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少年時代讀演義小說,多為裡面的人物的文雅對白所引,甚至連魯智深那般
莽之輩,也一口一個灑家自稱,就覺得中國人天生都是彬彬有禮、內斂含蓄、飽學詩書、朝
暮詠,秉承儒家至德,不偏不倚,中庸為綱,天下恐怕沒有如我泱泱中華這般的禮儀之邦了,後來國門
開,見洋人在禮儀方面也有一套,便覺得他們那是有錢玩的花架子,沒有我們的內涵厚重,等到我們有錢了,一定
的比他們要好的多的多。
話不及說,中國人就有錢了,也學著洋人那般去世界各地旅遊,原本以為能就此將中華文明傳播出去,要不了幾年洋人們也會學著中國人抱拳相揖打千問安的,沒想到幾年下來,卻被洋鬼子送了個“土豪”的稱號。就在心裡想,洋鬼子夠狠的哦,賺了俺們的銀子,還如此小覷俺們,真他媽的不夠仁義。
不過罵歸罵恨歸恨,仔細一揣摩,中國人也確實做得不夠好,出門在外大聲喧譁、吐痰菸、損公肥私、隨地便溺等等醜態一一畢現,實在有失堂堂中華子孫的顏面。就在心裡想,有著數千年文化薰陶的、演義小說裡那般文質彬彬的中國人的儒雅形象都到哪去了呢?百思未得其解,就聽見學人哀嘆,傳統文化喪失殆盡,國人素質低不可低了。
眼下用素質二字評價中國人的常行為,似乎是一種俗套,常常在街頭看見兩個人咆哮對罵,到末了都會用素質倆字指責對方如何的不行。無論官場民間,涉及到國人
常行為的,多會用素質二字概之,至於其深層次的原因,沒有見到著文論述的。
“素質”二字在辭海的解釋是:一個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維元素的質量,後來被引申為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具體表現。由此看來,用素質二字評價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倒是個很不錯的量化指標。
儒家有所謂五倫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這就是中國人基本的人倫秩序和行為規範,按照這個原則走出去,中國人走到天涯海角,都會被世人所稱讚的。有人就說了,中國人所以到處叫人看不上眼,就是丟掉了這些傳統文化,那麼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其實,在我們中國所有的家庭,雖然許多人對儒家的經典和原則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但是大多數家庭倒也是在這個原則下維繫著家庭的和睦友善,沒有人越雷池一步的,於是,晨昏定省、禮讓謙恭,夫唱婦隨、節儉養德成了中國家庭的基本的持家準則。然而,如此和暢的文明之風為什麼就不能帶出家門惠及社會大家庭呢?這實在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問題。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中國許多鄉村,村民們都會在自己的院落周圍壘起一圈圍牆,裡面花草果木、菜園小徑,佈置的井井有條幹乾淨淨,而院落之外,一定會是道路破亂泥濘不堪,雞鴨豬狗隨意放養,禽屎畜糞滿地皆是,一片骯髒景象;同樣,在中國城市的許多公寓,家家戶戶都裝飾的金碧輝煌一塵不染,而在房間之外的公共樓道里,卻是破亂不堪雜物亂放、痰跡菸蒂隨處可見。於是我們便發現,中國人在家庭範圍內都會謙恭謹慎的遵守著傳統的文化和規範,一旦出了家門,便不再會約束自己了,猶如被解放的奴隸,隨意而為起來,頗有一種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暢快。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更加有趣的現象,許多人會在關上家門那一瞬間,習慣的骯髒的在樓道里吐上一口痰,然後掏出香菸點燃,美美的
上一口,至於是否
髒了周遭的環境,他是一點也不在意的了。
說中國人出了家門便不再約束自己是否確切還不敢妄下結論,不過可以看一些例子,似乎可以做些佐證。
例一:在某次在飛往本的航班上,一干上海人登機後便嘰嘰咋咋說個不停,飛機平穩以後,空姐開始送飲品,有咖啡、熱茶、橙汁和紅酒等等,其中有個男人便像是逮著了便宜一般,要了杯紅酒一飲而盡,趁空姐轉身照顧別的旅客空擋,起身抓過酒瓶,連灌了三杯下肚,然後衝著他的同伴們說:“儂吃不?儂吃不?味道蠻好的呀。”一一給眾人杯子倒滿,才意猶未盡的坐了下來,又要了一杯咖啡,慢慢呷著。男人有四十來歲,穿著打扮舉手投足有幾分氣度,試想想他如果在自己家裡他會如此豪飲嗎?他會提著酒瓶子請大家喝酒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個男人如此豪飲的小小舉動,卻充分暴
了他出了家門的那種自由、隨意和破壞的慾望。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公家的東西不佔白不佔。
我們不能否認每個人都有著強烈佔便宜的慾望,然而在公共社會我們的思想行為一定要有所剋制,千萬不能隨意放鬆自己,拿公共利益不當利益,一反居家時謙恭節儉的品德,這就不得不叫別人說我們素質低了。也許我們會認為這個男人一定是出身卑賤,骨子裡就是這般賤病。那我們再舉個例子:有年夏天在香港國際機場轉機,有個女孩子二十六七歲的樣子,聽她和同伴聊天,知道是國內某高校在讀博士。香港機場冷氣開的特別大,凍的人很是受不了,那個女孩卻裹了一條從飛機上順下來的
毯,她的同伴們個個羨慕不已,說她有了這條
毯這趟旅程就萬事大吉了,紛紛表示也要順上一條。女孩子得意萬分,給大家面授機宜,說如何如何才能順下來等等,頗似一副過來人的架勢。
如此的例子實在是舉不勝舉,我們中國人對於公共利益,能掠奪則掠奪、能侵佔則侵佔,掠奪不來侵佔不來就想辦法去破壞,俗語說的好,石頭縫的山藥,吃不成也要摳個稀巴爛。這種罪惡的心態致使許多人連江山社稷丟失了都毫不心疼,抗戰爭期間,
本人也就來了一百多萬,而充當漢
的竟有三百萬之多,這些漢
出賣國家利益如此慷慨,那麼自己的家業、自己的老婆孩子捨得出賣嗎?其實也不要去問,他們肯定捨不得的。
嚴格的說,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燦爛的傳統文化,忠君報國、濟世安民、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當是中國人基本的為人準則,然而,眼下中國人以如此之低的素質立身於世,實在是叫人不得其解的了。於是就有人說是中國文化有斷層現象,所謂“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明亡之後再無華夏”說的是中國經過元朝蒙古人和清朝滿族人打敗以後,文化也隨之消亡了。我不能苟同這種極端的說法,我倒覺得元王朝和滿清王朝統治中原以後,對漢民族的傳統文化還是認可寬容的,倒是這兩次被異族打敗經歷對漢民族的心理是一次致命的打擊,普通老百姓對家國一體這麼一個傳統概念徹底的失望了,認為君父保護不了江山也保護不了自己,失去了對國家和朝廷期望和依賴,覺得除了自己的小家外面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與自己沒有啥關係,所謂各自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所以,當本人侵入中國的時候,逃跑、投敵和叛變之輩如過江之鯽,倭寇很快佔領了大半個中國。
基於這種心理,中國所謂的儒雅、含蓄和中庸的文化,也只能家庭的小範圍內發揮一些作用,一旦出了自己的家門,所有的聖賢教導統統拋在一邊,每個人都虎視眈眈,搶則搶、撈則撈。舉個小例子:現在超市裡面多備有食品包裝袋,顧客可以隨意取用,我仔細觀察過,不論男女老少,取用的時候都會毫無顧忌呼呼啦啦就扯上一把,幾近喪心病狂,沒有一點憐惜之心,完全是那種能造則造的心態,尤其是一些老頭老太太們,用完完還要順手帶上一些拿回家去。試想,這些老頭老太太們,多是從貧窮中走過來的,一般都深知“惜衣有衣穿,惜米有米吃”的道理,相信他們在家裡都是嚴父慈母,
持家庭都會本著節儉適用的原則,也常常教育孩子“以儉養德”的。那麼他們離開家門以後為何會判若兩人呢?有人便調侃道:不是老人變壞了,就是壞人變老了。對於此種說法我們只能一笑了之,仔細沉思,我們也只能
嘆,中國人啊,只要一出了家門,便不再想約束自己了。
2015年6月8