“三楊內閣”的稱呼就是對三人最好的評價。
不過即便是這樣,朱厚照還是要那他們動刀子,沒辦法誰讓他們權勢最大呢,只有動了他們才能夠給所有的大臣來個下馬威,告訴他們別看我小,可是我也不弱。惹了我雖然我也會下狠手。
(聲明本章寫的大都是個人的觀點,不贊同的可以跳過去或者在書評裡寫下來你們的觀點,算是一種相互探討吧。)“哦,終於結束了。”把最後一本奏摺批閱完,朱厚照放在桌子上輕鬆的說道。這時劉健、謝遷還有李東陽三人走了過來,他們是來向朱厚照告別的,處理完奏摺了他們也可以回家了。要是在以前他們也就是想走就走了,現在嗎,非常時期。三人都明白朱厚照現在記恨著他們呢,所以為了以後三人也是都小心翼翼的。
嚴格來說現在三人都很擔心朱厚照會對付自己,倒不是他們有多怕朱厚照而是純粹的害怕失敗。如果他們三人能夠齊心合力共進退的話他們一點都不會在乎朱厚照,惹了他們三人聯合起來能夠讓皇上什麼都做不了,到時候還是可以
得朱厚照認輸,就像萬曆皇帝被
迫一樣,現在的情況是他們三人
本就沒辦法齊心合力,背後捅刀子就是好的了,不直接跳出來指責你就很給對方面子了。三個內閣大臣,一個首輔、兩個一般的內閣大臣,謝遷和李東陽兩人早就想把劉健
下來了,首輔誰不想當啊劉健霸佔著這個位置就是不走他們也升不上去啊…而劉健呢也早就想把李東陽和謝遷兩人中的一人
下去換上來一個自己的人。李東陽和謝遷兩人也是齷齪不少。可以說三人的關係是正常情況下以合作為主,內鬥為輔;不一般情況下也就是可能有人下臺的情況下那就是以整到對方為主,合作就以後再說吧。
現在三人之中謝遷壓力最小了,內閣裡他不是老大,他也沒有直接說過反對朱厚照的話,雖說實際上大家也都知道他的想法,只要他沒有說出來就夠了,朱厚照也不會把他作為打壓的對象的。內閣三位大臣朱厚照不可能把三位大臣都給整下去,那樣的話內閣就廢了,所以謝遷暫時還是很安全的。
最忐忑的就是李東陽了,他可是唯一一個說出來不想讓朱厚照現在即位的話的,其實他說的話也沒多嚴重啊,這都經不起有心之人加工啊,事實上經過某些人的加工後他說的話很有可能直接變成他不想朱厚照即位而是想廢了太子。朱厚照這幾天聽到的有關李東陽的壞話也不少了雖然沒有達到謀反的地步,也差不了多少了,朱厚照當然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了,不過這造謠啊就是政治家的強項。李東陽現在唯一的就是朱厚照能夠看在他沒多大權勢的份上饒過他而把重點放在劉健身上。…,劉健現在裝出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其實他心裡也很緊張,他在朝中權勢最大,朱厚照拿他動刀可能也很大,再加上萬一李東陽和謝遷這兩個人在什麼時候跳出來了背後捅他一刀那就大事不妙了。
朱厚照的打算就是對付內閣首輔劉健,身為內閣首輔,劉健在朝中權勢最大,朱厚照雖然身為太子,要對付劉健光靠他一個人還真不行,不過到時候在加上其他人就行了。朱厚照知道朝中對劉健不滿的大有人在,你霸佔內閣首輔那麼多年怎麼會不招人嫉恨呢,向李東陽、謝遷還有馬文升、劉大夏這些人都對劉健有意見。到時候只要朱厚照透出自己要收拾劉健的觀點之後相信會有人跳出來幫助自己的。
“殿下,老臣告辭了。”
“三位閣老慢走。”向朱厚照打一聲招呼,三人都相繼離去了,內閣裡的其他小官也都知道這幾天好像幾個大佬們在鬥法了唯恐殃及池魚一個個都是整天噤若寒蟬的。
“殿下,該回了。”朱厚照後面劉瑾出來說道。現在劉瑾也是整天出入內閣跟在朱厚照身邊,儼然像是在為以後的接替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做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