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是,是福箴庭。”閻敬銘說:“福箴庭覺得跟你在工部同事,和衷共濟,相處得很好。你自己以為如何?”這話讓翁同龢很難回答。想了好一會說:“中堂知道的,我與人無忤,與世無爭。”
“著!他保薦你正就是因為這八個字。在工部,凡有大工,有勘估大臣,有監修大臣,你當堂官的,能夠與人無忤,與世無爭,就見得你清廉自持,俯仰無愧。然而到了戶部就不同了,光是清廉無用,你必得忤、必得爭。不忤、不爭,一定有虧職守!”這幾句話,說得翁同龢汗浹背。想想他的話實在不錯,戶部綜司出納,應進的款子不進,要爭,不該出的款子要出,更要爭。閻敬銘在戶部三年十個月,與督撫爭、與內務府爭、與軍機爭,有時還要與慈禧太后爭。得罪的人,曾不知凡幾?如果不敢與人爭,怕得罪人,這個戶部尚書還是趁早不要乾的好!
然而不幹又何可得?就想辭官,除了告病,別無理由。而無端告病,變成不識抬舉,不但辭不成官,說不定還有嚴譴。
轉念到此,惶然茫然地問道:“中堂何以教我?”
“我先給你看一道上諭。今天剛承旨明發的,你恐怕還沒有寓目。”這道上諭是閻敬銘從軍機處抄來的,翁同龢打開一看,上面寫的是:“朕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將京師旗綠各營兵丁餉銀,照舊全數發給。’仰惟聖慈體恤兵艱,無微不至,第念各營積弊甚多,如兵丁病故不報,以及冒領重支,額外虛糜,種種弊端,不可枚舉,亟應稽查整頓,以昭核實。所有京師旗營一切宿弊,著該都統、副都統認真釐剔,並隨時查察。倘該參領等有徇欺隱飾情弊,即著指名嚴參,從重懲辦,決不寬貸。”
“這!”翁同龢問道:“每年不又得多支一兩百萬銀子嗎?”
“這是醇王刻意籠絡人心的一著棋。每年京餉,各省報解六百三十八萬,各海關分攤一百六十二萬,總計八百萬,除了皇太后、皇上的‘進銀’以外,光是用來支付陵寢祭祀、王公百官俸給,跟京旗各營糧餉,本來倒也夠了,可是此外的用途呢?海軍經費是一大宗,兩三年以後,皇上大婚經費又是一大宗,還要修園子!水就是那麼一碗,你也舀,我也舀,而且都恨不得一碗水都歸他!這樣子下去,非把那一碗水潑翻了不可。”
“是啊!”翁同龢不斷著手,
著氣,焦急了好半天,從牙縫中迸出一句話來:“修園子,戶部決不能撥款!戶部制天下經費,收支都有定額,
本就沒有修園子這筆預算。”
“叔平!”閻敬銘肅然起敬地說“但願你能堅持不屈。”
“我盡力而為。”翁同龢又問“海軍經費如何?”
“從前撥定各省厘金、關稅,分解南北洋海防經費,每年各二百萬兩,不過各省都解不足的,北洋是自己收海防捐來彌補,一筆混帳,戶部亦管不了。現在這兩筆海防經費歸海軍衙門收支,將來一定有‘官司’好打,戶部亦有的是麻煩!”
“怎麼呢?”翁同龢急急問道“既然都歸海軍衙門收支,又與戶部何干?那裡來的麻煩?”
“我再給你看兩封信。”兩封信都是抄件,亦都是李鴻章所發,一封是致海軍衙門的公牘,說明北洋海軍的規模及所需經費:“查北洋現有船隻,惟定遠、鎮遠鐵甲二艘,最稱美,價值亦巨。濟遠雖有穹甲及炮臺甲,船身較小,尚不得為鐵甲船,只可作鋼快船之用。此外則有昔在英廠訂造之超勇、揚威兩快船,船身更小,而炮巨機巧,可備巡防。”這五艘船,可以在海洋中作戰,但力量猶嫌單薄,要等正在英德兩國訂造的四艘戰艦到達,合成九艘。另外添購淺水鋼快船三艘、魚雷小艇五六隻,連同福建造船廠所造的舊船,方可自成一軍。
至於北洋的海軍經費,一共可以分成兩部分,常年薪餉及艦船維持費一百二、三十萬,修建旅順船塢大約一百四十萬,在兩年內籌足,每年要七十萬兩。新購及將來預備訂購的船價,還未計算在內,明後兩年,每年撥給北洋的經費就得兩百萬左右。
“這是李少荃扣準了北洋水師經費,每年兩百萬的數目而開出來的帳。”閻敬銘說:“戶部的麻煩,你看另外一封信就知道了。”另外一封給醇王的私函,說得比較骨了:“戶部初定南北洋經費,號稱四百萬,後因歷年解不及半,不得已將江、浙、皖、鄂各省厘金,奏改八折,仍不能照解。閩、粵厘金則久已奏歸本省辦防。近三年來,北洋歲收不過十餘萬,南洋所收更少,部中有案可稽。似戶部指定南北洋經費四百萬兩撥歸海軍,亦系虛名,斷斷不能如數。應請殿下主持全局,與戶部
商,添籌的款。”
“各省報解南北海防經費,每年不過一百二三十萬,照四百萬的定額,還差兩百七八十萬,戶部從那裡替海軍衙門去籌這筆的款?”
“這,”翁同龢問道:“樸園跟合肥又何肯善罷干休?”
“麻煩就在這裡!你倒想,與人無忤,與世無爭,又安可得?”說著,閻敬銘一口接一口地喝酒。火盆旁邊的茶几上,擺著好幾碟江南風味的滷鴨、風雞、薰魚之類的酒菜,而賦儉樸的閻敬銘,只取“半空兒”下酒,他的牙口很好,咬得嘎嗞嘎嗞地響。剝下來的花生殼,隨手丟在火盆裡,燒得一屋子煙霧騰騰,將翁同龢嗆個不住,趕緊去開了窗子。
窗子斜開半扇,西風如刀如冰地刮在臉上,火辣辣地疼,然而腦筋卻清醒得多了,定神想一想閻敬銘的話,有些摸不清他的來意。以他平為人,及看重自己這兩點來說,自是以過來人的資格來進一番忠告,但話總得有個結論,只說難處,不是徒亂人意嗎?
這一來,他就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了?回到火盆旁時,舉酒相敬“中堂,”他說“咸豐六年先公由吏部改戶部,在任兩年不足,清勤自矢,是小子親眼所見的。到後來還不免遭肅六的荼毒。所以,這一次我拜命實在惶恐。不是我恭維中堂,幾十年來的戶部,沒有比中堂再有聲有的。我承大賢之後,必得請教,如何可以差免隕越?”閻敬銘點點頭,睜大了那雙大小眼問道:“叔平,你是講做官,還是講做事?”書生積習,恥於言做官,翁同龢毫不遲疑地答道:“自然是講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