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蕭南聽出大公主話裡的嘲諷,稍一思量,便猜到了是誰“阿孃說的可是蜀王妃?”崔家近兩年接連嫁了三個女兒,其中兩個是王妃。能讓大公主談論的人,至少也是權臣或者勳貴,那麼大公主極有可能說的是蜀王妃和紀王妃。
紀王妃崔蘅年少聰慧、穩妥持重,她應該不會做出讓大公主不忿的事,且早在去年,崔蘅嫁給紀王,聖人封紀王為貝州刺史,夫兩個早就前往貝州赴任去了。
人都不在京城,惹禍的應該不是崔蘅。
那就是另一位王妃崔薇咯?
崔薇原本就是個愛出風頭,且狀況百出的人,去年嫁了個更不靠譜的蜀王,蕭南用腳趾頭想也能想得出,這對夫婦絕對能惹出什麼禍端來。
大公主冷哼一聲,道:“不是她又是誰?真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當初她走了隱夫人的路,才嫁給了紀王,結果剛進門沒一年,她就攛掇著蜀王跟吳王鬧彆扭,只把楊妃氣了個半死,連隱夫人都不願再見她,結果她還不知道收斂。”大公主嘴裡這麼說,其實她也能猜到崔薇這麼做的原因,無非就是看著吳王現在做的事很危險,擔心蜀王跟著哥哥走錯路,連累自家,所以挑唆著兩兄弟鬩牆。
大公主明白是一回事兒,她也能理解崔薇,但她很不認同崔薇的做法——太明顯了,難道在她眼中,宮裡的貴人們都是傻子不成。竟看不出她這點小算計。
崔薇這麼做,無異於自毀靠山。而且很容易落人口實。這不,她的婆婆楊妃不就怪上了她。話裡話外都透出後悔娶崔薇進門的意思。
蕭南聽了大公主的話,也驚詫:“什麼?她、她竟用腹中胎兒設計陷害吳王妃,還苦求蜀王幫她和孩子做主,兩王府最終給鬧崩了?”這、這…蕭南無話可說了,跟大公主一樣,她也很不理解崔薇,為何有其它的法子不用,偏偏用這種自損八百傷敵一千的辦法?
在蕭南想來,崔薇完全可以引著蜀王專注遊樂。若是能把他拐出京就更好了,何必得這麼破綻百出,還搭上了自己的孩子?
難道崔薇不知道對於一個已婚婦人而言,孩子尤其是嫡子有多重要嗎?
而且,就算她什麼都不做,以蜀王荒唐的格,即便吳王的事兒失敗了,蜀王也不會受到牽連,更不會獲罪什麼的。
她完全不必這般算計。
聖人是明君。更是慈父,正史上,他廢了要造反的太子,也只是削去了他的太子之位。並沒有要廢太子的命呀。
大公主冷冷一笑,猜測道:“我估計她當時陷害吳王妃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懷了孩子。等真的小產了。她才會那麼傷心,哭著喊著讓蜀王報仇。哼。報仇?跟誰報仇?她也不用腦子想想,人家吳王妃和她無冤無仇。又不是她府裡的孺人,為何要害她?這種小把戲,連我這個沒親眼看到的人都能識破,更不用說親眼目睹整個過程的楊妃了。”大公主搖搖頭,嘆道:“你瞧著吧,不管吳王能不能成事,楊妃都不會放過崔氏,敢算計夫君的兄長,挑唆兩兄弟不和,換成哪個婆婆都容不下她。”說著,大公主看向蕭南“這是昨天剛發生的事兒,因在宮裡,皇后又下了封口令,外頭才不知道。你是崔家婦,崔薇若是被休,你也跟著丟人,回去後不妨跟老相公商量一番,如何處置,好歹拿個主意。”蕭南點點頭,她就知道她阿孃最關心她。
不過,此刻,比起崔薇的糟心事兒,蕭南更想知道另一件關乎命的大事“阿孃,您覺得吳王真的會——”造反?
最後兩個字,蕭南沒有說出口。
大公主卻猜出來了,她淺淺一笑,道:“朝廷的事兒,阿孃向來不關心。只是這些子,你們兩口子還是小心些。其實,如果不是聖人身體不好,我都想與你阿耶一起去驪山消暑。”驪山的湯泉宮早就建好了,每年聖人和皇后都會帶著京中的宗室、權貴集體遷往驪山,消暑也好,泡溫泉也罷,反正就是一大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組團去旅遊。
蕭南一直在洛陽守孝,她還沒去過湯泉宮,不過大公主卻沒忘記女兒,在驪山建別業的時候,特意吩咐蕭協,幫蕭南也選了一個院落,距離公主府的別業不遠。
大公主沒有明說,但蕭南已經聽出了其中的深意,最近一兩個月京中恐有大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